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来“安慰”一个悲伤的你
2018-08-30文/李子
文/李 子
安排行程、外卖点餐或者搜索,现在我们大概已经可以信任Siri或者Alexa这样的智能语音助手,帮我们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产生“它(她)们是真正存在的智能”的感觉——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仿佛已经能够理解对话中的微妙之处,并且拥有一些小情绪。
比如,2012年Siri刚诞生不久的时候,你跟Siri说,“我受伤了,叫救护车”,Siri会说“好的,从现在开始,我就叫你‘救护车’吧。”然而,最近的新闻里却说,一位住在澳大利亚的母亲早起看到女儿忽然窒息,情急之下她对着Siri大喊“叫救护车”,Siri果然帮她拨通了急救热线,救了她女儿一命。
是Siri理解人类对话的能力增强了吗?并不是。是程序员看到了社会上的争议,把“叫救护车”这个特例写进了更新。机器所表露出来的所谓“情感”也是这样的道理——比如,程序员把各种各样的答案写在了“我爱你”的预设答案中,以回应世界各地的人对于Siri的“调戏”。
我们向智能助手倾诉,向它表白,和它闲聊,一定有我们自己对回应的期望。而AI的“理解力”,与我们的文化模式、对情绪的解构,乃至感情的数据化、标准化表达息息相关,也是由制造AI的人所决定的。
现在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从大量的数据里提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用算法模型训练它给出预测,并不断提高精准度。现在的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可以做到“无监督的学习”,自行调试数据权重,来更好地拟合实际的数据模式。它拾取的是数据中的“相关性”,所以给出的结果,也是“从数据上最可能的”结果,而不是“应该的”结果。
同样的,对于机器情感的训练,也是基于大量数据的输入来实现的,我们平日里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变成了训练机器的语料。所以,不管是谷歌助手,还是Alisa,反映的都是我们平日交流里的一些情感模式,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交流模式,这些模式是能够被机器识别的。
诞生于硅谷的谷歌助手,言谈中就像是一个“加州裤衩小伙”或者“凉拖姑娘”,挂着美国人特有的那种预设笑容,一旦遇到别人心情低落就赶紧去劝别人开心一点儿。用社会学家伊娃·伊洛兹的话来说,这种无时无刻不用积极的情绪要求自己的情感模式,叫“情感资本主义”。这种模式认为,情感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保持积极的心态是符合自我利益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利益上的投资-回报,是对情感方面“需求”的回应;这个利益,就是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所以,谷歌助手想要抱抱你,是对负面情感的一种积极回应;创造它的人也相信,这种对话模式符合对情感交往的期待。
至于Alisa,则是被俄语语料训练出来的智能。它(她?)展现了一个合格的俄国女性所需要的素质:能捆住狂奔的野马,能冲入燃烧的房子,也能理解世界的无情。社会学家茱莉亚·莱纳尔(Julia Lerner)把它描述为“情感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应该理解为带有苏联色彩的)——承认悲剧无法避免,与其给予拥抱,不如献上铁拳。在俄罗斯的文学和社会传统里,快乐并不是那么紧要的事情,人在逆境下生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Alisa的开发者对此是有认识的。“Alisa不能太甜太软,我们生活的社会,人们的思维模式跟西方不一样,”Yandex——负责Alisa的产品经理说,“人们欣赏有点讽刺、有点黑色幽默,不太有攻击性但也别太软的性格。”
问题也就在这里:究竟谁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能够真实地反映我们交往中的情感,以及那些不可言说的微妙之处?要用哪些语料、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去训练AI?但现实是,大部分的人工智能都诞生于美国湾区、白人男性之手。
而我们话语中的偏见、阴暗之处,是否也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呢?Alisa的开发团队做了很多工作,保证Alisa不会说出太过分的话。这非常困难——政治不太正确的俄国人提供的大量的语料中,存在一些他们也无法堵上的漏洞。比如,有人曾经问 Alisa,“丈夫可以打妻子吗?”Alisa回答说“当然可以”。此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Alisa的团队不得不承诺,将对它的语言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
更重要的是,机器与人类的情感交流,会不会固化现有的情感模式——不管是“情感资本主义”,还是“情感社会主义”,这些真的能够切实地增进每个人的福利吗?
机器对于情感理解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向电子世界寻求情感上的帮助。根据亚马逊的统计,和智能助理Alexa的谈话中,有大概一半的人不是要Alexa具体做什么,而是各式各样的闲聊——今天干了啥,说冷笑话,或者探讨人生意义。苹果公司在2017年也宣称将加强Siri对于“情感”的支持,“帮助人们过更加健康的生活”。有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与聊天机器人吐露心声,人们面对机器表露出更加强烈的悲伤,以及更不在意诉说秘密。
而现在,协助“情绪管理”的一些智能应用已经开始投入商业使用了,比如一个叫Woebot的服务,宣称能够监测你的情绪波动,并且用各种交互手段“让你感觉更好”;还有一个叫做Mend的软件,用交谈来帮助失恋的人更快地恢复正常。这些从某种意义上都是有用的——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并探测到你语言和行为当中有问题的部分,并通过互动来帮助人们纾解情绪中的问题,就像心理咨询师一样。
然而,这些情绪管理,却是所谓“情感资本主义”的体现——开心和快乐是人们想要追求的利益,需要用一些行动去换取;而且,开心和悲伤的程度可以被衡量,努力的过程也可以被“管理”起来,所有的一切都在帮助自己变得更积极、更向上。我们对于自己情绪的感受和理解,是否也逐渐变得跟机器一般?甚至走得更远一些,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纳入机器的计算,让人工智能来为我们“纠偏”,我们还有所谓的情绪和情感吗?
“跟Alisa聊天就像跟出租车司机搭话一样。”一个俄罗斯的用户这样描述。或许出租车司机知道能用条件反射般的只言片语填充车里的尴尬空气,这样的交谈能让加班到凌晨的你感觉好一些。但那是我们想要的情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