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冰:杂食性文化动物

2018-08-29LouisHothothot

南都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杜克徐冰尘埃

Louis Hothothot

从“国内艺术界F4”到央美院长,从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到洛迦诺电影节费比西奖,徐冰40多年来的艺术创作,让他当仁不让地坐实了“世界最具突破性的100位在世艺术家”之一的称号。而他仍未停止对新领域的探索。

在北京尤伦斯的《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徐冰顶着一头黑色卷发,戴着圆圈黑框眼镜,被人群簇拥着,辨识率特别高。他耐心地解释着作品,也耐心地和蜂拥而上的粉丝合影,不知不觉已经大汗淋淋。果然是作品如其人——温和、细腻、宽厚。

曾经,他被央美学生戏称为“中年版的哈利波特”。然而几年不见,他远看虽一如往常,走近了才发现,他眼睛周围已经有了不少老人斑,嘴角处的肌肉也略微下垂。和他寒暄几句后,“哈利波特你老了”这句话我差点脱口而出!

从“国内艺术界F4”到央美院长,从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到洛迦诺电影节费比西奖,徐冰每一个十年的艺术探索,都备受认可。40多年来的工作,让他当仁不让地坐实了“世界最具突破性的100位在世艺术家”之一。而从2017年到2018年的三个国内大型个展,更是让他成了“年度艺术家”最热门的候选人。有人甚至用“徐冰年”来定义这一现象。

而徐冰的文化渊源,到底是来自毛泽东?杜尚?禅宗?社会主义?民间传统?博伊斯?当代艺术?这个问题曾像谜一样,困扰着中国的艺术批评界。而徐冰本人则拒绝被归类。

展厅的第一件作品《天书》是徐冰的成名作。上世纪80年代任中央美院青年教师的徐冰,用4年时间,手刻了4000个的宋体伪中文字,并一本正经地印刷、装订成典籍的模样。

这件作品震惊了中国知识界。这件作品看上去庄严肃穆,实际上却是对知识权威的尖锐挑战。比如,一个商务印书局的老编辑找了3天,真没有找到一个自己认识的字,回到家就病了。人们称这本读不懂的书为“天书”。

《天书》成了徐冰叩响国际艺术之门的作品。多年之后,徐冰又创作了《地书》。

如果说《天书》是民主的,是因为无论人的知识程度高低,都读不懂它;那么《地书》也是民主的,因为它取材于国际通行的功能性符号来创作,对老幼俗雅一视同仁。

《地书》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系统。在尤伦斯展馆门口,我看到了新的“地书”中的内容,翻译过来大意就是:”晴天,睁开眼睛,起床,考虑去798看徐冰的展览,地铁还是公交?用手机地图查一下,堵车!选择地铁,一系列换乘,出地鐵,再骑共享单车……到达尤伦斯,看完电影《蜻蜓之眼》,拍了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获得一个赞!”

何处惹尘埃

徐冰出生于重庆,自幼在北大图书馆里,对书和文字的热情,贯穿在他工作的各个时期。从气质上来看,“川渝文人”也比较符合徐冰的儒雅形象。知识和书法对中国文人的规训这一历史性问题,徐冰既敏感,又持批评态度(尽管他从不直接地表达批评)。

比如,古代的科举取士,书法水平甚至影响到官员仕途。而讽刺的是,宋朝四大奸臣,恰恰就是四大著名书法家。文字和知识扮演着正面和负面的双重角色,而徐冰带有洞察力的批评,又常常带着开放性的立场,让观众自己的领悟。

艺术为人们带来的是启迪,而不是知识灌输。徐冰多次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禅学入门》。禅宗大师打机锋的智慧,以及“顿悟”与“渐悟”的启发都深刻影响着徐冰的艺术方法。

