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河干流河段划分问题
2018-08-29赵新生
赵新生,崔 峰,张 宁,谌 鑫
(1.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 郑州 450004;2.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河南 郑州 450004)
黄河干流的分段是研究黄河、认识黄河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黄河干流的分段,一直存在着不同认识。这些意见分别写进了学校教科书、工具书和成果专著中。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为界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为界。较为突出的问题还有,同一分界点划分的上中下游,其河段特征值存在差异,因而引起学习的困惑和数据的矛盾。这种状况不利于人们了解黄河、认识黄河以及对黄河的治理开发。通过查阅有关黄河干流分段问题的文献资料,做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几个亟待解决但未引起重视的问题,与专家和读者商讨。
1 河流及分段
1.1 河流的分段及各段特点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连续延伸的凹地流动的水所构成的天然水体称为河流[1]。这是河流的基本概念。事实上,专业词典中河流名词的解释和专业教材对河流术语的定义各异,存在不同[2]。
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除河源和河口之外,每一条河流还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各段的特点是:上游比降大,多瀑布急滩,流速大,流量小,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中游比降与流速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河槽多为粗砂;下游比降与流速更小,流量更大,淤积占优势,多浅滩或沙洲,河床多细砂或淤积[3]。
1.2 划分标准
关于“河流的分段”,高等院校的普通水文学、工程水文学、水利工程概论、自然地理学、河流管理学、水土保持等专业教材都有讲解。对分段的“标准”,理论解释和实际应用中存在差异。
1959年《水文学》:河段的划分,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往往从习惯出发[4]。
1979年《普通水文学》[3]、2008年《自然地理学》[5]: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划分的根据不一,有的着重地貌特征(如河槽比降及冲淤情况等)。有的着重水文特征(如流速、流量等),也有的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同一条河流,上、中、下游常有不同的划分。
1988年《自然地理基础》[6]:对于一条大河,从上到下,河流性质不同,根据河底比降、地质构造、冲淤程度、流量大小等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五个各具有不同特性的河段。
1991年《自然地理学教程》[7]:河流的上、中、下游划分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不同部门或不同学者对河段划分所依据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有的河流分段侧重于河床的地貌特征(如冲淤状况等),有的侧重于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流量、流速等),有的综合分析河流的通航、发电等水利经济利用价值等等,所以各部门或不同学者对同一条河流划分出的上、中、下游河段会有不一致的现象。
2002年《现代自然地理学》[8]、2007年《自然科学概论》[9]: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由于不同研究者分别着重考虑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历史习惯或经济利用价值等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河流河段的划分,理论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有区域地质环境、河谷地貌特征、水资源条件、流域社会状况、治理开发要求等[10- 11]。
2 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多数书籍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
2.1 最常用的版本
对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有不同的方案。目前最常用的是黄委会根据水文特征划分方案。黄委会关于黄河干流上、中、下游三个河段的分段,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黄河的特性提出来的:从河源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黄河的上游,这一段河长3472km;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是黄河的中游,全长1206km;桃花峪以下是黄河的下游,全长约786km[10- 11]。
从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河口镇)为上游,这段黄河水多沙少、河水较清、流量均匀;从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段为中游,这段黄河夏秋季多暴雨、沙源丰富、多水多沙、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为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从河南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为下游,这段黄河因流经华北平原而水流平缓、泥沙淤积、河床逐渐升高,许多地段形成“悬河”[5]。
