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内马铁路东非大裂谷段工程地质选线
2018-08-29俞晓东
俞晓东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
1 概述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其中部,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肯尼亚高原,将高原分成东、西两部分。大裂谷谷底高程低于两侧高原450~1 000 m,裂谷宽50~100 km,谷底分布着众多大小不等的湖泊,并屹立着许多火山。
东非大裂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断陷带,各国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很多研究。地质学家普遍认为,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拉伸,使其与阿拉伯古陆块分离(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的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3]。
肯尼亚内罗毕至马拉巴铁路一期工程起点为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终点为纳罗克附近。线路横穿东非大裂谷东支肯尼亚段,先后穿越东部熔岩高原区、裂谷区和西部熔岩高原区。其中,裂谷区两翼地势起伏较大,多悬崖峭壁,地势险峻;谷底区较为平坦,多火山,冲沟下切严重;裂谷西翼山区局部地段存在高地温。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热等因素控制线路方案的选择。
2 地质背景
线路所在区域位于非洲板块内部(见图1)。非洲板块是现代全球六大板块之一,由陆壳和洋壳两部分组成。非洲大陆陆壳厚度巨大并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具有古老大陆克拉通的特征。非洲大陆由卡拉哈里、刚果、撒哈拉、西非5个克拉通组成,板块东部在新生代发生裂谷作用,形成东非大裂谷(见图2)。
3 区域工程地质评价
3.1 东非大裂谷及其东支
东非大裂谷从亚丁湾向南延伸至莫桑比克湾,长6 000 km,为大陆裂谷,由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峡谷、湖泊和盆地组成,边缘为相互平行的阶梯状断层群,可分为东支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裂谷和西支坦噶尼喀裂谷(见图2)。
图1 区域大地构造
图2 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东支位于非洲北部熔岩台地构成的高原之上,南起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进入红海,全长近3 000 km。东支裂谷带宽度小于200 km,谷底大多比较平坦,两侧是高耸的熔岩台地、巨大火山锥以及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一千米不等[13]。
3.2 东非大裂谷形成机理及特征
东非大裂谷为主动式大陆裂谷,发育在陆壳上。
地下热点岩浆上涌,上涌至岩石圈被阻而向四周水平流动,粘稠的岩浆摩擦拖曳上部岩石发生分裂。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点比较靠近时,岩石圈可沿热点连线拉裂,成为大陆裂谷,持续发展后形成大洋。
主动式大陆裂谷的主要特征是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发育,地震频发,能量较小[12]。
3.3 地震活动
东非大裂谷东支从1902年至2016年的114年间,共发生1.0级及以上地震649 次,其中4.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34次, 4.7级以下小震615次。破坏性地震中,4.7 ~4.9 级地震18次,5.0~5.9 级地震 14 次,6.0~6.9级 1 次,7.0级及以上地震1次,震中分布见图3、图4。
图3 M≥4.7历史地震震中分布
图4 1.0≤M≤4.6 小震震中分布
