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文艺创作研究

2018-08-29陆秀明

中文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山县民间文化艺术创作

摘 要:马山县曾连续三次获得文化部颁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这与其繁盛的群众文艺创作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打造出一批群众文艺精品,进一步夯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底蕴。以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为个案,研究群众文艺创作得失,从中探索发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规律,推动全区群众文艺创作大繁荣大发展,打造民族文化强区,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山县 民间文化 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6-0-02

一、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基本情况

1.民间文学创作

马山县在群众民间文学创作上,以县文化馆为基地,以作家协会为主体,取得不俗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创作的民间小说、诗歌、散文、小品、剧本等民间文学作品在88篇280万字以上。马山县群众文学创者参加南宁市主题征文活动,《敞车自爱记》获一等奖,《公交车穿过双拥路》《我与山葡萄酒》获三等奖;小品《一切为了孩子》《代理家长》分别获自治区反腐倡廉专题文艺作品评比二、三等奖,小品《鱼塘清风》《接待风波》分别获市纪检监察系统文艺汇演二、三等奖。长篇通讯《为让天籁留人间》在《广西老年报》发表,长篇通讯《天籁传承二人行》入选广西区政协大型文学丛书《西江—珠江流域文化建设巡礼》,系列山歌入选市委宣传部宣传党的十八大系列丛书《山歌唱响十八大》。

2.民歌创作

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者每年在各种正式出版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原创民歌上百首,民歌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绚丽多彩局面。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把笑脸捞回家》参加南宁市第四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获得一等奖。2013年,马山县三声部歌手被邀请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走上世界艺术最高殿堂。2016年,马山县政协花3年时间收集整理的《马山民歌》正式出版,该书收集民歌五千余首,是民歌集大成者。在马山县城姑娘江畔,每天都有大量即兴民歌创作和演唱,这里是群众文艺创作的源泉,大量风趣、幽默、诙谐的民歌诞生在这里。

3.舞蹈、戏剧创作

马山县每年都创作有大量的戏剧,为丰富民间精神食粮打下基础,同时在各级比赛中斩获殊荣。在南宁市第四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总决赛中,马山县群众创作的舞蹈《瑶山脊》《草凳龙》获二等奖,《清洁乡村人人夸》《美丽一家人》获得三等奖,山歌剧《出山》、小品《不信老婆不辞职》获得二等奖。2014年,马山县的舞蹈《山路弯弯》《擂起锣鼓迎宾朋》获得一等奖,《竹林梦》《把哥拉进金窝窝》《羊儿鼓》《扁担声声迎世锦》获二等奖。

4.马山“文化三宝”创作

马山县在“文化三宝”创作、改进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壮族三声部民歌从田间地头走上舞台,走进校园,这得益于群众对三声部民歌的再创作、再改编,适应了当下市场需求。新创作的壮族三声部民歌,以讴歌时政建设、乡村建设、法制建设等为主题,突出时代特征,丰富表达形式,切合时代需求。壮族会鼓原本只是在村头巷尾娱乐,经过改编,给会鼓加上轮子,配以锣、钹等民间乐器,加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灵活多变的队型变化,适应了当代舞台演出需要,打开了市场,初具产业雏形,形成利益链,推进市场化发展。

5.其它民间艺创作

马山县的瑶族剪刀歌、加方上刀山下火海、打榔、刺绣、踩花灯、蚩尤舞、丝弦戏等民间文艺的群众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据统计,这些民间文艺每年创作新作品种达80余出之多。加方上刀山下火海这几年演出异常火爆,演出队也在不断创作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以适应市场需求。打榔、踩花灯、蚩尤舞虽只是民间演出,商演还比较少,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都创作有大量的新作品,在春节、三月三、端午等节庆之日演出。

二、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经验启示

1.政府搭台是前提

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之所以取得如此之成就,与政府搭台是分不开的。一是为群众文艺搭建演出平台。政府每年都举办文化旅游美食节,为群众文艺作品提供演出机会和空间,刺激群众文艺创作。二是积极为群众文艺打造品牌。马山县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打扁担等文化品牌的打造,都有政府积极作为的影子。三是积极申报非遗。马山县对三声部民歌、会鼓等进行非遗申请,使这些民族文化能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四是搭建民间文艺演出舞台。在马山县,政府在每个村都建有文化舞台,这为群众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演出空间,更激发了群众文艺创作热情。

