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辞赋在北朝的传播

2018-08-29王彦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辞赋传播

王彦

摘要: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延续发展于魏晋,到了北朝时期,从总体来看,辞赋创作不如两汉魏晋那么繁荣,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归纳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辞赋在北朝时期的传播情况。

关键词:辞赋;北朝;传播

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任何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播,文学本身的发展、嬗变都是在传播的作用下产生的,文学的传播有利于促进文学的发展。北朝时期,辞赋创作不如两汉魏晋那么繁荣,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辞赋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赋在北朝时期的传播环境

辞赋的传播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会对辞赋的传播产生不同的推动力和影响力,统治者对辞赋的态度也会对辞赋的传播起到不同的作用。

北朝一般可以被分为十六国时期、北魏时期、以及北魏分裂后对峙并存的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时期。

(一)辞赋在十六国时期的传播环境

西晋灭亡以后,北方中国进入了十六国时期。经过连绵不断地战争,书籍几乎丧失殆尽,据《隋书》记载:“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书籍被毁,十分不利于辞赋的传播。另外,虽然当时的帝王如苻坚、吕光等人喜好文学,河西地区有大批文人吟咏创作,但时局动荡,他们的赋作难以保存。

(二)辞赋在北魏时期的传播环境

北魏初期,拓跋氏以武力统一北方后,道武帝曾下令搜集残缺的图书资料,但连年战乱,文化不兴,所得的图书资料有限。

北魏初期,轻视汉文化,辞赋不受重视。孝文帝“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他亲政后,频繁开展重视辞赋的文学活动,辞赋渐渐地在北地流传,孝文帝为辞赋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辞赋在东魏--北齐的传播环境

东魏历时十七年,其中高欢控制朝政十六年。高欢死后,其弟高洋袭位,他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东魏和北齐政权弥漫着非常浓烈的排斥汉文化的气氛,但在实际生活中,北齐统治者没有大力排斥辞赋,辞赋的传播环境较为宽松。

在東魏与北齐,众多赋家模仿南方赋作,在文学上呈现繁荣的局面,“齐宅漳滨,辞人间起”,辞赋传播较为兴盛。

(四)辞赋在西魏--北周的传播环境

西魏一直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他死后,其子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政权。《周书》记载:“(宇文泰)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他对当时盛行的浮靡文风甚为不满,开展了文风复古运动,受其影响,西魏文坛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较为沉寂,辞赋创作不兴,这也不利于辞赋的传播。

到了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时期,北周的文学创作出现了转机,二人都雅好文学,善待赋作家,庾信、王褒等人深受礼遇,此时期,北周的辞赋创作逐渐走向繁荣,辞赋传播的环境也相对较好。

二、辞赋在北朝的传播方式

(一)称扬型传播

文人创作的赋作得到了帝王或者著名文人的颂扬,有利于辞赋的传播。北朝的帝王如苻坚与傉檀曾经称赞赋家及赋作,促进了辞赋的传播。据《太平御览》卷五八七引《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

符坚宴群臣于逍遥园,将军讲武,文官赋诗。有洛阳少年,著《逍遥戏马赋》一篇,符坚见而奇之,曰:“此文绮藻清丽,长卿俦也。

十六国时期的君王傉檀曾经称赞明德归的《高昌殿赋》,认为他的文才可与曹子建比拟,无疑也能够促进辞赋的传播。

(二)批评型传播

辞赋创作出来后,得到了时人或者后人的批评,能够促进辞赋的传播。例如北朝辞赋家魏收、邢邵等人对刘昼《六合赋》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传播。据《北史·刘昼传》记载:

(刘昼)制一首赋,以六合为名,自谓绝伦,乃叹儒者劳而寡功。曾以赋呈魏收而不拜。收忿之,谓曰:‘赋名六合,已是太愚,文又愚于六合。君四体又甘于文。昼不忿,又以示邢子才。子才曰:‘君此赋,正似疥骆驼,伏而无妩媚。

另外,北朝成霄的辞赋“辞采不伦”,受到众人的批评,反而使更多人读到了他的辞赋作品,以至于“知音之士,共所嗤笑;闾巷浅识,颂讽成群”,可见成霄的辞赋传播范围非常广。

(三)南北交流型传播

南北朝时期,南北交流比较频繁,北魏时期使者的互聘、北迁南人的到来,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入北的南人,传播了南朝优秀的辞赋,庾信是由南入北的重要赋家。《朝野佥载》曾记载:

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朝野佥载》卷六)

由南入北后,庾信等人的辞赋广泛传播于北方,对庾信诗赋,“才子词人,莫不师教,王公名贵,尽为虚襟”。南方也接受了北方优秀的辞赋,卢元明、李谐、王昕、魏收等人都是北朝著名的文人,南朝的梁武帝对他们的文章也十分赞赏,曾称叹他们:“卢(元明)李(谐)命世,王(昕)魏(收)中兴”。

北朝赋家薛道衡的赋作也广泛传播于南朝,据史书记载: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北史》卷三十六《薛道衡传》)

此外,南北朝之间使者的互聘也促进了辞赋的传播。两朝为了炫耀自己国家的文教之兴,常选取能诗擅赋的使者出使以展示本国文风之盛,南北交流中,辞赋得以传播,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受政治环境影响的特有的传播方式。

