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金融助力“兴边富民”促发展分析及思考
2018-08-29兰佳
兰佳
【摘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滇南,总面积32931平方公里,南部与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848公里,辖内河口县、金平县、绿春县与越南接壤,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慢,贫困面大。红河州以改变边境民族地区落后状况,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目的,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边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边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对外开发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发布后,经调查得出:创新金融模式兴边富民取得实效,但仍面临困难和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关键词】红河州 兴边富民 促发展 分析及思考
一、基本情况
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边境线上的河口县、金平县、绿春县受特殊历史、自然、地理和复杂的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同红河州其他地区相比,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截至2017年末,三县总人口72.76万人,少数民族占比达88.9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27万人,占三县总人口的20.99%,占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39%,其中绿春县和金平县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
边境三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后,详尽地绘制了边境地区发展的蓝图,在时代发展和政策支撑的双重有利条件下,各级部门不断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力度,兴建了一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特殊困难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使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经济发展快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州边境三县在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2017年末,边境三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3.62亿元,较2013年增长66.35%,其中河口县2017年的生产总值增速21.5%,跃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为13.6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63.81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51.22%、35.92%;2017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86.1亿元,较2013年增长209.26%,兴边富民行动拉动成效凸显;外贸进出口总额144.41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增长115.79%,其中河口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3年66.14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17年143.9亿元人民币,增长117.57%,涨势显著。二是基础实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截至2017年末,边境三县3000万元以上项目共20个,计划总投资248亿元,涉及水利、棚户区改造、道路交通等重点工程。三是城镇化及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河口县、金平县、绿春县城镇化率分别由2013年34.6%、19.56%、13.37%上升到2016年的39.83%、25.43%、20%;河口县、金平县、绿春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3年21824元、18584元、18619元增涨到2017年的30786元、28714元、29588元;农村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3年5600元、4998元、4935元增涨到2017年的11501元、7904元、7151元。四是脱贫攻坚推进成效明显。2015年至2017年3年间集中力量连片推进,突出抓好安居工程、整村推进、产业培植等重点项目,累计投入6.37亿元,实现绿春黄连山、金平者米乡拉祜族片区、河口瑶山扶贫攻坚综合开发,取得了实施一片、脱贫一片、带动一片的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末,边境三县共脱贫8.4万人。
(二)金融助力突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截至2017年末,红河州边境三县存款余额152.93亿元,贷款余额74.63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43.91%、59.47%,涉农贷款余额从2013年的41.8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5.47亿元,每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州贷款增速。一是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显成效。截至2017年末,边境三县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44亿元,同比增长76.09%,高于全州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增速26.82个百分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余额3.16亿元,精准带动服务6192人;有力支持边境三县创业就业,创业担保贷款余额0.64亿元,同比增长39.56%;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累计发放3亿元。二是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截至2017年末,涉农贷款平稳增长,涉农贷款余额45.47亿元,较2013年增长28.41%;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边境三县惠农支付网点共260个,较2013年增加115个,覆盖28个乡镇,实现惠民便民。三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2017年重点项目融资增长较快,支持边境三县3000万以上重点项目融资金額13.18亿元,同比增长69.16%,分别涉及交通、水利等民生类公共基础设施。四是货币政策工具发挥效能。金平县和绿春县发放扶贫再贷款1.55亿元,占全州扶贫再贷款余额的31%。五是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增长快速。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由2013年的33.85亿元增长至2017年82.8亿元,年均增速达19.59%,增速高于全省水平,人民币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作用突显;2017年,河口县口岸边民互市结算7.64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增长四倍;河口边民互市通过银行结算的资金占口岸边民互市交易量的12.89%,较2016年占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边民逐步减少现钞结算,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三)金融支撑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本文将边境三县GDP设定为自变量,以贷款余额(简写为loan)和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总额(简写为cross_border_payment)为因变量,利用表1和表2中2013年至2017年边境三县合计的GDP、贷款余额、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总额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
上式反映出边境三县情况:贷款余额每增加1个单位,受信用创造的乘数效应影响,将直接拉动GDP增加1.336个单位,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将直接拉动GDP增加0.322个单位,由此得出结论:在红河州边境三县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整体效应较为显著。
二、主要成效
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围绕“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结合《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银发[2013]276号),五年来有力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六个成效”突出。
(一)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实现突破
红河州金融机构创新向境外机构发放人民币贷款,不断探索拓宽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渠道,为境内外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便利,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4年以来,红河州共办理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4笔,贷款金额2.42亿元人民币,及时补充了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的成功落地,充分体现了红河州金融机构具备利用全球一体化经营网络优势,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境内外、本外币、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的水平。
(二)创新发布云南省首个区域性人民币兑越南盾指导性汇率(简称YD指数)