2004年,徐冰创作了《何处惹尘埃》,这是最直接地向禅学借资源的一件作品。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徐冰站在纽约工作室的玻璃窗前,目睹两栋大楼的倒塌。等尘埃落定,徐冰收藏了一袋尘埃。这尘埃之中,包含有死难者和肇事者的血肉,也有建筑的材料、飞机的残骸……

收藏的时候,徐冰也不知道这些尘埃有什么用,但是对材料的敏感,让他觉得这些东西很特殊。

有意思的是,纽约的9·11纪念馆专门收藏了和9·11有关的所有东西,包括消防员的衣物;但是,大量的尘埃,被他们当作垃圾处理掉了。也许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箴言,让徐冰领悟到尘埃这种材料的非凡意义。等到这件作品后来在国际上广受赞誉之后,911纪念馆联系到徐冰,问:“能不能卖一些尘埃给我们?”

徐冰没有卖。

他将这些尘埃带到世界各地做展览,用吹风机把它们扬起,24小时后,一切落定,留下英文字样“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件作品肃穆庄严,又带有一种脆弱的美,好像一丝呼吸都能改变其形态。而这件作品,并没有像主流西方艺术家一样,犀利地批评当代社会,对9·11进行反思,批评恐怖主义、批评权力和资本的集中引发灾难、批评全球政治经济不平衡……

这些都已成了司空见惯的辞令。徐冰则提供了宽阔的哲学想象,引导人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更永恒、更强大的?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宗教在哪?”

“9·11”事件10周年的时候,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写道:“过去10年,关于‘自由塔以及‘9·11纪念碑的、冗长而毫无结果的争论中,没有人注意到,其实这座纪念碑早已在那里:就是那些尘埃本身”。

在尤伦斯的展厅,这件作品被放到展览结束的位置。目的是用一个问题,为这个大展作出一个开放性的结束。同时在这件作品中,我又分明看到了徐冰艺术灵感的来源,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还有佛陀的“尘归尘、土归土”。

第一部电影

2017年,徐冰完成了他第一件电影作品《蜻蜓之眼》。电影的故事是从寺庙开始,小尼姑经历了还俗、整容、谋生、种种红尘俗世的感情纠结,最后自杀;她的一切都被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一一记录了下来。

这部电影,没有摄影师,所有素材都是从世界各地采集上来的监控录像。所以当这部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时候,“谁是摄影师?”便在报名表上挑战着当代电影制度的评审标准。

而在美学层面上,虽然监控的画面不存在艺术家刻意的影像语言的追求,但是那种蓝色调的、冷峻的、纯客观的、机器美学的图像风格,却狰狞而强大,甚至讓人不寒而栗。

再从电影理念上看,这部电影还进一步挑战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监控录像为徐冰提供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比如那些自杀、车祸、暴风雨等灾难;而徐冰用旁白这样简单的电影叙事手法,轻易地将真实的素材,转化成了虚构的故事。

如果我们稍微考虑一下常规的剧情电影创作,会知道,它们都是将虚构的表演,转换成令人可信的现实。而到了《蜻蜓之眼》,却是将现实的素材,转换成虚构的故事,这个方法在挑战着电影创作方法的观念。

这部电影让徐冰获得了洛迦诺电影节费比西奖以及瓦尔达影像奖。在中央美院的颁奖现场,徐冰90岁高龄的母亲也出现了。徐冰说起一件往事:父亲去世后,母亲曾说:“我梦到你父亲了,他怎么也不给我说话?”。这个梦启发了徐冰去思考现实和虚构的关系:如果梦是不真实的,这个梦分明更直接地表达出了母亲真实的感情,这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她都不愿启齿的。

艺术是虚构的,而虚构有时却能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瞠目结舌的戒烟主义者

1989年,徐冰的父亲因肺癌去世,徐冰认为这是抽烟过多所致。2000年,在美国发展的徐冰,接到杜克大学的邀请去做一个艺术活动。

徐冰来到杜克家族所在的城市——美国香烟制造中心达勒姆(Durham),发现“整个城市都是烟草的味道”。而充满悖论的是:杜克家族的财富来源于他们的烟草工业,而杜克大学,以及癌症研究中心的资金,也都是从它庞大的烟草利润上来的。

