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 开启养老新境界
2018-08-30周路菡
周路菡
人口老龄化是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都无法避开的社会问题。我国已经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的门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和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如何为老人提供多层次、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十分迫切。传统养老产业中的人力等资源缺口大,养老产业要发展,智慧养老开启了养老模式的新境界,其不仅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为老年人提供多种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及社会支持等服务,还是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三部委共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按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总人口超10%即被视为老龄化社会。按照2017年8月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中国已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卫计委网站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为79岁。当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向纵深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养老形势愈加严峻。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和融合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改善民生、培育经济新动能,2017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和卫计委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及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至此,智慧养老产业已完成全面布局并进入实操层面。
2017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组织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支持建设一批示范企业,包括能够提供成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服务、系统平台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二是支持建设一批示范街道(乡镇),包括应用多类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为辖区内居民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街道或乡镇;三是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包括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地级或县级行政区。
2017年12月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2017年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示范街道(乡镇)、示范基地名单并授牌,深入交流了智慧健康養老的试点示范建设成果和经验,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协同合作、融合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罗文指出,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意义重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和融合带动作用。罗文表示,工信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牢固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主要工作有四个方面:一是推动技术产品研发,支持突破模块化嵌入式系统、健康监测传感器等技术瓶颈,支持健康养老智能终端设备的研发、升级和应用推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共性技术、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应用推广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健康养老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三是继续推进试点示范,围绕重点细分领域应用,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技术、产品、服务创新;四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用“智慧养老”破解养老资源不足困局
人总是要越来越老的,身体技能逐渐变差,一步一步由“活跃”降为“自理”,再降为完全依赖他人护理的“失能”状态。这时候,养老会越来越依赖人的协助。其中大量的信息的传递、判断和信息的跟踪,就成为支撑养老质量的关键因素。
智慧养老,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这些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好老年人的经验智慧,使智慧科技和智慧老人相得益彰,目的是使老年人过得更幸福、过得更有尊严、过得更有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指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智能化养老,既能显著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又能保证老人不与子女、熟悉的社区环境相脱离,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更多可行性,是未来养老模式的一个新趋势。”
据悉,智慧养老目前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为老年人提供多种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及社会支持等服务,还能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
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食物长时间无人问津,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老人住所内的水龙头一旦24小时都没有开启过,那么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还是出现了其他的意外。智慧养老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不仅能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还能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发挥“隐形伴侣”的作用。如果老人想休闲,系统会告知老人当天的电视节目、社区开展的活动等内容。如果家中房门上安装了娱乐传感器,老人进门时,便会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室内暖气和灯光。
此外,目前还有大量的智能养老看护机器人正在大量推向市场。比如在运动方面,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广播体操机器人来带领老人活动身体,运动机器人则可以通过摆动机械臂,带动老人活动四肢;此外,还有“喂饭机器人”设备,可以帮助解决“失能”老龄人口解决日常饮食问题。此外,针对罹患慢性疾病和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监视用药机器人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当老人没有按时吃药或者尝试重复用药时,这类机器人会立即发出警报并给出语音提示。此外,还有针对老年人的洗澡问题推出的老人洗澡机,这种外形看上去酷似洗衣机的设备能够自动为老人洗净身体,但头部仍需护理人员手动清洗。
总之,智慧养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为老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老年生理健康、心理慰藉、生活照料等各個方面,有助于破解当前养老资源不足的困局。
智慧养老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重要帮助
目前我国养老方式主要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及社区养老,在我国居家养老比例为96%左右,机构养老占3%左右,社区养老仅为1%。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形式为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
