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创业失败:不够快,战斗未开始即结束
2018-08-30范凯
范凯
2003年,我创办了一个开发者社区,叫JavaEye社区,以业余的方式运营。到2006年,网站影响力已经很大,我觉得应该把它當作一个事业。于是,我开始创业运营JavaEye网。
社区发展很快,到2009年底,从流量、影响力、用户量等方面来看,JavaEye社区已经是国内第二大开发者社区网站 (当时第一大是CSDN),2010年3月,正式被CSDN收购。这是我第一次创业,经历三年半时间,那时候没有融资,但放在10年前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我带领一个小团队,从上海搬到了北京,担任CSDN的产品副总裁和CTO(首席技术官),负责线上产品研发和运营。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我始终比较迷茫。
从2010年开始,恰逢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是CSDN的CTO,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公司事务:开会、协调工作、招人、培养人才、部门PK等,我感觉自己陷入了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当中。同时,我看到很多身边的朋友那几年发展得很好,我非常不甘心,总想去创业。
2013年国庆节,我从CSDN辞职开始二次创业。从2013年11月到2015年6月,我连续做了3个创业项目,但是都失败了。到2015年8月,我加入丁香园,负责产品和技术团队。接下来讲一下,不到两年时间里我失败的几次创业经历。
我的三次失败创业
之前做了10年的社区,但我发现,在移动时代社区并没有被很好地移动化。同时,我对微信也有比较深的研究,我判断基于微信的社区是一个有庞大需求的创业方向。
我自己是做研发出身,又创业过,属于草根创业者,对产品、研发、运营都比较懂,当时资金也比较充足,我拿了400万元的天使投资,当时就组织了一个4人团队:1个产品经理,2个研发工程师(一个前端、一个后端),再加上我自己,自我感觉是一个小型精英创业团队。只用了4个月,我们的产品就问世了。结果却发现,产品不行。
为什么不行?我们做微信社区的同时,腾讯收购的Discuz团队也做了微社区的产品。Discuz微社区跟我们做出来的产品差得很远,我们的产品从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各方面要比微社区好很多倍。
但是,微信自身已经是入口了,如果在微信里面再做社区,没有更多的入口让用户一次点击进入。如果入口的路径过于复杂,用户是不太可能使用这个产品的。我们自己判断产品方向不行,在产品开发已经完毕、没有正式上线之前,直接关闭了。
我们思考了一段时间,能不能用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寻找入口?当时,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新功能——服务号的模板消息:当有特定事件发生的时候,可以向用户推送消息,而且模板消息的发送量很高,每天最多可以发十万条消息。
于是,我们针对模板消息又做了一个设计,完全是以模板消息来驱动,让整个社区交互。但是,做出来之后发现还是不行。
实际上,在2016年,比较火的分答、大弓、值乎,也是以微信服务号模板消息方式来驱动用户使用,充当了快速入口。
我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模板消息的用法,但发现还是不行。因为社区的本质是让用户之间交流,而微信的对话模式以及微信群的交流方式已经足够简单。如果要在微信里用公众号实现用户交互功能,哪怕使用模板消息解决了入口难寻的问题,用户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如微信本身更高效、更便捷,用户还是不会去使用。
除了口袋通、有赞这种腾讯扶持的微商城相对比较成功以外,在微信生态里做社交应用应该说没有成功的。当然微信里有很多成功的内容创业,但是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区形态很难有超越微信群的存在了,如果在微信里做比较复杂的应用,很少会有成功的案例。
因为方向错误,我们把项目搁置了。
第一个项目结束后,我有个朋友想做一个亲子游项目。同时我也发现,很多程序员平时工作很忙,周末希望和家人参加亲子游活动,特别是在江浙沪地区比较注重家庭的白领,这种需求非常旺盛。
于是,我们一拍即合:他是联合创始人兼CEO,我是联合创始人兼CTO,还有一个联合创始人兼产品副总裁。团队一开始有二十多个人,做了一年之后发现,问题还是很多。
最主要就是创始团队磨合不好,发展方向有分歧:CEO希望实现OTA(在线旅行社)平台的模式,而我和另外一个联合创始人的意见相反,认为OTA模式不适用于强调个性化的亲子游,应该更多尝试偏社区的方向。最后,我跟另外一个联合创始人选择退出。
从2013年到2015年,VC行业投资了几十个亲子游项目,但没有一个跑出来。
虽然不做亲子游,但亲子方向还可以再尝试一下,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做亲子达人的共享平台。
2015年,Airbnb和Uber非常火,提出了共享经济平台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亲子领域是有一定基础的:很多在大城市的70后、80后白领,经济收入比较好,可能丈夫上班赚钱,妻子是全职太太。这些全职太太至少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称之为高知闲散社会资源。
我们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些高知闲散社会资源利用起来呢?于是我们尝试了亲子的共享经济平台。
2015年刚刚成立这个项目时,有投资人感兴趣,但被我拒绝了。当时我的考虑是,先把项目做起来再融资,估值才好谈。
2015年6月,我们做出了一些成绩:包括用户转化率、成单率、复购率,客单价等数据都还挺高。这时候再去融资,发现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2015年5月底A股暴跌,之后整个资本市场冷却。在线旅游包括亲子游的很多项目都比较失败,投资行业对亲子领域的态度已经转冷。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谈投资就非常困难了。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个投资人对我直言不讳地说:其实你们这个团队的实力很强,但亲子游现在显然不是风口,可能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做好这件事,你为什么不选择更容易做成功的方向呢?
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创业还是要顺势而为,寻找合适的机会,所以就结束了这个项目。
自我复盘:我确实死得不冤
从2013年底到2015年6月,我的三次创业项目都失败了。但今天回顾一年之前融资失败的事,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如果当时融资成功,我可能会长期被这个项目牵制,而没有办法脱身,这对我来说可能是更坏的结果。但那时候的我还是不太能够接受,很不服输,为什么?
