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一世的宗教政策与《米兰敕令》的颁布
2018-08-29杨馨婷
杨馨婷
【摘 要】 早期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发展进行限制,并且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对基督徒的“十次大迫害”。君士坦丁上台后与李锡尼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地位发生转折,为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奠定了基础。君士坦丁的基督教政策,既不是单纯的政治政策,也不是个人的宗教政策,而是两者的相互统一。
【关键词】 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一世 基督教政策 罗马帝国
一 罗马帝国早期的宗教政策
罗马帝国在对外扩张中,也吸收了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宗教信仰。罗马帝国极其宽容被他们占领的领土上的各种宗教。他们的宗教态度是“如果被征服地区的民族宗教向皇帝宣誓效忠加入其礼仪,罗马几乎从不对其加以干预”[1]正如罗马作家米努斯.菲利克斯所说“罗马人拜自己的神之外,还拜所有的神……”[2]但犹太人却是例外,他们拒绝崇拜皇帝,而是疯狂的忠诚于他们的唯一的神。但是罗马人却能对他们网开一面,因为犹太人毕竟是“一种封闭的群体,使用割礼记号将自己和其他民族分别开来的民族,大都自顾自在的生活和崇拜,也没有积极地传教活动”[3]最初罗马人以为基督教是犹太人中的流派之一,因此并没有对其进行严厉的管束和控制。但是犹太人明确表示他们和新运动毫无关系,并且因为基督教发展迅速,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就已经在地中海周围及罗马全帝国境内传播开来,罗马当局对其严厉起来。
基督教的教义与罗马人是相悖的。基督教徒坚守着只有上帝这一个神的观念,所以,他们不肯崇拜罗马皇帝,只承认耶稣是主,这对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万分不利。在日常方面基督徒也与常人有区别。他们对一些社会活动拒绝,比如罗马的角斗活动;基督徒认为人人平等,在罗马这个奴隶制度盛行的国家,基督徒的思想和行为也遭到罗马人的反感;与罗马人的贪婪、放纵和享乐主义相反,基督徒崇尚善良、简朴和纯洁。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传播的最初三个世纪中,是充满血和眼泪的。教会史家一般都把64年罗马城大火后,元首尼禄屠杀基督徒视作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的开始。[4]据塔西佗记载,尼禄最初只是下令搜捕纵火犯,后来发展成为搜捕敌视罗马帝国的所有人,不敬拜罗马元首,把基督敬拜为神的基督徒,就被公认为是社会公敌,予以处死。[5]一场大规模、有预谋的迫害运动开始了。
从2世纪末到3世纪中期,一些皇帝因为政治文化等原因对基督教徒采取“怀柔政策”,对基督教加以限制。直到狄西乌斯统治时期,他认为罗马帝国必须在思想上得到统一,于是又对身为“异端”的基督教进行迫害。他明确要求所有基督徒必须放弃信仰,参加多神教的献祭仪式,必须表明对诸神的忠诚和崇拜,狄西乌斯还逮捕拒绝献祭的高级教士并处决教皇法比安。[6]在狄西乌斯去世后,瓦勒良于257年和258年两次颁布法令,禁止基督徒举行礼拜活动等。284年戴克里先掌权后,为巩固政治统一,对基督教徒开展了全国性的大规模迫害。戴克里先在统治期间先后两次颁布法令,禁止基督徒集会,没收他们的财产,拆除教堂、焚毁经典著作,对拒绝向罗马诸神献祭的基督徒一律处死。在戴克里先对基督教进行迫害期间,只有东部地区的基督徒受到迫害;在君士坦提乌斯统治的西部,基督徒并未受到真正的迫害。因此,戴克里先的基督教迫害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成功。
直到313年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合法化之前,基督徒的人数在五百万到七百万之间,或者至少是帝国六千万人口的10%。[7]
二 君士坦丁与《米兰敕令》的颁布
(一)‘米兰敕令的内容和影响
从小在戴克里先宫殿里长大的君士坦丁,对戴克里先迫害基督教的事情极为深刻,他认为戴克里先进行一系列的迫害是毫无意义的。306年,年轻的君士坦丁成为君主,在此期间他尊崇父亲的政策,未对基督教进行迫害。312年,君士坦丁击败了马克森提乌斯,成为西部的“奥古斯都”。在于马克森提乌斯决战前夕,君士坦丁曾向上帝祷告希望取得胜利。上帝在天空中显现了十字架给他,并写有“以此得胜”。取得胜利后,君士坦丁成为基督教的坚定的支持者和保护者,相信自己是“上帝要把基督教传遍整个罗马的代理人”[8] 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在米兰会晤,在宗教方面达成共识,联合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
“米兰敕令”的主要内容:
“鉴于不能否定信仰自由, 每个人都应有权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愿望信奉自己选择的宗教, 我们 早已下令要求允许基督教徒〔及其他人等〕保留自己的信仰和教派。
