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2018-08-29苏燕林

求知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互联网措施大学生

苏燕林

摘 要: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值得大家重点关注。文章调查了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并简要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通过“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网络新媒体载体和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等来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且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已成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则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新概念,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采用当时社会传播最快的流行文化,如春联、门神、戏曲以及小说等进行传播的传统。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就要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教育内容、变化教育途径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适合大学生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缺失

笔者曾经对一个班级的81名学生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四大名著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知道四大名著,也了解一部分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完整读过原著的不到10%。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包含的思想为历代读者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而影视作品很多都是经过改编,保持原著原味的很少。可见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存在很大问题。同理而论,不止四大名著,可能还有其他新杂剧、旧传奇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仅从观看表达狭隘的影视作品是不能理解和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味的。而且大学生对传统戏剧、曲艺等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2.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模糊

目前很多学生喜欢洋化节日,如大部分学生都会知道每年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每年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这两个节日,学生情侣认为是很重要的节日,情人节是男方送女方礼物,而后者是女方送男方礼物。而中国在习俗上有七夕节、元宵节、上巳节等三个节日可以称为“情人节”。特别是元宵节也叫做“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高挂的夜晚,这是一个快被人们遗忘的“中国情人节”。但有多少大学生知道中国情人节呢?传统文化遭遇如此尴尬局面,凸显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模糊,说明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值得我们深思。

3.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认识偏差

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没有多大用处,其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老古董,简单了解即可,不必太过深究。还有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兴趣,认为对自己帮助不大,同时不愿意去受传统文化道德的约束。而传统文化核心就是道德。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而现在很多学生没有主动去接受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存在破坏公物、乱涂乱画、考试作弊、拜金、享乐等现象。另外,现在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外来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喜欢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并认为这就是潮流。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缺失原因

1.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学校第一课堂引导不足,开设的必修课程不合理,除了开设大学语文专业,大部分专业都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同时,以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单纯地让大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缺少深入挖掘和宣讲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教学感染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并且,对大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在校园通过课本进行,全社会参与度不高。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育”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及人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而自我教育的基本特征体现在终身性、主体性、自控性和内向性。人的需要是自我教育的起因和动力。自我意识更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不愿意去探寻原因,不愿意自我教育。有一部分学生单纯因为考试而学习,而没有从自我需求出发,另有一部分学生注重学习实用性,而忽视理论知识学习。因其学习动机不全,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缺失。

四、“互联网+”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正在改变和提升传统行业,同样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也带来巨大变革。成都文理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加强校园网络新媒体建设,形成了以微信、微博、微视频为核心的全媒体平台,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让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课堂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习得、传承、创造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学角度来观察,文化环绕和贯穿在社会活动的所有环节和要素中,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条件、要素、载体和目标。我们要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创新必修课程内容和开设选修课程,通过互联网,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丰富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构建与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相适应的全方位、高品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成和内涵,进一步改进人文素质课程的选学和授课方式,探索和创新与新媒体时代及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更加生动活泼、主动高效的教学方式。如成都文理学院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包括职业素养、中西方文化概论、大学生科技通论与经典选读等版块。教师集体备课并分析探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运用文化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包含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分享及视频讲解,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和进行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

2.“互联网+”网络新媒体载体,让中国传统文化喜闻乐见

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现在新型载体不仅包括传统媒介,还包括网络载体。大众传媒媒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演变,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特有形式。大众传媒媒介指的是传统的印刷媒介,比如说书籍、报纸和杂志,以及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在大学校园中,网络媒体由于方便、快捷、新颖等特点受到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青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建立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推动传统文化进入新媒体。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做到传统文化教育全面立体化覆盖。开展微博原创、微视频、微讨论等文化活动,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开展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同时,充分依托校内文化资源和主题活动,发挥独特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3.“互联网+”传统文化特色活动,让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学生活动组织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品位和强化其传统文化教育。以往很多学生活动受限于指导者、场地、资源、财力和物力等,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这些问题基本都能解决。通过网络,大学生完成调研和虚拟实验,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从而可以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强化主观能动性,确立学习主体地位,摆脱被动感,加强自主学习。

五、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发掘学校最富自身特质和时代特色的精神特征,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归属感和文化创造力,为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同时,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大学人文底蕴更加有效地转化为大学生的境界、修养、素质和终身受用的独特气质。

参考文献:

[1]冯春芳.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J].前沿,2004(3):76-78.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中国政府网.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六大热点[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3/02/content_2824119.htm.

[4]周 峰.主体的实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互联网措施大学生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