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在涵闸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2018-08-29王云飞
王云飞
(丹东市爱河大洋河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辽宁 丹东 118000)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较大,结构以自重较大的钢筋混凝土为主,对地基承载力要求很高。而河流区域地层大部分以冲积地层为主,抗渗性、承载力均较差,必须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后才能布置建设水利工程。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松软地基加固技术,且随着施工工艺的发展,该技术内涵也在逐步扩大,桩体材料也更加广泛等,对环境影响也在逐步减小。
1 工程概况
2017年,辽宁省启动“大洋河干流重点段河道整治工程”,共计治理河道总长53.8km,该河段主要由:岫岩防洪区、沙里寨防洪区、龙王庙防洪区、小甸子防洪区、大孤山防洪区等组成,主要工程任务有:堤防加固43.0km、修建涵闸12座。龙王庙防洪区需修建涵闸3座,其中后河闸因流量及洞径均较大,对地基承载力要求大,但该涵闸所在地段地层均为松散粉细砂层,必须进行加固处理。
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经地质勘查,龙王庙防洪区地貌单元为河床、漫滩及一级阶地的陆相沉积地层。从上至下地层依次为:粉土(0.3~1.0m)、粉质黏土(0.9~.7m)、粉细砂(1.9~3.3m)、淤泥质粉质黏土(1.0~1.3m)、中粗砂(0.8~1.6m)、细砂(0.5~6.7m)、卵石(0.5~1.5m)。各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 龙王庙防洪区各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据调查可知:原有龙王庙防洪区堤基地质为多层结构,后河闸基位置设计坐落于粉细砂层,其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渗透系数为10-3数量级,属中等透水,因此需要考虑防渗处理。各结构层发育平缓稳定,抗滑稳定性较好,虽然地层存在软弱淤泥质粉质黏土,但其层位较深,不会有振陷可能[1]。
3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设计分析
3.1 闸基加固方案比选分析
后河涵闸设计排水量72.40m3/s,为4级建筑物。经计算:场地内粉细砂和细砂在工程建成后7度地震下均为液化土,液化等级严重。依据相关规范,地基中的液化土层处理方法包括:置换、强力夯实、振动水冲、板桩(连续墙)围封或沉井基础等[2]。
其中板桩(连续墙)围封在丹东地区处理闸基液化现象应用比较广泛,具有成熟的施工经验;振冲法(振动沉管桩)适用于砂性土,从粉细砂到含砾粗砂,只要小于0.005的黏粒含量不超过10%,都可以达到显著的挤密[3]。因此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对比(见表2)。
表2 闸基加固方案对比
从经济上看,振冲法(振动沉管桩)方案要优越很多;从效果看,虽然板桩(连续墙)围封技术施工成熟,但振冲法也基本都被丹东地区的建筑工地应用过,且处理地基液化效果显著。因此综合考量,本项目设计采用振冲法处理后河闸闸基液化问题。
3.2 现场试验设计
3.2.1 桩体布置设计
低强度混凝土桩是目前振冲法常用桩体类型,其填充物一般为水泥、石子和掺合物(砂、粉煤灰、石灰等),强度等级可人为控制,范围在C5~C25[4]。为保证施工效果,首先在现场进行试验。在试验场地设计布置6根低强度混凝土管桩,行距设计7.0m,间距为4.5m(如图1所示)。
图1 试验场分布示意图
3.2.2 测压孔布置设计
由于沉管施工时会产生超孔隙水压力,过大时可能造成周围土体隆起或侧向移动等问题,因此需要时刻监测周围土体的水压力值,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核心[5]。为了监测超孔隙水压力,在桩体周边布置4个观测孔(1~4#深度分别为4、6、8、10m),编号和位置如图1所示。
每个观测孔内由下至上依次放置4个压力计,压力计之间用膨润土球填充,其竖向布置如图2所示。在沉管试验前先埋设压力计,观测它们读数变化,待读数稳定并记录后再开始沉管试验。
图2 超孔隙水压力计布置示意图
3.3 桩体施工及静载设计
3.3.1 振动沉管桩施工
本项目采用弹簧振动锤施工,振动频率1050r/min,激振力约为230kN。为避免相互之间影响,振动沉管桩施工顺序为:1#→3#→4#→6#→2#→5#。
沉管至设计深度后向管内填料,之后留振10s左右以1.2~1.5m/min的速度拔管,现场验收成桩合格后便可利用混凝土封桩顶。同时要全程记录压力计示数变化。
3.3.2 静载试验方法设计
为检测加固效果,在桩体完工30d后对桩体和地基进行静载试验,其中对地基检测时,需提前铺设一层20cm厚的碎石垫层[6]。静载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载荷法”进行分级加载和卸载,沉降量由位移传感器监测(精度为0.01mm,布置3个以上),利用专业仪器采集数据。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超孔隙水压力分析
图3记录了观测孔超孔隙水压力累积数值变化,由图可知:①不同位置均存在超孔隙水压力,且最大值均在深度5~6m之间;②随着距离沉管位置越远,其超孔隙水压力累积值会越小;③将各观测孔不同深度超孔隙水压力与上覆土有效应力作比,其最大值出现在1#观测孔4m深度位置,约为0.33,其值远小于1.0,说明本项目地基在沉管下沉时累积超孔隙水压力较小,因此对土体扰动较小,不存在出现隆起或侧移问题。
图3 观测孔超孔隙水压力累积数值变化曲线
3.4.2 单桩静载试验分析
以2#和3#管桩为分析对象,由图4可知:当分别对其加载至240、280kN后,其沉降量超过了45mm(最大量程为50mm),且卸载后回弹率很低,说明桩体端部地层已经达到承载极限,分别记为240、280kN,但比理论计算数值低50%左右。
图4 单桩静载试验曲线
3.4.3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分析
图5表示的是试验区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曲线图,在沉降量最大允许值范围内(15mm),4#、5#、6#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分别达到了180、230、215kPa,平均为208kPa,相对于天然地基的100~115kPa提高了100%左右,加固效果显著,完全满足实际使用要求(80~100kPa)。
图5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曲线图
4 结语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技术是松软、液化等细砂地基中最常用的处理方法之一,其加固效果显著,满足大多数建筑使用要求,但不可按照单个桩体理论承载数值去设计桩位,应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在使用该技术时,一定要结合工程实际,根据不同的承载力要求设计桩体承载力,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