2.群众参与是基础

群众文艺创作主体是群众。为促使民间文艺繁荣发展,马山县主要抓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创作群众创作群体,为创作人员提供一切便利。马山县以县文化馆中阵地,以文联为纽带,打造民间文艺创作群。可以说,近年来马山县在民间文艺创作上取得的成绩,与文化馆的阵地作用是分不开的。二是抓创作群众创作群体培训。马山县对群众文艺创作群体的重视,体现在培训上。对一些群众创作群体,马山县外请人员来辅导,使群众创作水平进一步提供。如壮族会鼓,马山县就请艺术院校的舞蹈老师到马山指导,提升演出艺术效果。三是抓流通市场。仅要群众文艺创作人员把作品拿出来,而没有市场,这种创作是不可持续的。马山县积极为民间文艺演出搭建舞台,疏通演出渠道。如为三声部民歌、会鼓等创造演出机会,在其他县举办各种群众文艺演出时,积极推荐马山的民间文艺作品,使之得到用武之地,更增加群众收入。

3.价值引领是核心

群众文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群众文艺价值之所在,主要是促进群众精神文明素質的提升,引领社会风气新潮流。马山县充分利用群众文艺这个载体,广泛发动群众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大量的山歌、小品、戏曲等,充分反映了党的主张、社会的进步、国家战略等,推进法制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宣传。以前,马山县白山镇上龙村一带,以前曾是赌风盛行。上龙大同会鼓队建立起来后,引领了新风尚,年轻人空闲时都参与到会鼓的训练、演出中,再也没有人去赌博了。

4.利益驱动是关键

群众是不可能饿头肚子唱三声部民歌、打扁担、打会鼓的,而马山县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没有多余的财力扶持群众文艺创作,群众从文艺中获取利益并促进文艺发展就显得十分关键。为此,马山县以利益驱动群众文艺发展,为群众创作寻找市场,创造利润空间。目前马山县在会鼓制作、演出上,已经形成产业链,带来了经济效益。三声部民歌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国际品牌效应,与景区结合,在国家三星级景区水锦顺庄开设舞台常年演出,在小都百景区设立舞台常年演出,这些演出为群众演员带来丰厚的收入。壮族会鼓、扁担舞、打榔等也常年有演出。这些都为马山县民间文艺带来滚滚财源,也激发了群众文艺创作的激情。

三、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断层严重

貌似红火的群众文艺创作景象之下,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潜伏着危机,人才断层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从事民间文学创作、戏剧创作、“文化三宝”改编创作等群众文艺创作的人员中,大都年纪在四十岁以上,更多的是五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基本上没有。民间文艺创作后继乏人,主要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群众创作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像房地产、打工等行业来钱快,年轻人不屑从事,都外出找工了。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们娱乐空间大为增加,年轻人机不离手,问津民间文艺的越来越少,也没有爱好和兴趣,参与创作就更谈不上了。

2.创作水平低

文艺创作毕竟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学。技术需要不断打磨,而艺术则需要创作灵感。群众文艺创作毕竟不是专业队伍创作,很多群众创作人员凭兴趣创作,没有创作技巧,灵感来时就能创作,没灵感就没法创作。他们都是业余的,没有专门地进行过艺术培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没有把握好。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一些是艺术含量不高,有一些是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一些则是格调有些低,甚至有的为了迎合市场,含有一些封建的、迷信的、庸俗的成份在里面。

3.品牌意识差

从政府角度来说,马山县是十分重视争创民间文艺的品牌的。但政府争创的品牌,很多是民间文艺品种本身,如三声部民歌、会鼓、扁担舞等,但个人创作品牌没有建立起来。从民间群众文艺创作来看,目前马山县具有个人影响力的群众文艺创作个人品牌并不多,影响力在马山本土的有一些,如三声部民歌传承人、会鼓传承人、扁担舞传承人等,在南宁市有影响力的个人品牌微乎其微,就更谈不上自治区级的影响力了。有一些是羞于自己宣传,有一些是政府宣传了,包装了,但水平跟不上,质量、产量、包装、市场效益等还很低,拿得出手的群众文艺创作个人品牌很少,群体性创作品牌更少。

4.营销能力弱

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大都是自娱自乐,没有市场营销,没有市场开发,也没有有效地进行市场维护。市场营销、市场开发,关乎民间文化的市场利益,没有利益驱动,就没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就不会激发创作群体的创作热情。马山县百龙滩会鼓队负债人就曾经说过,他只会编排会鼓表演,而如何联系演出、如何管理队伍、如何开发市场等都不会,对他来说经营管理是十分困难的。市场维护的成本仅是市场开发的三分之一,而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对文艺市场的维护几乎没有,而更多的注意力只是放在文艺创作和演出上。

