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考

2018-08-29杨峥晖

价值工程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新常态

杨峥晖

摘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这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要素。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怎样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Abstract: "To increas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put forward in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which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road to building a well-to-do society, realizing the goal of "two hundred years"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a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a has entered the new normal economy, how to implement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increas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關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economic new normal;new development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9-0270-03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提法备受关注,这也是其首次出现在我国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

1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又称“索罗余值”,它是经济增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提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及管理效率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体现的是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贡献以外的、不能被要素投入解释的那部分产出的增长,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在现代经济学中,全要素生产率指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之外,其他所有因素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这些因素一般包括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效率改进三种。

以全要素生产率考察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发挥的作用不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经对主要工业化国家长期经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展早期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进入发展中后期阶段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以美国为例,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深化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占36%;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上升到70%以上。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多为物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其增长必然是外延型的,资本积累是最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泉。随着经济的增长,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技术进步就会发生显著的作用,此时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更多地依靠内涵增长的趋势。这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为经济增长来源的相对重要性与经济发展阶段紧密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1978-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51%。从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并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相关数据测算,近4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资本的快速积累,带有较为明显的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3%,比起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70%以上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大差距。

2 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等等,这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升级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2.1 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发生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我们必须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使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改善。

多国发展实践证明,越是在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上,越是要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我们要准确认识、把握、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等效率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转变。

2.2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动能作用日渐式微

经历近4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达15%,去年全球经济增长有1/3是依仗中国,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连续几十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中也是奇迹。但在经济总量和速度高速增长光环的背后,也蕴藏着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不高的风险,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如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接近临界值等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动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出现衰减迹象。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现象日益普遍化,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再加上资源、环境等硬约束增加,世界经济近年来复苏乏力,我国经济传统的增长动力也在减弱。当前,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需要。综合他国经验,继续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要求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等效率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换。

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的新发展理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质是供需矛盾,尤其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进入新时代,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動力,决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我们必须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殊要求出发,从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着眼,立足于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任务,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坚持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实施抓手和衡量标准就是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 新发展理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

进入新时代,发展依然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我国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优化节点、动力转换节点,要顺利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的目标,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激发要素活力、增强经济动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三个方面发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3.1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供给要素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激活生产要素,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构建一个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从而充分发挥供给要素活力。具体来说,在微观层面,推进改革要着眼于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自身活力,使各类要素能够便利地进出市场,自由地创造价值,自主地实现价值,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在宏观层面,推进改革要着眼于政府自身,切实做好简政放权,大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管理方式,打造市场主体能够充分释放财富、创造潜力的良好环境,并使各类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利于存量资源的不断优化重组,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的保障。

3.2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首先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积极优化利于人才生成的好环境,培育高素质新型劳动人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政府要引导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的合理化调整,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3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产权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任务之一。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核心是产权保护。因此,完善产权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着力加强产权保护。一般来说,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技术创新程度,技术的核心是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会激励其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尤为重要。一要严格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提升知识产权对创新收益的价值。二要强化产权有效激励,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长期激励作用。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基础上,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等体系的不断调整优化,提升经济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营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6).

[2]肖红伟,王庆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因素及提升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7(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楠玉,等.论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17(3).

[5]郭瑞东,赵令锐.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6]白重恩,张琼.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J].新金融评论,2016(5).

[7]龚关,胡关亮.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3(4).

[8]王林辉,高庆昆.要素错配水平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效应的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3(6).

[9]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新常态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