但是我国的社区居家养目前面临着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包含两部分人员:一是管理人员;二是服务人员。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刚刚起步,缺少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工作人员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很少,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职业化特点不明显,不管是提供的服务还是服务理念都很难实现专业化。
居家养老模式目前被重视,主要是由于其可以提供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心、心理咨询和治疗等服务。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以90%、7%和3%为目标。中国文化决定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养老的力不从心、机构养老的不完善、老龄人口的不安全感,给政府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压力,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面对严峻的养老现状,需要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实现居家养老。
智慧养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与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在社区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使老年人在不离开所熟悉的生活氛围、亲属子女能够随时探望的情况下,获得专业的照料、同龄的伙伴、舒适的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伴。
此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还可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并整合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力量构成服务网点,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无线传感、云计算等技术为居家的老人提供全面、可靠、便捷、及时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助餐等)、健康关怀(健康管理、慢性病监护、睡眠监护、健康咨询与教育、康复护理等)、安全监护(防走失监控、助急等)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
目前智慧养老正在被快速推广应用于民政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商、居家养老服务商、医养结合服务商及本地商家等,其优势也非常明显。除了给老人提供各种便利之外,还能为养老服务商和管理机构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撑。
比如社区养老机构可以依托智慧养老技术构建一个线上的信息平台,沟通服务提供商与老年人之间的服务提供与需求信息,缓解供求信息不对称;此外,社区养老平台可以通过发挥信息整合作用,整合老年人健康信息、医疗护理信息、膳食偏好信息、家政需求信息等,遴选不同类型的合格服务商,然后为老年人推荐相关性或互补性服务。
另外,社区养老平台还具有决策支持功能,以大量的服务信息为数据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支持政府、服务型企业、养老机构进行各层次决策。
社区养老平台还具有规范和监督能力,既可以为从事为老服务企业的业务流程、服务规范性提供支持,也可以将老年人及其家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作为监督为老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的参考,督促服务水平较低的企业改进服务,提高为老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产业发展尚欠规范,需要与多方融合
目前的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安全监护系统、智能养老系统和健康管理系统等。其中安全监护是通过室内安置的视频或射频监护系统,室外的手机GPS定位系统和家属、社工协同运作,来防止老年人常见的一些安全问题,例如走失、跌倒、突发病,长期没有活动和一些意外情况。智能养老系统可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内容,例如家政服务,包括日常起居的配套辅助性服务;或安排社工或护工定时上门照料老人生活,帮助老人买菜、做饭、洗澡、洗衣,还有其他的一些卫生活动。
健康管理系统通常包括生理健康管理和检测,负责监控个人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肾和肝功能,胆固醇含量等生理指标。心理评估系统是通过各种心理量表来测量个体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通常心理评估服务包括记忆、注意力、感知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情绪控制、适应能力、孤独感、抑郁感、焦虑感和总体幸福感等。
目前这些技术一般都通过可穿戴设备、手机GPS定位系统、视频或射频监护系统以及各种专业检测设备来实现。但是,很多老年人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智能养老产品时,对新技术门槛感到“发怵”。特别是一些老龄智能产品的设计与老年人特点和需求存在距离,老年人感觉到设备“冷冰冰”,而且很多智慧养老产品操作起来并不方便。
与此同时,智慧养老产品的操作系统和服务平台的“各自为政”问题也比较突出,很多智慧设备和装备存在着功能冗余、多个平台管理或者沟通不畅等问题。不同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标准不统一,市场管理缺乏规范等问题,造成当前智能产品进入养老领域时遭遇的尴尬。
当前我国“智慧养老”还在起步阶段,未来应在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设立准入门槛、加快搭建平台、整合提升服务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
总之,智慧养老是系统工程,除政府保障性服务外,相关厂家和服务提供商还需要在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特别是目前亟须在智慧养老的产品设计、体系建设、运营、管理、维护等产业主要链条做出制度性和流程性规范;此外还要在与智慧养老相关的网络安全、信息交互、隐私保护、物联网等方面建立技术性标准和规范;并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应用系统等各层面形成相应标准,形成集约、高效、合理的智慧养老体系。
青云QingCloud新区开放运营:全面落地全模云 助力企業扬帆出海
企业级云服务商青云QingCloud今年初宣布,同时开放两个公有云可用区——广东2区(GD2)和亚太2区(AP2)。广东2区进一步提升华南地区的基础设施规模和服务品质,实现全模云架构全面落地。亚太2区提供国际通路定点优化能力,加速助力国内企业业务出海。至此,QingCloud自营数据中心达到12个,全面覆盖华北、华东、华南,并辐射亚太地区,公有云全球版图得到进一步延伸。
广东2区是青云QingCloud第7个自营公有云可用区,基于五星级运营商数据中心构建,采用QingCloud“全模云”架构,提供多项全新产品服务,覆盖公有云、托管云、混合云等多种服务交付模式,满足用户对不同业务场景的云计算需求。广东2区的开放运营,进一步提升了华南地区的服务质量,也标志着QingCloud整体服务体系和交付能力的再次全面提升。其技术亮点如下:五星级数据中心支撑,最高等级基础设施保障;基于城域环网的冗余备份架构,保障服务高可用;多线动态BGP出口带宽,智能动态调度保障最优连接质量;“全模云”架构完整落地,全维度支持业务发展。
亚太2区作为继亚太1区之后,青云QingCloud在香港自主运营的第二个可用区,其开放运营将大幅提升QingCloud在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增强面向国际市场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国内企业出海及海外本地企业提供高效稳定的云计算及网络通信服务。
亚太2区同样采用最新的系统架构,支持SDS 2.0、SDN 2.0及全闪存架构,向用户交付全系列青云QingCloud云资源及服务,同时提供托管云及混合云服务,为用户面向海外业务的定向网络通信实现优化服务。主要有以下两点优势:一跳直连国际骨干网,国际运营商BGP全覆盖;提供国际定点优化服务,全方位助力企业业务出海。
通过亚太骨干网的多线BGP对接能力,青云QingCloud已经成功助力国内客户登陆东南亚市场,实现与东南亚多家本土运营商的直连,大幅提升东南亚本地用户的网络访问速度。同时,用户的业务系统也通过QingCloud骨干网建立起与国内托管云核心系统之间的稳定通信。
青云QingCloud产品兼运营副总裁林源表示,两大新区的开放运营、全模云架构的落地,不仅标志着区域服务能力的再次提升,也是QingCloud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关键布局。亚太2区的开放,实现了国内外网络互联的最优化,为有出海需求的企业和海外本地企业提供定向网络优化,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