四、加强群众文艺创作的对策建议

1.认识重大意义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指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工程,也必须要有新文艺为之先声。群众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人民大众,具有通俗性、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特征,是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繁荣群众文艺,可以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脱贫攻坚及乡村建设。就目前来说,群众文艺创作要为时政服务,要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起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鸣锣开道。

2.融入脱贫攻坚

当下,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很多行业劳力使用正在萎缩,劳动力剩余越来越突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开发民间文艺,提高群众文艺创作水平,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解决“合成谬误”的正道。合成谬误是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即大家都认为正确的事情,一旦全体都去做了,往往结果是谬误的。如扶贫工作中,大家都去养猪,从个体上来看,养猪致富是正确的。但是大家都养猪时,猪肉价格下降,贫困户不仅不能致富,还会出现猪贱伤农现象。解决之道,就是要打开群众文艺创作这片“蓝海”,形成文旅项目,大量使用农民演职人员和创作人员,这样就可以有效化解劳力过剩问题和“合成谬误”问题。为此,要制定优惠政策,投入资金,形成机制,扶持群众文艺创作,大力培育群众文艺市场,开辟剩余劳动力就业新空间。

3.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群众文艺创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群众文艺创作。当下的群众文艺创作才人培养,一是要抓“少”,从少年培养群众文艺创作人才。以马山为例,这方面做得不错,从2011年起,马山县就开展“文化三宝”进校园活动,使马山县文化后继有人。马山县每年仅花在“三宝”师资培训上的经费就达3万之多。二是抓体制。以文化馆为中心,形成县文化馆—乡文化站—村群众文艺队这样一种群众创作人才梯度向下扩张的体制。三是为群众文艺创作搭建舞台。马山县以“月月乡村旅游节”为平台,利用乡镇开展月月旅游节开闭幕式活动的机会,培养、训练群众文艺创作人才,搭建创作展演舞台。四是在群众文艺创作中,不仅要考虑让他们创作,更要为他们创作的作品提供展演的舞台,使群众文艺创作的作品有用武之地,以成就感推动群众文艺创作大繁荣大发展。

4.实施提质工程

马山县群众文艺创作之所以很少形成品牌,关键还是品质和数量上没有提升。提升群众文艺创作品质,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民族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人转体现的是永恒的爱情主题,《刘三姐》体现的是嫉恶如仇的情怀。如果没有体现一些核心价值理念,民间文艺就难走远,群众创作群体的价值就难以实现。二是要用世界通用的语言演绎。三声部民歌虽好听,犹如天赖般的声音,但是用壮语演绎,很多人都听不懂。《刘三姐》当年是桂戏,用的是桂柳话,只能在广西流行,后来之所以流行全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普通话来演绎。现在,有些地方以“南谱”来创作民间文艺,这是一种倒退,是自己画地为牢。三是群众文艺创作要有时代特征。当今的时代是快节奏、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文艺作品应该符合时代特征,为时代进步服务。壮族会鼓在历史上是辟邪之用,而当下则是各种庆典之用,宏大的场面也符合当代需求。四是走大众化而非精英化道路。大众化就是人民大众不经过任何培训就能听懂看懂的、是街头巷尾的艺术,如民歌、二人转等;精英化是需要一定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天赋和高端品质的人才看得懂听得懂的,必须具备一定品质要求的场地才能演出的艺术,如交响乐、芭蕾舞等。群众文艺根值于民间大众,其消费者是大众,其展演的场地是街头港尾,一定要走大众化而非精英化道路。

5.加大扶持力度

群众文艺目前还是一种弱势文化,政府必须加以扶持才能壮大。一是要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奖补力度。目前在扶贫工作中,只对农业扶贫产业进行奖补,而没有对文化产业进行奖补。群众文艺往往又是贫困地区特有的一种艺,也往往是一些貧困户,掌握着一些民间文艺创作技艺。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对具有带动贫困户的文艺演出队及其它群众文化产业进行奖补,这也是扶持脱贫产业的一种有效形式。二是对群众文艺创作进行奖补。每年要从财政中预算一定的资金,支持群众文艺创作。三是设置专项资金,对进行教学、购买服装、外出演出等进行补助,形成常态化机制,确保群众文艺创作基地有经费开展活动。

作者简介:陆秀明(1972.3.1-),女,壮族,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人,大学本科,中级职称馆员,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群众文艺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马山县民间文化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教师夫妇带儿子跨省支教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推进南宁市马山县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
马山县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思考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