“香烟业和高等学府、推广抽烟和支持医学”,徐冰感受到了这里面复杂的矛盾。而且,它们之间的链条关系足以令任何一个最彻底的“戒烟主义”者瞠目结舌。

徐冰通过史料切入这个项目,他发现:杜克家族的英美烟草公司在1902年成立之初,就开始全力进军中国市场,到1915年,对华投资增加了6倍,销售数量增加70倍。另一个难断的是非则是:一方面,杜克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带来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带动了中国企业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和香烟销售相配套的现代广告,通过报纸、广告牌、招贴画、卷轴画、传单、日历、壁画等现代美学理念,也开启了中国视觉文化的现代化。徐冰承认:“绝不夸张地说,美国烟草业在中国剧烈扩张的历史,也几乎伴生了中国新兴现代商业视觉文化”。

这些难断的历史公案,给徐冰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土壤。最终,他用几万支香烟,做出了一件虎皮花纹模样的大型装置作品。这件作品和《何处惹尘埃》一样,有着开放性的空间来思考。

作者引导观众思考的方向是:老虎象征着权力,被扒下来的虎皮,又被人用来展现个人的权力;这里面有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般的环环相扣的关系;同时,香烟产业对社会的危害与保护,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一个又一个难断的是非,构成着这件作品复杂的多义性。徐冰用一种“借力打力”的方式,为社会、权力和资本作出尖锐的回应!

有点宿命论的不仅是作品,还有人。当徐冰在杜克大学做《烟草计划》的时候,正在那里读书的田霏宇(Philip Tinari),也参与了一些协助工作。徐冰就成了田霏宇认识中国当代艺术带路人。

多年之后,田霏宇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圈最具话语权的机构——尤伦斯艺术中心的馆长;徐冰则成了尤伦斯资本重组之后的第一个大展艺术家。

当这个《烟草计划》来到中国后,徐冰更进一步,梳理出了个人化的叙述。在上海沪申画廊展览的时候,徐冰把父亲肺癌的病历记录做成了幻灯片,投射到杜克家族在上海的建筑模型上;同时,他还展出了杜克家族在20世纪初,开拓中国烟草市场的计划、预算书,以及在中国市场的利润清单等。

有意思的是,上海正是杜克家族强攻中国市场的大本营,站在沪申画廊的窗前,看到的正是100年前杜克家族运输、装载烟草的码头。

这个《烟草计划》,带领我们跨过百年的上海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连接到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两个关键城市。而徐冰对父亲的感情,又深沉地渗透在艺术家个人的悲悯和愁苦中;还有那种东方式的、带着某种轮回的、宿命的滋味,和展厅中的烟草的苦涩芬芳,混合在一起,在展厅中弥散着。

回头看徐冰的代表作:《天书》的语言来自中国文人传统,《凤凰》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地书》是国际通用的标识语言,《何处惹尘埃》直接借鉴禅宗智慧,《烟草计划》是借力打力的太极拳,《艺术为人民》来源于毛泽东思想,《文化动物》又是从东西文明对抗的社会现场提取灵感,《蜻蜓之眼》灵感来自当代CCAV……

徐冰自己屡次讲过:“诚实的艺术家,不应该回避自己的背景……艺术家要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场中寻找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艺术”。

原来,他能将这么多的资源融为一炉的秘密很简单:成为一个开放的、杂食性文化动物!

猜你喜欢

杜克徐冰尘埃
杜克的尊严
尘埃有多老
我所热爱的是这些尘埃
骗子的漏洞
尘埃
徐冰的符号
精明的算计
初 春
女生大闹校长室:把妈妈还给我
逍遥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