我, 君士坦丁奥古斯都和我李锡尼奥古斯都选定吉日在米兰聚会讨论了一切有关公益和安全的大事。 在一切有利于万民的大事中, 我们认为首先应作出规定保证尊重对神的信仰, 就是给基督教徒及其他一切人以无限制的权力去按自己的意愿和方式信仰宗教, 俾使天上的一切神祇都受到应有的崇拜,从而对我们和我们治下众人普施恩泽。 因此, 从有利而且明智的角度出发, 我们决定采取下述政策, 具体说, 即我们认为无论何人都不应被拒绝其虔信基督教或其他他认为对自己最合适的宗教的权利。 这样, 我们以开明思想予以崇敬的最高神祇将普降幸福于万民。 因此特通知阁下, 我们的意愿是将前次送达阁下的有关基督教徒的信件中所含规定完全作废。 现在凡愿按基督教徒方式信仰者应自由无条件地保留其信仰, 不受任何干扰和干预。 这一切, 我们愿明白无误讲清以便阁下获悉我们已经给所谓`‘基督教徒' 以自由信奉其宗教的绝对权利。 通过了解我们颁给所涉及之人以此种特惠, 阁下可理解对于其他人也应颁给同样的自由和不受限制的宗教信仰, 这是与我们时代的和平精神相一致的, 即每人都可有无限的信奉自己所选择的宗教之自由。 这样作是为了表白我们无意贬低任何形式的崇拜和信仰。
此外, 特别关于基督教, 我们决议应规定下列条款:关于他们经常集会的场所 , 我们向你们下达的前信中, 曾提到一条既定政策。 現在重申, 无论何人前此购得此种场所, 或由国库出款, 或用其他款项, 均应将该场所交还给基督教徒, 不得要求付款或任何补偿, 不得作弊或有任何含糊。 如有任何人作为接受礼物而获得此种场所, 他们同样应将原地点尽快交还给基督教徒。 此外, 如购有此种地点或作为礼物接受此种地点之人提出申请要求特惠, 那就请他们向各大区副首长提出申请以便我们考虑他们的要求看是否应给予特惠。 所有这一切都应在你们的干预下立即迅速转交给基督教组织不得有误。
再者这些所谓基督教徒不仅拥有其经常聚会的场所, 而且也还拥有一些不属个人 而属其集体, 即教会所有的财产。 对此, 你们应依我们上面所提之法令, 毫不含糊而且无争议地归还给基督教徒, 即还给他们的组织或集体。 当然, 依照上述规定, 凡无偿交还教产者将由我们捐款给予补偿。 ……”[9]
米兰敕令并没有把基督教确立为帝国的官方宗教[10],但是反映了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宽容,标志着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一方面,“米兰敕令”使得基督教确立了合法地位,在法律上和罗马传统宗教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自基督教诞生以来,在发展初期一直未的得到承认,基督教既没有像其他宗教那样有法律地位,也没有被禁止,直到发展到中后期开始遭到迫害:另一方面,“米兰敕令”使得基督教会拥有合法化的财务。敕令规定“他们过去被强占的会堂……应即物归原主。他们过去集会的场所……尚有其他房产……立刻归还基督教徒,就是说还给他们的团体或者个别会堂……任何人归还后而未得到补偿的,可以从我们的宏量要求补偿”[11]这些规定的下达,不仅让基督徒收回了他们在迫害年间丢失掉的土地和房屋,还获得了许多新的赠与。
“米兰敕令”也促进了基督教会的发展,敕令中表示;“我们愿意赐给基督徒选择奉行他们自己的仪式的自由”[12]随着基督教会的扩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基督教徒,教堂和神职人员也日益增多,地中海周围地区也逐渐成为基督教的世界。
(二)君士坦丁颁布的其他宗教政策
君士坦丁在312年统治整个西部后,进一步扶植基督教,使基督教的势力迅猛发展。‘米兰敕令颁布之后,他又下达了许多有利于基督教发展的宗教政策,由此来表决他对发展基督教的决心。
公元317年后,他将国内钱币上异教徒的雕像逐个的除去,直到公元323年,货币上只剩一些无关宗教的铭刻了。[13]
324年,在李锡尼死后,君士坦丁都到人民的喜爱和拥护,东部和西部得到统一,东西部的人民也整整成为一个连接的主体。他下达有利于信仰表白者的法令,把好的和有用的东西赐给了每个行政区遇的居民,并宣布了适合于上帝会的措施。他还提拔基督徒担任政府职务,许多政府的重要官职都被基督徒所担任;同时还规定了其他宗教信仰的官员不得参加神庙活动,并且禁止强迫基督徒参加异教祭祀活动。君士坦丁不仅在物质上对基督教宽宏大量,在法律上教会也享有独权,即教士犯法,应该由教会法庭处理,在教会法庭不予处理的情况下,政府法庭才可以过问。
对于其他宗教,他却从各个方面开始削弱。他禁止修复被破坏掉的神像和宫殿。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之后,他把各地的神庙都拆除掉,用来装饰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在他的支持之下,许多地方的教堂拔地而起,一座座教堂宏伟而壮观,并且每个教堂都有其私有的地产来供其维持教士生活。[14]
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为基督教带来了转变,从此以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以及西方世界开始了一个基督教化的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君士坦丁扶持基督教的原因和目的
君士坦丁的基督教政策,终于使得基督教从非法宗教转变为合法宗教,并最终成为罗马的国教。而他本人在临终前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是什么原因促使君士坦丁大力发展基督教?