首先,我在2013年10月离开CSDN,随后开始创业,2014年的资本市场非常火爆,很多创业项目拿到很多钱,凭什么就我没有做出来?第二,身边很多朋友做得非常成功,我自己能力不比他们差,为什么别人能够成功我却不能?第三,很多人是初次创业,很多项目发展节奏好,一年可以拿三轮融资,为什么我拿不到?
我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来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依次分析所有项目,看看哪些地方有问题;第二,找朋友聊天,特别是创业比较成功的朋友,我过去没有受过重大的挫折,在他人面前剖析自己的失败很不容易;第三,请VC朋友分析,拜访优秀的新兴创业公司,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自我复盘之后,得到一个结论,我确实死得不冤。
第一,当今的互联网创业战法,跟当年马化腾、马云创业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在10年前,互联网行业不是显学。那时候,大家更希望去外企、跨国公司,这是更好的职业选择。至于说互联网公司,大家从未想过。
当时,互联网还不是社会主流所认可的行业,处于拓荒期,没有那么多精英投入进去。但10年后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太多聪明人进入互联网,他们要么在投资创业,要么在创业,社会精英也被吸引到这个行业里。现在,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水平很高。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10年前。
相比10年前,我的能力更强、人脉更广、拥有的资源更多,但是哪怕让我再复制首次创业JavaEye开发者社区的成功,我也很难做到了,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落幕。
第二,选择创业方向很重要。我之前二次创业的三个方向的选择都是有问题的,事实也证明,我选择的创业方向领域里至今没有成功的产品。换个角度来讲,如果方向选择错误,说明你个人至少在创业方向上不够敏感,也只能怪自己能力不够。
第三,我在二次创业时没有组建强大的团队,这是我个人做事风格上的局限。我当时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强,从产品、研发、运营、市场推广以及销售,什么都可以做。但是现在互联网竞争非常激烈,需要专人负责PR融资、专人负责公司内部治理、专人负责产品,一个人时间精力能力都有限,无法做所有的事情。
最后,在融资方面我也没有做好。融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已经成为创业很关键的因素。
加快融资速度
快速让自己成为独角兽
复盘之后我要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
第一,创业方向和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10年前创业可能不太需要运气,你只要埋头做就行。
现在只要是看起来还能挖出金子的土地,肯定有一群聪明的人在拼命挖。整个互联网创业领域很难找到一片蓝海,竞争态势跟过去不一样了。
10年前,到处都是空白领域,你做的是增量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可以吸引很多用户。现在整个互联网版图几乎被瓜分完毕,很多服务都是存量市场,要从别人手里抢夺用户非常困难。用户习惯一个产品之后,要让他适应新产品,你需要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此外,现在互联网流量已经被彻底垄断,这使得流量获取的成本非常高。
另外要强调一点,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个人能力而忽略大趋势的推动,也包括我自己。
2003年我做开发者社区的时候,主要是在国内推广开源软件。在2003年之前,程序员都是用商业软件,而2003-2005年是由商业软件转到开源软件的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就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所以JavaEye一下就做起来了。
因此,很多成功创业者只是因为在合适的时间踩对了合适的风口,再加上没有犯致命的错误,天时地利人和,而不仅仅是因为个人能力强。
第二,互联网行业需要抱团,这点很重要。譬如我现在在丁香园,有时候也会参与一些腾讯内部的交流讨论。创业公司发展中,如果有前人给你指点,你不需要再去探索,否则你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而浪费的时间也许就很致命,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跑到你前面去了。
第三,创业团队还要互补合作。作为一个技术创业者,如果你创业的时候还没有一个好的合伙人,说明你创业的条件还没有准备好,创业之前你就应该基本搭建好这个团队。组建合作互补的创业团队本身也是创始人的基本能力。
过去总是说好的产品要慢慢打磨,但放在现在,10年前一些优秀的慢公司最后都败给快公司。2006年,当时国内著名的Web2.0公司有大众点评网、百姓网、豆瓣。而现在,大众点评网被后起之秀美团收购,百姓网跟58同城也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豆瓣也有了下滑的趋势。
因为竞争非常激烈,你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只要不够快,可能就已经结束战斗了。只有加快融资速度,快速让自己成为一个独角兽,快速在细分领域成为垄断者。否则,只能被低价并购,或者创业失败。
给技术创业者的建议
第一,要拓宽自己的人脉,储备合伙人资源、VC资源,这一点非常重要。相当多的人可能在创业的时候才由VC介绍一些合伙人和关键资源。但如果经常参加各种行业会议,扩大社交圈,认识各领域的牛人,有过足够的磨合,这样创业会更顺利。
第二,避开存量市场,寻求增量市场。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经历了PC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概是从2010年开始的,当时安卓应用已经快速发展起來,到2015年基本上彻底成熟。当移动互联网成熟以后,蛋糕几乎已经分完了,要想再从底层发展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去开拓未来的增量市场,另一个是更下沉,在传统业务里做工作。譬如途牛、同程现在大量扩招线下,开拓传统业务。
互联网下一波浪潮是什么?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智能硬件,VR产品,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技术都在快速普及。我预计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大量技术和新项目会进入到这种领域。
现在新浪潮正在启动。第一,存量市场彻底饱和,现在要再做一个APP希望有更多用户几乎不可能,所以基本下沉,往互联网行业渗透;第二,如果新技术领域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成熟,但是这种技术驱动的互联网浪潮才刚刚起步,譬如已经设计出面向未来的新产品,但是还没有投入市场大量使用;最后,SaaS(软件即服务)领域现在还是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