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文献,早期的有《陆地水文学原理》(1962)、《历代治河方略探讨》(1982)、《黄河防洪志》(1991)等。1993年黄河年鉴首卷本《黄河年鉴1990》出版后,不少书籍选用了该方案的版本,代表作有《黄河水资源》(1996)、《黄河300问》(1998)、《黄河流域综述》(1998)、《中国百科大辞典》(1999)、《中国水利概论》(1999)等。进入21世纪,大多书籍采用了“河口镇—桃花峪”版本,典型的有《辞海1999缩印本》(2000)、《黄河过去、现在和未来》(2001)、《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2002)、《世界江河防洪与治理》(2004)、《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2013)及《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2013)等。
2.2 其他版本
以孟津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为版本的书籍,一直较多,有的是很有读者群的教材类。给读者造成了较多的困惑。
选择此“版本”的书籍较多,不同时期的书籍有《中国主要河流的堤防工程》(1958)、《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1981)、《名扬百科大辞典》(1984)、《中学科技百科辞典》(1985)、《中国旅游地理》(1990)、《中国军事大辞典》(1992)、《中国河流水文》(1998),《中学地理手册》(2003)、《中国旅游资源概况》(2006)、《1.9亿学生必读书世界之最百科全书》(2009)、《中国概况》(2013)、《中国旅游地理》(2014)等。
此外黄河河段的划分尚有据地质地貌水文等综合特征的划分:以河源至龙羊峡(或刘家峡)为上游,龙羊峡(或刘家峡)至花园口为中游,花园口以下为下游;或者,以从河源到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三门峡为中游,三门峡以下为下游[5]。
2.3 不同版本文献举例
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以何处为界,学者的说法不一。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以“河口镇”作为上中游的分界点。笔者通过查阅有关黄河干流分段问题的文献资料,按书籍出版年份(升序),将不同的划分方案略作统计于表1中。
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以何处为界,学者的说法不一:划分上、中游,有的以青铜峡、有的以河口镇、还有的以龙羊峡为界;划分为中、下游,有的以三门峡、有的以孟津、有的以西霞院、有的以嘉应观,还有的以花园口作为分界线。
传统的中学教科书多以河口镇与孟津为界划分黄河上、中、下游,黄委会以河口镇和桃花峪为界将黄河划分为上、中、下游。
3 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问题
199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著的《黄河年鉴1990》首卷本正式出版,向广大读者提供了有关黄河治理开发权威性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书中记载的“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见表2。
表1 黄河干流上中下游河段划分情况统计
表2 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1993)
注:资料来源:《黄河年鉴1990》
后续编辑出版的《黄河年鉴》中,将全河和上游河段的流域面积数据作了修订(含内流区),分别由752443km2和385966km2改为794712km2和428235km2,其他数据基本一致。详见表2(修订数据以斜体加下划线标出)。
表3 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2009)
注:资料来源:《黄河年鉴2009》
学校教科书、工具书和专著中对黄河干流河段的划分采用了不同的说法,描述黄河各河段特征值数据,一直存在矛盾,较为混乱。表4为各段河长、落差和流域面积数据,表5为河段长度数据矛盾情况,有的数据是错误的。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书籍中对黄河干流上中下游各河段河长的表述数据极不一致,存在矛盾。即使是相同的分界点,河段长度却出入较大,如序号1、序号5、序号10之间。或者不同的分界点却是相同的河段长度,如序号2与序号12,中下游分界点分别为“孟津”和“桃花峪”,但中游和下游的河长却相同(孟津和桃花峪之间河道长度为84km)。
表4 黄河上中下游特征值数据不一致情况统计
表5 黄河上中下游河段长度矛盾情况统计
4 结语
研究黄河、认识黄河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黄河干流的分段。笔者认为黄河干流的分段,不单单是一个学术问题,其影响面较大,如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地理位置上,嘉应观与桃花峪分别位于黄河的左右岸,从河道横断面看,基本属于同一个“分界线”。所以,若非从地区经济和旅游角度考虑,“嘉应观”之说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不大,宜沿用“桃花峪”之说。
黄河知识的学习,一般读者,多是依赖书本。不同的教材与专著中,对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存在不同讲述,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特征值数据不一致甚至错误的状况,对于读者,无所适从。所以,作为“问题”提出,与编者商榷,与读者探讨。希望引起重视,相关书籍再版修订时勘正错误。建议有关黄河知识的教学与阅读过程中,多做分析研究,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
笔者认为,对黄河干流进行河段划分,要尊重主管该条河流部门即黄委会的意见,因为他们在使用上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大。而黄委会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通过适当的方式规范黄河干流河段划分问题。黄河干流河段划分不宜“多版本”,黄河基本数据应以黄委会发布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