人民币兑越南盾指导性汇率自2016年3月开始在河口地区发布,不仅熨平了河口地区各银行及兑换机构间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差异,规范了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市场,而且为逐步形成独立、统一的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汇率定价话语权进一步增强。6月1日红河、文山地区八家机构联合发布YD指数,进一步推动了云南省沿越边境地区人民币与越南盾挂牌,搭建起双边货币报价平台,提高了口岸地区企业对越贸易竞争力。
(三)创新推动红河州移动金融支付首次向越南非居民客户开通
2016年启动红河州移动金融技术创新惠边应用工作,河口县金融机构首次向越南非居民客户开通移动金融支付服务,越南非居民客户可以通过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安装有非接POS机具的商户直接进行支付,这是云南省首次向非居民客户开通移动支付服务,云南省移动金融支付实现由内地向边境延伸,由居民向非居民延伸。
(四)河口农商行与越南外贸股份商业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边贸网银结算合作协议
为有效支持和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创新工作。人行河口支行积极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相关业务,2017年8月7日上午,河口农商行与越南外贸股份商业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边贸网银结算合作协议。
(五)开展金融知识进口岸宣传活动
2017年红河州在边境地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进口岸”、“双语”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重点宣传人民币、存贷款、支付结算、反洗钱、征信、理财、外汇、存款保险、保险功能、金融信息安全、消费者维权、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等金融知识。发放各类宣传资料9300余份,发放有奖知识竟答小奖品200余件。
(六)助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拉祜寨位于绿春县,属直过民族聚居区的特困村,全村33户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截止2017年末,农业发展银行共发放绿春县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亿元,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以搬迁来改善人居环境。其中,绿春县运用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在拉祜寨平整土地30亩,新建挡墙772立方米,新建安居房33套,住房面积户均100平方米;同时,建设了辅助基础设施工程,现已完成集中安置拉祜寨农户33户167人,村民全部搬入两层楼房式新居。
三、存在问题
(一)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金融体系不丰富。对绿春县、金平县、河口县调查显示:除河口县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其余2县仅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两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农村金融服务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传统的银行贷款多,缺乏直接融资支持。二是惠农支付网点服务需拓展。惠农支付网点主要办理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以满足贫困地区农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取现、转账、余额查询,农户大部分受文化水平制约,对银行卡、POS机等现代支付工具的使用及安全性存在顾虑,在业务的操作使用上存在畏难情绪。
(二)金融创新不足抑制经济发展
一是信贷总量需求和结构发生变化。边境三县均为“直过民族”聚居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仅从总量上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增加,而且从结构上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但各金融机构之间在“直过民族”聚居区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二是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贴息贷款为空白。三是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农村信用社几乎处于垄断经营地位,农村金融服务理念陈旧、手段落后、产品单一、保险缺失,这些问题都无法适应农业发展多样性的需要,使农户及新型农业主体无法利用资金进行规模化的经营。
(三)金融知识宣传普及面不足
一是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占比高,多数通过惠农支付网点提供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但与少数民族交流存在语言不通的障碍,仍需请当地通晓“双语”的农户作为翻译对基本的金融知识进行宣传;二是因语言交流存在障碍,以致对小额扶贫信贷、易地扶贫搬迁、财政贴息、民贸民品特需贷款以及农村资产抵押贷款等各项政策的宣传、解读不到位、入户采集经济和金融信息存在困难,导致不能用活、用好政策促脱贫。
(四)缺乏抵押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体系
一是在边境三县调查显示:目前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他贷款品种都要求提供抵押担保,较普遍的抵押物为农村土地、农房两种农村资产,因边远山区贫困程度深,农村土地和农房缺少标准化的评估体系,90%的贫困户难以提供有效的足值抵押品。二是无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在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试点地区制定的利率定价模板中无规范化、标准化的农户信用评级指标支撑。三是无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未能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
四、建议
(一)多层次提供金融服務
一是扩展普惠金融服务站服务功能。挖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点,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信息采集工作相结合,全面提升边境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精准性。二是鼓励非涉农银行机构用足用活金融政策,加强边境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允许在边境三县及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直接融资,运用直接融资工具撬动边境三县经济发展。
(二)多元化创新金融产品
一是从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上强化边境地区的政策扶持。加大政策性、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力推动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针对性的支持民族手工业,进一步拓宽精准扶贫融资渠道。二是各涉农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优势,结合金融基础服务、非现金工具推广、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征信信息采集和人民币宣传服务等方面开展创新工作。三是针对性的丰富金融产品,推动农产品订单、农村资产抵押、大牲畜抵押、农业机器设备、农用车和农产品交易合同等多种信贷方式的发展,促进农村“金融+互联网”的运用。
(三)多样化普及金融知识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下乡进村”宣传活动,结合边境地区未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实际,通过汉语、少数民族语“双语宣传”、现场解答、实物展示等主题宣传活动,切实做好金融知识的普及,树立金融消费维权意识;其次,加强政策解读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用活用好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找准切合点,对农户量身订贷,增加农户可用资金,降低农户信贷成本,撬动脱贫资源。
(四)多形式维护金融生态
一是组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县、乡级担保财政与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担保公司,缓解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二是支持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合作社,探索建立政府、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银行类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等有关农村市场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互动合作机制,解决金融支持不足、保險缺失问题。三是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信用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加大在金融精准扶贫中的合理运用,为扶贫再贷款利率定价提供规范化参考指标。四是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全力推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发挥“硅谷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林芝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西藏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困境及金融支持思路.观察思考.2012年总第375期.
[2]胡超,张丞,孙李傲.我国“兴边富民行动”的经济绩效评估.空间格局与西部发展.2016年第26卷第6期.
[3]朱玉福.兴边富民行动10周年:成就、经验及对策.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3期).
[4]耿贵红.边境旅游的兴边富民效应分析:云南德宏、广西崇左案例研究.开发研究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