有一种重机叫“活塞”
2018-08-30李慧
李慧
骑美式重机,更在乎的是“感受路”而不是“赶路”。
“城市是个大笼子,我们每个人都在笼子里生活,也许每天做些自己并不向往的事,因为要生存,要养家糊口,要去适应哪怕你根本不认可的游戏规则……”
“这是一种自由,风吹拂着头发,阳光或是雨水直接洒在脸上,你看到路边开得热烈的野花或是一路的黄叶,蜿蜒的山路上羊群结伴在你车轮前缓缓走过,你也可以在轰鸣里驰骋在荒无人烟的公路上,没有焦虑和压力,只有无拘束的放空……”
崔桂森说,前者是我们的生活,后者,就是我们骑上重机的那一刻。作为青岛活塞骑士俱乐部的会长,崔桂森刚忙完俱乐部的三周年庆典,虽略显疲惫,但活动的圆满举办让他感觉愉快。他坐的沙发背后,是俱乐部的图片墙,看起来这是一群桀骜不驯、个性张扬的人,其实他们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企业家和公务员。
“感受路”而不是“赶路”
从17岁开始骑车,崔桂森可以说是“阅车无数”,最后落脚在美式重机,是因为他觉得与宝马、杜卡迪等机车相比,哈雷、胜利、印第安等美式重机操控性并不灵活,其所追求的不是速度,可以更偏重于骑行中与队友的交流,对风景、对改装的体验等等。
所以说骑美式重机,更在乎的是“感受路”而不是“赶路”。
说起重机,人们会想起“激情”“自由”“勇敢”“个性”这些标签,在活塞,这些标签也无限被放大——频繁的骑行活动,他们经常没有既定路线,大家想去哪就去哪,放下车,还有吉他与美酒,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之所以要成立俱乐部,崔桂森说,就是想给爱好重机的朋友们一个平台,他的愿望是在老去的时候还能一起骑车,孩子们还能将机车的精神拓展和连接。
虽然重机崇尚的是自由与个性,但是要成为活塞的成员并不容易,必须要经过几轮的考察,除了不能飙车、礼让行人、统一服装、每年骑车要达到2000公里以上等要求之外,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的、不孝顺老人的、做事不认真的,都会被拒之门外。
在崔桂森看来,创建了俱乐部就应该有自己机车文化,重机只是个大玩具,人品好大家才能更长久地一起“玩耍”,团结、互助和包容更应与机车并驾齐驱。
这种理念渐渐在俱乐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拥护。行驶在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太多了。经常会碰到一些莽撞的汽车司机对摩托车的不礼貌行为,他总是建议大家不要冲动,要理智对待;出行当中,不管谁的车坏在路上,俱乐部所有的车都停下来帮忙或等待,活塞的理念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在路上的兄弟”。
今年三周年庆的口号是“义往无前”,有情义,骑车才有意义。能体现这种情义的不只在内部会员之间。在活塞,家庭式的聚会特别多,因为俱乐部不提倡因为骑车的爱好而冷落家人;大家还会经常一起骑车出去做公益。前不久,成员们得知胶南一个孩子父母双亡,一直和家里患病的爷爷生活,大家凑钱捐助了学费和生活费;三周年骑行,队伍里多了三位聋哑人新成员,热爱重机的他们在活塞从没有被当作特殊人。
不应被淡忘的“機车精神”
摩托车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哈雷的座右铭“美好时光、原始动力、自由达到”一样,百年沉淀下来的不只是品牌的文化,还有对人性、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和选择。而这与其他的一些充满能量的文化与精神一样,不应被人们曲解和淡忘。
重机发源于美国,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也许就是因为中国机车文化的不成熟,崔桂森更刻意于让自己孩子从小就接触机车,而不是等他们长大了,思想定型了才去慢慢培养。他的儿子6岁的时候就拥有了第一台儿童摩托车。
很多人看过台湾一部根据真实生活拍摄的电影《梦骑士》。“5位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一个重听、一个得了癌症、三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他们用6个月的准备,骑摩托车环岛13天、113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证明自己“活着”。
This is my life。也许,在某个时候,机车就是让你活得更像自己的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