综合分析,东非大裂谷东支区域地震活动性为南强北弱,且在南部区域呈现南北向条带状,丛集特征明显,具有团簇特征;区域内其它地区现代小震分布较为分散,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3]。
3.4 活动断裂分布及特征
裂谷的边界断裂为裂谷主断裂,位于裂谷两侧,东边界断裂为一条西倾的正断层,西边界断裂为两条东倾的正断层。
次级断裂包括南北向的网格状断裂和平行于裂谷主断裂的次级断裂。次级断裂规模相对裂谷主边界断裂延伸短、规模小,但其数量众多。
主边界断裂和次级断裂均为全新活动断裂,两翼断裂和谷底区南侧地质构造较为发育,谷底区北侧断裂构造发育一般[3,13](如图5)。
图5 东非裂谷系构造
3.5 活动火山分布及其特征
东非大裂谷东支裂谷内部火山发育,火山活动活跃,表层为火山熔岩或火山沉积层覆盖,构造露头不发育,水系尚未形成,时有地裂缝形成。研究区分布隆戈诺特火山、苏斯瓦火山及众多小火山。
4 工程地质分区及区域稳定性评价
4.1 工程地质分区
内马铁路一期工程横穿东非大裂谷东支肯尼亚段,依据构造活跃程度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东边界断裂带、裂谷中央带和西边界断裂带。
东边界断裂带断层数量较多,多数为平行分布且倾向西的正断层。受构造活动影响,岩体较为破碎,且地势陡峭,多危岩、落石,地壳稳定性较差,属于欠稳定区。
西边界断裂带断层数量相对较少,多数为平行分布且倾向东的正断层,岩体相对破碎,地壳稳定性较差,属于次稳定区。
谷底区地势平坦,地质构造不发育,地壳稳定性较好,为稳定区(见图6)。
图6 工程区域构造分区
4.2 区域稳定性评价
安全岛是指构造活动区内或活动性构造带之间存在的相对稳定地块,可将其作为工程建设场地。
对东非大裂谷东支肯尼亚段工程地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裂谷谷底区北侧地势平坦,地震活动少,断裂构造不发育,且火山活动性微弱,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适合铁路工程建设[4-8]。
5 工程地质选线
5.1 活动断裂带
(1)选线原则
线路应绕避活动断裂带,难以绕避时,应避开断层带的端点、拐点、交叉点等部位,选择断层宽度较窄处或活动相对较弱的部位,尽量以低填浅挖路基、矮桥或隧道等易于修复的工程大角度通过[11,16,17]。
(2)工程地质选线
受地形条件限制,东翼裂谷区线路难以完全绕避,经过方案研究后,取消了断裂带上的高桥、大桥,改为以隧道和路基的形式通过断裂带,降低了工程风险。
5.2 地震
(1)选线原则
线路应绕避6.0级及以上强震潜在震源区和次生灾害发育区,难以绕避时,应选择于潜在震源区内(活动)断裂发育稀疏、强震活动相对较弱、次生灾害不发育的部位,并尽量以低填浅挖路基、矮桥或隧道等易于修复的工程大角度通过。
(2)工程地质选线
裂谷谷底区南侧地震活动水平较高,北侧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方案比选后,可研阶段确定选用谷底区北侧方案,避开南侧地震活动水平较高区域,从而降低了工程风险,节省了工程投资[4-7]。
5.3 火山活动
(1)选线原则
线路应绕避火山活动活跃的区域,难以绕避时,应选择火山活动相对微弱及岩熔盖层发育区域,采用路基形式以最短距离通过。
(2)工程地质选线
通过多次方案比选后,线路选择在隆戈诺特火山和苏斯瓦火山之间的岩熔盖层区通过,采用路基、简支梁等柔性结构,规避岩熔冷凝裂缝及地裂缝影响,并提出以路代桥的选线理念。
5.4 地下热点(高地温)
(1)选线原则
线路应绕避可能出现严重热害的高地温地区,选择在常温带或相对低温带通过,难以绕避时,尽量以桥和路基形式通过高地温地区。隧道经过高地温区时,应尽可能减少隧道埋深[9-10]。
(2)工程地质选线
可研阶段外业勘察时,发现“地狱之门”南侧地段为高地温地区,后经方案比选,通过调整平面位置和降低纵断面高程,推荐采用南侧方案,成功地绕避了高地温地区。
6 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该活动断裂带的特征分析,内马铁路的选线设计绕避了断裂活跃段落,采用隧道和路基通过断裂带,确保了线路安全与稳定,降低了工程风险。
(2)通过地震时空分析,线路选择在地震活动水平微弱的部位通过,降低了工程难度,节省了工程投资。
(3)东非大裂谷谷底区火山密布、热点发育,岩熔冷凝裂缝发育,地裂缝时有发生。通过对大陆裂谷火山特征的研究,提出以路代桥的选线理念,线路选择在隆戈诺特火山和苏斯瓦火山之间的岩熔盖层上,以路基形式通过,绕避了“地狱之门”高地温区。该方案充分利用了火山喷出硬岩形成的良好基础,并采用路基、简支梁等柔性结构,降低了地裂缝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