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2018-08-29杨丹

价值工程 2018年19期

杨丹

摘要:避税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基于此,本文就有关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在展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思考并尝试提出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Tax avoidanc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this means when it brings benefit to enterprises also increases the business risk.Thu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literatures on the tax avoidance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关键词:企业避税;避税动机;影响因素

Key words: corporate tax avoidance;the motives of tax avoidance;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9-0277-02

0 引言

避税所带来的现金节约能使企业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因而成为现代企业投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汪猛等,2016)[1]。企业成功避税会使得国家资源向股东转移,从而有利于股东价值的提升。然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需要实现其社会目标(陈骏等,2015)[2],这些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税收,企业避税带来的税收减少必然会涉及合法以及合规性问题。不当的避税策略一旦被发现将会面临被税务机关严格审查、支付额外的罚金等风险(吕伟等,2011)[3],从而损害股东利益。

由此,我们发现避税在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到企业的避税行为呢?对此,国内外的学者们做了广泛研究,并得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献作系统性的梳理发现,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两类: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内因)和来自企业外部的因素(外因)。

1 影响企业避税的内部因素

从避税的传统观出发,避税能够减少企业当期现金的流出,产生额外的内部资金。对于一个面临财务困境的企业来说,通过延迟确认收入或减少应纳税款的方式能够显著增加这类企业生产、投资所需的资金(Edwards等,2016)[4]。当企业财务状况欠佳时,依靠传统的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难度较大且成本高,而避税收益作为一种内源融资方式,能够给财务受限企业带来较高的边际收益(Beng等,2009)[5]。由此可见,财务状况是企业影响避税行为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

避税决策是生产经营决策的一部分,决定权掌握在管理当局手中。因此,不少学者在研究避税影响因素时都将焦点放在企业的管理层上,且得出了很多建设性的结论。例如,代彬等(2016)以我国2008年至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八个方面对管理层权力进行刻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基于获得超额薪酬、提高在职消费水平等自利动机,管理层的权力会强化其通过避税这一相对隐蔽的行为达到留存经济资源的目的[6];相反,管理层的能力会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原因可能在于能力较强的管理层能够通过拓展市场、投融资等其他正常渠道创造更高的收益(谢建等,2016)[7]。因此,对能力高的管理者来说,避税并非最优决策。

在很多情况下,管理层的薪酬直接与企业利润挂钩,而避税所产生的税收节约以及潜在的成本又以不同的路径对企业的税后利润产生影响,由此引发学者们对管理层薪酬与企业避税二者关系的研究。Desai等(2006)指出避税往往伴随着管理者寻租行为的增加,即增加避税收益的转移,但提高对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可以降低管理者的寻租动机,相应地减少企业的避税活动[8]。上述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Weisbach提出的“不避税困惑”问题。然而,Armstrong等(2012)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具体分类的基础上发现,企业税务部门经理薪酬奖励与实际税率(GAAPETR)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给予税务部门经理的薪酬越高,越能激励其从事避税筹划活动[9]。

避税的代理观认为避税活动增加了企业交易、财务等活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使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深,从而恶化委托—代理问题。但Armstrong等(2015)发现董事会独立性与激进避税行为显著负相关,说明较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激进避税引发的代理问题[10],我国学者(陈骏等,2015)也得出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避税程度负相关等类似的结论。

除上述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以外,部分学者还研究了企业类型、声誉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对避税的影响。例如,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非国有企业避税动机更加强烈(谢建等,2016);由于家族企业的小股东们更加担心其家族成员开展“寻租”活动,所以更加愿意放弃避税收益(Chen,2010)[11]。De Simone等(2013)发现对于收入波动较大的企业,避税更加不易被发现,投资者对其避税行为往往持一种认可的态度[12]。而对于履行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来说,避税行为更为激进,其内在原因可能是企业因履行社会责任使其面临的整体经营风险下降,避税风险作为整体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会随之降低,由此带来企业更多的避税行为(吕伟等,2015)[13]。

