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贫困人口现状的徐州市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18-08-29肖味味帅秋丽

时代金融 2018年14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困难机制

肖味味 帅秋丽

【摘要】在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中,徐州市低收入人口数量在江苏省内位居第一,徐州的扶贫脱贫任务非常艰巨。当前,徐州地区贫困呈现出新的特征,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本文立足实际调查,提出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以期为徐州市乃至整个苏北的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关键词】精准扶贫 困难 机制

一、徐州市贫困人口现状

(一)徐州市低收入人口规模

徐州市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农户为262838户,人口为682202人,在省内各市位居第一,徐州的扶贫脱贫任务重大,非常艰巨。

(二)徐州市经济薄弱村情况

徐州市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219个省级经济薄弱村中,其中贾汪14个,铜山18个,丰县41个,沛县37个,睢宁53个,新沂28个,邳州市3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

(三)徐州地区贫困特征

1.相对贫困成为徐州市农民贫困的主体。徐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都要快得多,农民收入呈现大幅度增长。参照国家标准,徐州的农民贫困只能是相对问题,相对于江苏省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和富裕的苏中地区而言的。

2.贫困人口零散分布特征明显。徐州市低收入人口的分布已从以县为单位的连片分布的贫困区逐步转化为部分乡、村级贫困区,其主要集中在生活和生产条件比较差或边缘化的地区,比如丰县湖西老区、黄河故道沿线地区、高亢山区、黄墩湖滞洪区。另一方面,在县域范围内,低收入人口点状分布于多数乡村,虽然密度存在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存在。

3.个体性因素成为贫困的主要原因。个体劳动力资源、技能和发展能力及特殊个性因素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因病因残致贫人口成为目前我市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

4.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徐州农村贫困已不再是经济短缺型的绝对贫困,而是表现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相对贫困状态,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面临新的“瓶颈”。要采取具有个体针对性且可长效增收的措施,难度明显加大。

二、徐州市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贫困瞄准机制不合理

1.识别对象瞄准偏离。在大部分的贫困村中,五保户和低保户是精准扶贫户的主力军,而作为介于江苏省贫困线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之间的贫困农户,在以收入“一刀切”的识别机制下,收入为5999元的农户都被列入了贫困户名单,很多收入在6000左右浮动100元的家庭出现了家庭条件差不多,而一部分人却没能享受到精准帮扶项目的支持。

2.多维贫困测量成本高,操作性弱。江苏省不单靠家庭经济收入来测量贫困,摸索出多维贫困测量指标。如对申请农户采用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生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多维度进行贫困测量。但是多维指标的识别成本高,主要依靠“村两委”通过家庭人口和就业情况来识别贫困人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识别的精准度。

(二)精准帮扶模式带动乏力

1.产业扶贫选择单一化。由于能人缺乏,帮扶干部素质的原因,“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机制在实务中很难落实,个别地方政府盲目追求产业的规模化与盆景化,缺乏对不同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配套,导致一哄而上发展,一哄而下失败。

2.產业扶贫与贫困农户脱节。产业扶贫资金的申请往往需要贫困户自体经营一定规模的产业,而这往往需要贫困户筹备数万元的资金,贫困户眼前基本的生活温饱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经营一定规模的产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结果对于项目配套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使得贫困对象被排斥,反而为富人参与提供了机遇。

(三)缺乏多部门联动的扶贫机制

目前,江苏设立了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扶贫工作。除此之外,民政、财政、人社、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也参与扶贫工作,但多个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合作机制,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往往会出现重复扶贫问题,不能有效准确地帮助贫困对象,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

(四)贫困人口参与机制不健全

在徐州市组织的“百、千、万”集中走访帮扶活动中,不少工作人员反映,贫困户对于经济利益的索取比较直接,希望能直接得到钱财物,甚至对于钱财物的要求标准比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户对帮扶资金投入和外部推动帮扶模式存在过度依赖,扶贫对象缺乏主体参与性。只有在预期能获得稳定且明显高于帮扶资金的收益时才会积极脱贫。

(五)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当前农村扶贫开发中面临的贫困问题包括从过去的同质连片性转变为异质分散性、从收入型转变为支出型、从年轻并且有劳动能力者占多数转变为年老和缺乏劳动能力者占多数等。这些新出现的贫困情况都需要通过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来加以应对。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与减贫发展的关联程度仍有待提高,关联形式有待创新。增强社会保障与减贫发展的关联性,是当前扶贫面临的新问题。

三、徐州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

(一)建立识别标准浮动机制

在具体的贫困人口识别中“一刀切”现象可以通过扶贫识别标准的浮动来修正,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定位。农户可支配收入在贫困线上一定范围的,可以适当上浮,类似相对贫困标准,让更多贫困户在收入切割法下被纳入贫困系统。

(二)引入社会组织,变政府主导为参与

顺应现阶段从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注重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贫困者有效合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和财政手段,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在贫困识别、贫困帮扶、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减贫过程中,要注重合作组织、社会组织、社区精英的培育和引导,借助其草根性、灵活性、创新性以及掌握地方性知识的组织和个体优势,能够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同时切实发挥各级扶贫开发协会的作用,各级扶贫开发协会要做好牵线搭桥的联络员、服务者,将政府、企业、市场、贫困群众等多种资源紧紧地拧合在一起。

(三)强化政府协调机构建设,畅通机构协调渠道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该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实现扶贫信息系统各项信息的整合,为精准扶贫决策提供依据。在具体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明确各自的责任,做好精密的分工很有必要,为各部门制定详细的责任清单,避免扶贫任务相互重叠或者遗漏现象发生。其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进度协调计划,明确任务和责任的完成次序,严格控制完成时间,避免相互推诿现象。

(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保障

一方面,把单向的帮扶输出变为双向的互利合作。比如让药材种植基地变成药企的原料供应基地,让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成为帮扶机关的生活物资供应基地,让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变成发达地区的互补产业。既为扶贫产业基地提供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又丰富了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将贫困农户纳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经营主体建基地、定项目、找市场,使扶贫产业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实现企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共赢。

(五)靠大数据管理模式助推精准扶贫

应用大数据技术,以“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再进行补充完善,形成详细、动态的贫困“需求”数据库,同时,整理互联网上公开的公益扶贫项目、社会扶贫项目信息,以及对接大型扶贫机构项目信息,形成社会扶贫“供给”数据库。最后,通过数据清洗和挖掘技术,帮助双方建立连接。

(六)建立健全以量与质为双核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考核工作是整个政策执行中精力投入最多,要求最为严格,同时含水量也最多的工作。所以要真实体现精準扶贫的成效,还需要在贫困群众参与、群众满意度评定和第三方评估等方面不断总结和完善。

(七)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

精准扶贫政策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开展,需要其他配套政策的同步进行,因此,应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建立与创新。包括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2016年2月26日).

[2]徐州市领导干部大讲堂:《寻找“精准”落点 加快脱贫步伐》.

[3]任超,袁明宝.分类治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困境与重点方向——以湖北秭归县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7(1):100-107.

[4]陈春祥.黔西北山区精准扶贫机制与脱贫对策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张梅.江苏省苏北地区扶贫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联应用精品工程(17SYC-025):困境与突破:苏北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徐州为例。

作者简介:肖味味(1981-),女,汉族,江苏盱眙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帅秋丽,徐州工程学院2015级物流工程专业。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困难机制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