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对接促进京津冀产业大融合
2018-08-30阮晓东
阮晓东
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包括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节点城市支撑作用,还要在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方面做好工作。北京市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腾笼换鸟”的北京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同时将通过在河北和天津建设大量的产业对接平台,以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的先发优势,辐射带动三地创新发展,通过在三地搭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规模效应形成。
三地搭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四年来,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让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产业疏解政策体系加快建立。
在产业协同发展和产业转移方面,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不再承担“经济中心”工作,大量的“非首都功能”将向外转移,这会让北京只留下“白菜心”,即高精尖产业及总部经济和金融经济;而大量的“白菜帮”,即中低端产业将转移至河北、天津或者其他地区。比如一般性产业、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服务行业、部分教育、医疗和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金融后台服务企业等都将转移到北京之外,这将会积极促进河北很多地区区域产业中心地位的确立。
比如北汽集团在沧州黄骅市建设的50万辆整车生产基地开始投产;北京市投资301亿元在涿州建设的医疗后勤保障基地正式开工;天津市与河北省共同打造的天铁产业园在邯郸正式开建;北京市与河北共同打造的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开始起步等。
但是随着产业的持续疏解,当前经济的协同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进入2018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将进入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前京津冀约有各类承接平台300多个,但数量多、布局散、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尚有不足。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统筹规划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就成为三地进行产业转移承接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不过,事情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2017年末京津冀共同研究制定并发布的《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表述,这份《意见》是北京市会同津冀两省市共同研究制定,目标正是为了引导京津冀之间产业有序转移与精准对接,以及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统筹规划建设。
根据《意见》,未来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被系统地称为“2+4+46”模式,其中的 2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4指的是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46指的是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
“2+4+46”模式的提出,意味着三地将统筹京津冀区域城市群空间资源,打通转移和承接通道,有序引导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向这些平台集中,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同时,全面梳理对接国家层面涉及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
北京市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
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京津冀三地将从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在京资源转移疏解、促进公共服务全方位合作等方面,积极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实现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功能分工、错位发展。其中的错位发展,首先体现在北京市的产业发展定位上。
2017年12月,北京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未来北京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以及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十个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重要任务、产业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对建设十个高精尖产业提出了要求。
此外,這份《指导意见》为北京市产业新发展勾勒“路线图”,为北京市的企业新发展亮出“信号灯”,更传递出“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这一核心理念。
其中在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在集成电路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到2020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在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掌握一批国际前沿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部分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突破,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领域形成5至7家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公共平台。
在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培育10家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培育100家左右营业收入超过十亿元、在国内细分市场领先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 2020年,北京市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整车引领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突破,形成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体系。
在新材料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市突破一批前沿新材料原始创新技术和关键战略材料制备技术,建设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
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北京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市进一步巩固并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基本形成与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创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北京市科委负责人表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这就需要注重以产业为牵引的创新链建设,而高精尖产业就是这个链条的关键环节。”高,就是发展今后几年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带来强大发展后劲的行业;精,就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顶尖企业;尖,就是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前沿科学技术。
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三大科学城”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同时,作为首都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一环,三大科学城将和北京亦庄(一区)对接,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链条,促进本市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北城搞科技创新,南城搞转化”的链条的建立。
雄安新区围绕控制与疏解建立辐射布局
目前在京津冀的产业链条上,北京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且均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而天津经济正在由以石化、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过渡中,处于产业链的中端;而河北除个别地区外,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均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且优势产业中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居多。
因此,京津冀三者之间产业结构差异巨大,产业的相互依赖性和上下游关联性较少,难以形成产业互动,也无法通过产业关联、产业协作、产业融合而达到利益互惠,三者之间利益的缺失又进一步限制了京津冀之间协同发展的基础。
此外,京津冀之间以内部经济发展形成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固然可以使核心区通过获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而进一步发展,但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作用下,集聚区与非集聚区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进而形成了当前京津冀地区“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局面。此外,京津两市与河北在科教文卫等社会领域的发展水平以及资源投入上差距悬殊,导致了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进一步促进了优质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使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作为龙头的北京缺少和天津及河北协同发展的动力,三地协同发展更加艰难。
据悉,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重心不同,梯级落差较大,单纯依靠存量产业转移,难以形成完整一体、有序衔接的产业发展链条。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未来最大的看点依然是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未来解决产业转移与产业辐射的中枢环节。产业转移协作是协同发展的重点突破领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是京津冀面临的共同任务,迫切需要北京和雄安以发展高精尖产业为牵引,带动三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北京也在努力增强北京新“两翼”高端产业吸引力。在增强北京新的“两翼”高端产业吸引力方面,《指导意见》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其中,城市副中心主要考虑围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转移,大力发展行政办公、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主导产业。河北雄安新区重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也将与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紧密结合,引导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首都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到雄安新区落地。
雄安新区的设立通过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联动调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地域和区划的壁垒,重塑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散北京资源、要素多度集中等问题,促进京津冀城市群更大范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梯度转移。另一方面,雄安新区反磁力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化解城市群区域结构失衡、功能失调等问题,改变过去重“外引”而轻“内联”的问题,加强城市群产业分工耦合和空间一体化,构建都市复合中心和核心区的基础上, 注重城市群周边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等生产,将有利于形成功能层次完善、结构明晰的城市群空间均衡发展结构。
平台对接让京津冀三地协同前进
京津冀三地表面看是京津冀三方的关系,实际上是包含了中央政府在内的“三地四方”的关系。一方面,三省市都受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而另一方面,北京市既是一个独立的直辖市,又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因此北京既需要承担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的发展角色,又需要做好服务于中央的角色,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作为首都的北京集合了大量的政治、社会、经济职能,获得了大量的权力资源、政策资源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
相對于市场化程度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市场力量发展较为滞后,国有经济仍然占据了主导力量,经济行为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特征,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力较强,对产业发展首先考虑的是本行政区的利益最大化。相对于国企的强势,京津冀特别是天津和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较少,其市场力量还不足以打破区域之间利益分割的限制,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难以形成自由流动的区域市场,使得自下而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迟缓。
不过,大量的平台对接模式的出现,将有望让京津冀三地协同前进更快一步。
目前,依托于保定白沟新城、廊坊永清国际商贸城、石家庄乐城·国际商贸城、沧州明珠商贸城、香河万通商贸物流城、邢台邢东产城融合示范区等承接平台,已经引导和推动北京服装、小商品等区域性批发市场有序转移,环首都承接地批发市场聚焦带和冀中南承接地批发市场聚焦带初步形成。
依托涿州、张家口等地建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产业物流及初加工、大宗仓储平台,基本形成了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北京周边地区蔬菜、畜禽、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也正在加紧建设,京张坝上蔬菜生产基地、京承农业合作生产基地正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
以新钢铁硬汉形象出现的曹妃甸,正在加快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依托曹妃甸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目前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部件等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向示范区集聚。
未来,北京市将围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两个主要问题,从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关键环节入手,努力构建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因此,平台对接的模式,有望真正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推进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平台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同时,平台对接对于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范围的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