君士坦丁完成帝國的统一,建立了君士坦丁王朝,其政治生涯达到鼎盛时期。为了维护政治的统一,防止发生战乱,他利用基督教的宗教性质和宗教思想为他服务。君士坦丁利用教会来协助恢复帝国行政管理系统。将1800名主教分派各个行省,其中1000名在东部、800名在西部。这些主教行使司法和宗教政权,从而使一种新的永动性的、始终受人尊重的、有时十分危险的神职人员便在教会和国家中产生。[15]瑞士学家布克哈特在他的《君士坦丁大帝时代》一书中写道,君士坦丁实质上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个人充满野心和追求利益的欲望;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他是一个“为了自己利益,不惜牺牲他人性命的人”,一个习惯违背誓言的人。而且,据布克哈特的说法,这个人在宗教方面,不但不一致,而且还“刻意毫无理性”。[16],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君士坦丁是出于政治动机才重视基督教。但也有学者认为君士坦丁是出于个人的宗教信念来发展基督教的。
其实,君士坦丁的政治动机和他的宗教信念并不冲突。首先,他做为一个政治家,一定是需要一些政治政策为他来服务的,首先宗教就是一个很好的服务条件。他在每一次胜利时都要和“神”的保佑挂钩,在进军意大利时所见的“上帝的神迹”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一方面为他进行的战争起了很好的诠释作用,另一方面也鼓舞人心,使得处在战争中的士兵内心充满了战争的激情和胜利在望的喜悦,以至于他每次进行战争时都高举“十字架的旗帜”。在和李锡尼大战时,这面旗帜让对方感到担忧和害怕,无不惊慌失措。他的成功和宗教是分不开的。“神迹”对于君士坦丁算是一种宗教体验,而利用神迹服务于自己是一种政治政策,两者可以很好的互相结合运用。
君士坦丁的基督教政策的政治动机,也和他的宗教动机并存。他之所以大力推行基督教并且支持基督教政策,不仅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宗教体验。对于君士坦丁是否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许多学者对此深表怀疑,因为他的很对宗教政策是互相矛盾的。他在保护基督教的同时,还在发行的钱币上刻有其他宗教信仰的标记;他在尼西亚宗教会议宣判阿里乌斯派是异端,并且迫害他们,但是不久之后又重新支持重用该派,这是非常矛盾的的行为。再者,他做为基督教徒却在临终前才受洗,这似乎和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行为相悖。从政治角度出发,他不可能推行一个危及国家安全和政局稳定的宗教,而他宗教政策的基本点就是维持教会的统一和平衡。自从君士坦丁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他支持基督教的态度从未改变,可以说这是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具有一定的宗教虔诚和热情。
所以,对于君士坦丁扶植基督教的原因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政治需求,一个是个人的宗教观念,二者相互融合,贯通于君士坦丁的整个统治时期。
四 结语
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为基督教发展带来了历的转折,基督教对罗马以及以后的西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长期利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基督教的胜利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从而否定了君士坦丁对其发展转变的最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君士坦丁的大力扶植,在前期罗马君王的迫害中,在罗马社会的歧视中,在罗马传统的宗教势力的阻碍之下,基督教不会发展到如此壮大的地步。正如有所学者形容的“当塔西佗把基督教当做一种旁门左道的迷信加以贬义时,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被尼禄皇帝当做替罪羊的柔弱的宗教竟然会成为罗马人普遍信仰的国教,他也更不会想到在后来的岁月他会成为整个西方世界和西方民族的精神支柱”。[17]
【参考文献】
[1] [美国].布鲁斯.L.雪莱著,刘平译,基督教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荷兰].彼得.李伯庚,赵复三译.欧洲文化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美国].布鲁斯.L.雪莱著,刘平译,基督教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Eusebius,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J.E.L.Oulton, The Loeb Clsaa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2.25.3.Lactantius ,The Minor Works :The Deaths of the persecutors (De Mortibus Persecutorum),by Sister Mary Francis McDonald,O.P.,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1965,2.
[5] Tacitus ,The Annals,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John Jackson,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15.44.根据塔西佗记载,尼禄应该是羅马城大火的元凶,但他为了推卸责任,将罪行推给基督徒,并于公元64年开始迫害基督徒。
[6] Eusebius,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6.39.1.
[7] [美] 阿尔文.施密特著,汪晓丹译.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美] 阿尔文.施密特著,汪晓丹译.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0] A. G. Lee,Pagans and Christians in Late Antiquity[M]. A Source book London ,2000.
[11] 王任光.罗马帝国与基督教[M]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97.
[12] 王任光.罗马帝国与基督教[M]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97.
[13] 幼狮文化公司译,威尔. 杜兰. 凯撒与基督:下册[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14] 王任光.罗马帝国与基督教[M]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97.
[15]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第460页
[16] Jacob Burckhards,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M]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4.
[17] 赵林.西方宗教文化[M].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P.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