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清新一轮信息技术演进脉络

2018-08-29杜伟杰

信息化建设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杜伟杰

近年来,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可谓热闹非凡,新概念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也如雨后春笋,产生的各色新词、热词“你方唱罢我登场”,催生的种种风口、浪潮“乱花渐欲迷人眼”。

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起始于2012年的“互联网思维”,在2013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的专题报道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2014年“互联网+”浮出水面,4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关于“互联网+”的观点与看法。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几乎与互联网走势同步的是,2012年大数据概念一经提出,就迅速“星火燎原”,席卷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之后的2013年被称为我国“大数据元年”。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大数据”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如火如荼的同时,人工智能也一直未缺席,尤其是从2015年以来频频出现在国家部委相关规划、政策、意见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在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行动中将人工智能作为“互联网+”的第十一个重点发展领域。2016年3月15日,谷歌阿法狗4比1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掀起了对人工智能的全球性关注。我国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相关政策出台也更加密集,2016年4月27日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年5月23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网信办联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今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

从互联网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的演进脉络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清晰地显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三个核心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从时间线上来看,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者几乎齐头并进;但从因果性上来看,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互联网带来了大数据,大数据激活了人工智能。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的普及是一切的源头,互联网完成了由单一的技术工具向普遍的基础设施的转变,数据完成了由信息要素向战略资源的转变,而人工智能则是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大数据为人工智能带来了源头活水,带来了人工智能发展新的春天。

互联网的普及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兴起的源头。

置身互联网时代,有一个问题却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当“互联网+”兴起时,人们的争议焦点在于是该“互联网+”,还是该“+互联网”,而对于比如“互联网+农业”,到底是什么要“+农业”则从不会被谈起,因为这似乎根本就不成问题。然而,这看似无关紧要、不值一提的问题,或许正是当下人们关于“互联网+”争议缘由的关键症结所在。根据定义,互联网是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即互联网是网络。而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可见,“互联网+”之中的互联网远远不止于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均在其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复合集成的概念,其范畴其实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但不管其概念范畴如何演变,互联网作为网络的普及,是互联网兴起的开始,也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源头。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而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源于1994年。1994年4月20日,我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的诞生。从1997年我国互联网的正式起步,至今21年,而近十年是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2006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0.5%,而到了2017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了55.8%,网民数量7.72亿人,居全球首位,其中在2012年首次突破40%(42.1%),2015年突破50%(50.3%),而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领先地区在2012年就已分别到达72.2%、68.4%、63.1%、59.0%,接近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程度。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技术也在持续进步。2010年底我国互联网宽带平均速率仅为1.80兆/秒,而到2017年三季度,我国固定宽带平均速率达到16.40兆/秒,移动宽带4G网络平均速率15.41兆/秒。另一方面,软件和硬件也在持续进步,摩尔定律驱动服务器性能不断提升,带来了物联网技术的加速成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持续融合加速了云计算模式的成熟,引发了软件开发部署模式的创新,为海量数据的计算提供了技术可能。

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改变是连接和在线。互联网带来了线下生产生活的在线化,使在线成为普遍特征和时代本能,使无人不在线、无业不在线、无时无刻不在线成为可能。尤其是随着物联网的成熟,推动进入人人互联、人物互联、物物互联的万物互联时代。随着连接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发生变化。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越来越多经济社会活动的渠道和平台,也成为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领域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力量。互联网由最初的单一技术工具,逐渐拓展成为社交工具、媒体工具、交易工具、创新工具、创业工具等等,成为了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不可或缺的普遍基礎设施。

互联网催生大数据。

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在于,在线的行为全部都可以被记录转化为数据。任何人和物只要是连接到互联网上,都变成数据源,其一切状态和所有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记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同时,网络的完善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硬件性能的提升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

在数据产生、传输、存储的条件成熟的同时,数据挖掘条件也在与时俱进,尤其是云计算的发展不仅为海量数据提供了存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使得实时在线处理成为可能,云处理为大数据提供了弹性可拓展的基础设备。大数据的价值特性与物質、能源等传统资源有本质区别。传统资源总量有限,总会用尽枯竭,数据不是对自然资源掠夺,而是来自于经济社会活动本身,且经济社会活动越活跃,产生的数据资源越多。同时,数据不会因为人们的使用而折旧和贬值,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源要素边际价值递减规律,数据越挖掘,其价值越大,而且随着挖掘新增和沉淀的数据越多,数据总量也将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另一方面,大数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尤其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基于量化分析的科学决策、可以精细到了解知悉每一个个体情况、从完全混乱中找到潜在关联等等这些科学理性的处事方式,在大数据之前也不是完全不能做,而是需要浩大的工作量,让人望而却步,以至于只能当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我国传统社会最大的弊病就是 “缺乏数目字管理”,无论是文化精神,还是施政方针,或者是人才选拔,核心要点都是道德标准,技术性管理被忽视,不能对国家经济,特别是财政税收进行精确、有效的管理,导致到处都是糊涂账,甚至是连账都没有,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理性素养。大数据的到来,不仅为实现“数目字管理”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了科学理性精神的复兴,“一切用数据说话”作为金科玉律和重要法宝,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成为人们的习惯自觉。

大数据激活人工智能。

之所以说大数据激活人工智能,是因为人工智能的产生比大数据早,甚至比互联网还要早。大数据使人工智能“枯木再逢春,老树发新芽”。1950年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阿兰·图灵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了检验机器是否智能的“图灵测试”,成为人工智能思想起源。1956年在达特茅斯夏季研讨会上约翰·麦卡锡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术语。自1956年至今的60多年间,人工智能发展中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本轮是第三次发展浪潮,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海量数据+先进算法+超强计算能力”,根本驱动力是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更好、更普遍可用的算法。其中,算法是核心,数据和硬件是基础,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等是重要支撑。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表征是智能化,基础是大数据,核心是计算能力。一方面,大数据之于本轮人工智能具有战略意义,人工智能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大数据应用的结果。海量数据为训练人工智能提供了素材,为机器学习提供了样本和对象。在同等计算能力下,“海量的数据+普通的算法”所能产生的结果,远非“少量的数据+先进的算法”所能比,这是已经被充分证实的结果,比如谷歌的阿法狗采用的就是四十年前就已经成熟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超强的计算能力或者说学习能力。在这方面,人类无法比拟,学习量大,速度快。比如阿法狗利用几十万台服务器在数月内就学习了20万张高手对弈棋谱,这对于人来说简直不能想象,终其一生也学不完。可以说,计算能力是决定未来人工智能所能到达高度的重要因素。同时,智能是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快速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推动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迈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可谓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机遇前所未有,变革亘古未见,这是互联网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但终究将会走向智能时代。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处)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用“小AI”解决人工智能的“大”烦恼
当人工智能遇见再制造
AI人工智能解疑答问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来了
人工智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