(四)模仿型传播

辞赋家在创作中,常常选择自己欣赏的文人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大批北朝赋家模仿南方先进的文学,尝试向南朝赋风靠拢,在此过程中,南朝辞赋得以传播至北朝。

孝文帝喜爱南朝赋家如崔光等,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北朝文人模仿南朝赋作,《魏书·祖莹传》曾批判这一现象曰:“世人好偷窃他文,以为己用。”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因为喜欢的文风不同,可能产生争执,据《颜氏家训·文章》记载:“邢(邵)赏服沈约而轻任昉,魏(收)爱慕任昉而毁沈约。”《北齐书·魏收传》曾记载:

(魏)收每议陋邢劭文,劭又云:“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乃曰:“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北齐书》第三十七卷补列传第二十九《魏收传》)

邢劭和魏收二人为北朝的赋家且都有意模仿南朝文人的创作,但是因为意见相左而产生争论。邢劭喜爱沈约的文风而认为任昉“文体本疏”,魏收爱任昉而厌沈约。二人之间的争论曾引起一股讨论的热潮,在争论中,南朝文人的辞赋得以大范围传播。

(五)上表型传播

帝王是赋家最重要的传播对象,有的是因为皇帝诏令他们作赋,有的是想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作赋献赋,亦有文人以赋规讽上谏,例如,北朝赋家魏收曾经多次以赋上表上谏,《北齐书·魏收传》曾记载魏收以赋讽孝武帝狩猎:

孝武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少之南旬有六日。时天寒,朝野嗟怨……收欲言则惧,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赋以讽焉,时年二十七,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北齐书》第三十七卷补列传第二十九《魏收传》)

高允也曾上表《代都赋》,规讽帝王,据《魏书·高允传》记载:

允上《代都赋》,因以规讽,亦《二京》之流也。(《魏书》列传第三十六《高允传》)

总而言之,献给帝王的赋作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这是辞赋传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六)整理辑录型传播

辞赋在进献给统治阶级之后,往往会被送往朝廷的藏书库收藏,校书郎和史官负责整理、校阅并记载保存这些辞赋,为辞赋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朝史官设立了“儒林传”并收录了许多重要作品,如《周书》中就收录了庾信的《哀江南赋》、颜之推的《观我生赋》等许多赋作。

另外,辞赋等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后,尤其是著名文人的辞赋作品,会被整理集录,让更多的人阅读,这是辞赋传播的重要方式。例如李顺、陆玄、李平等人的诗赋碑诔等文学作品就被集录,有利于传播,据史书记载:

后诏兼太府少卿。寻除征南将军、给事黄门侍郎。死于晋阳。所著诗赋碑诔,别有集录。(《魏书》列传第二十四《李顺传》)

史书中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整理辑录对辞赋传播的作用可见一斑。

(七)文人群体型传播

文林馆是北齐后主设立的文学机构,汇集了众多文人。在文林馆中,诸多文人吟咏诗赋,互相交流。据《北齐书·许惇传》记载:(在文林館中)诸人或谈说经史,或吟咏诗赋,更相嘲戏,欣笑满堂。这种交流活动大大促进了辞赋的传播。

另外,南朝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时常召集文人一起创作,由他命题,文人们们各自创作。比如沈约、王融都作有《拟风赋》,谢眺亦作有《拟风赋奉司徒教作》。北朝时期凉武昭王玄盛也会举行群体性的文学活动,命群臣同题创作,促进了辞赋的传播,据《晋书·凉武昭王传》记载:

玄盛上巳日宴于曲水,命群僚赋诗。而亲为之序……玄盛又著《槐树赋》以寄情,盖叹僻陋遐方,立功非所也。亦命主簿梁中庸及刘彦明等并作文。

这种群体性的文学活动为辞赋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地途径。

(八)引用型传播

赋家在创作诗赋箴谏咏颂等文章的时候引用前人的赋作,可以促进前人辞赋作品在本朝的传播。如庾信的辞赋中,化用了许多《楚辞》的句子:

《哀江南赋》中的“辞洞庭兮落木,去岑阳兮极浦”是化用了《湘夫人》中的“洞庭波兮木叶下”以及《湘君》中的“望涔阳兮极浦”;《枯树赋》中的“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来源于《离骚》中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庾信化用屈原的赋作,有利于屈赋在北朝的传播。

(九)史学参照型传播

有些赋作因纪实,对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会被史书引用而传播。史书曾记载,萧绎攻杀河东王萧誉于长沙,逼反岳阳王萧詧于襄阳,颜之推在《观我生赋》中记录了部分史书没有的细节:

赋文云:“襄阳阻其铜符,长沙闭其玉粒。遽自战于其地,岂大勋之暇集,子既殒而侄攻,昆亦围而叔袭,褚乘城而宵下,杜倒戈而夜入。”(《北史》卷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一《颜之推》)

可见《观我生赋》补充了萧绎攻杀河东王萧誉于长沙,逼反岳阳王萧詧于襄阳的细节,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实,也促进了辞赋的传播。

再如《洛阳伽蓝记》所载姜质的《亭山赋》,附有自注,对了解梁末及北齐史事,很有价值。

总之,任何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播,尽管北朝的辞赋创作不如两汉魏晋繁荣,传播环境相对也比较恶劣,但此时期的辞赋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辞赋的传播促进了辞赋创作的繁荣。

猜你喜欢

辞赋传播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论民国辞赋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突破学术窠臼 逼近历史真实——刘培《两宋辞赋史》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