2 影响企业避税的外部因素

企业的避税行为不仅仅是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还会受到来自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

国家税务机构等政府部门作为征税机关,其执法力度、征管效率等都会潜在影响到企业的避税活动。范子英等(2013)认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流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入,会在税收政策上做出一些妥协[14]。与直接降低法定税率相比,降低执法力度更具隐蔽性,因此成为地方政府之间税收竞争的常用手段,由此引发的执法不力是导致企业避税行为增加的重要原因。颜淑姬等(2016)通过研究地方性稅收竞争、税收征管以及家族企业避税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为了在地方性税收竞争上取得优势,地方征税机关会优先选择放松税收征管这一相对隐蔽性的手段,而税收征管力度的降低又使得家族企业不合理避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5]。基于以上文献,我们发现税收征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避税行为。

地方政府基于税收竞争的考虑,可能会在税收征管上做出一些让步,从而引发企业更多地避税行为,那么如果企业与政府存在某种政治关联时,是否会引发更多的避税活动呢?国内学者于文超等(2015)发现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度与企业避税程度显著正相关,而当关键职位官员发生更替时,意味着旧的“人情关系网”被打破,企业避税活动相应会受到限制[16]。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其一切行为和活动必然也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陈冬等(2016)以宏观经济周期为切入点,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国有企业避税程度较低,即表现出显著的“逆经济周期支持效应”[17]。随着国企经营业绩的上升、政府干预程度的加强以及地区税收任务的提高,这种“逆经济周期支持效应”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但这种“支持”往往换来了企业未来一至两年内更多的财政补贴和税费返还,从而使得企业的这一支持行为变得“有利可图”。

3 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系统性回顾,我们发现,无论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者自身等内部因素还是国家征税部门、宏观经济状况等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避税行为,且影响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避税动因。然而,在我国,企业类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已有文献中的这些内外部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影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具体表现如何?这种对比分析研究目前尚且较少,因此本文认为未来可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丰富已有文献。

参考文献:

[1]汪猛,徐经长.企业避税、通货膨胀预期与经营业绩[J].会计研究,2016(5):40-47,95.

[2]陈骏,徐玉德.内部控制与企业避税行为[J].审计研究,2015(3):100-107.

[3]吕伟,陈丽花,隋鑫.避税行为干扰了市场对信息的理解吗[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0):13-20.

[4]Edwards, A., C. Schwab, and T. Shevlin.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cash tax saving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6, 91 (3): 859-881.

[5]Beng Wee, Goh Jimmy, Lee CheeYeow Lim.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on the Cost of Equ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9,91(6): 1647-1670.

[6]代彬,彭程,刘星.管理层能力、产权性质与企业避税[J].财贸经济,2016(4):43-57.

[7]谢建,唐国平,项雨柔.管理层能力、产权性质与企业避税[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2):43-59.

[8] Desai, M., and D. Dharmapala.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high-powered incenti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79): 145-179.

[9] Armstrong, C., J. Blouin, and D. Larcker. The incentives for tax plann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2(53): 391-411.

[10]Armstrong, C., J. Blouin, A. Jagolinzer, and D. Larcker. Corporate governance, incentives, and tax avoida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5(60): 1-17.

[11]Chen, S., X. Chen, Q. Cheng, and T. Shevlin. Are family firms more tax aggressive than non-family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95): 41-61.

[12]De Simone, L., and B. Stomberg. 2013. Do Investors Differentially Value Tax Avoidance By Income Mobile Firms? Working paper,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3]吕伟,张纯,周乐燕.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策略与避税行为[J].上海大学学报,2015(5):97-107.

[14]范子英,田彬彬.税收竞争、税收执法与企业避税[J].经济研究,2013(9):99-111.

[15]颜淑姬.地方税收竞争、税收征管与家族企业避税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11):74-81.

[16]于文超,李樹,袁燕.官员更替、产权性质与企业避税[J].浙江社会科学,2015(8):14-25,156.

[17]陈冬,孔墨奇,王红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经济周期与国企避税[J].管理世界,2016(5):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