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哈线滦河大桥桥墩病害原因分析及其整治
2018-08-29申文军
申文军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处,北京 100044)
1 概述
桥梁水害对铁路行车安全影响很大,桥梁墩台基础附近的桥渡冲刷是引起桥梁水害的常见原因。已发生多起因桥渡冲刷引起的桥毁事故:2002年6月9日陇海线灞河桥被洪水冲垮引起双线行车中断,2001年8月2日蓝烟线外夹河桥因冲刷导致桥墩倒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3]。因此,查明桥渡冲刷位置、程度及原因,在桥梁水害整治中至关重要[4]。以京哈线滦河特大桥桥墩病害为例,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对水害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整治措施和建议。
2 工程概况
2.1 京哈线滦河特大桥概况
京哈线滦河特大桥位于河北省滦县,桥西为滦县老站村,桥东为昌黎县大樊各庄村。该桥于2001年修建,为25跨32 m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桥,全长826 m。
2.2 地理环境
桥址区为丘陵地貌。勘察时滦河水面宽约240 m,哈尔滨端为河流冲积区,地势较为平坦,线路走向近东西向,垂直河道展布。
桥址上游约20 m处为旧桥桥墩及原施工便道,堆积有大量建筑垃圾;下游20 m处为单线并行的钢桁梁滦河大桥(1894年修建,目前已废弃,为国家级文物)。桥址上游分布有桃林口、大黑汀、潘家口3个水库,下游设置有橡胶坝。
2.3 气象及水文
桥址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的影响,盛行偏北风;夏季受海洋气团和太平洋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具有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闷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0.5 ℃,平均日照2 651.5 h,平均降水量为714.5 mm。
滦河常年有水,现场勘察时上游水库泄洪,河面开阔,河水湍急,水位达20.63 m。
地下水主要类型有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
2.4 工程地质条件
滦河河床上部为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为卵石土,局部夹粉砂、细砂、黏土等透镜体;下部为震旦系下统高于庄组中薄层白云岩,强风化,呈灰白、灰黄色。底部基岩风化较为强烈,局部溶蚀作用发育。工程场地地震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 s。
3 桥墩病害原因分析
3.1 病害现状
据现场调查,大桥的6号~12号墩共8孔为过水断面,涉水墩台下方桩基均有岀露。桩基岀露长度为1.7~5.4 m,其外露部分钢筋已经暴露,钢筋锈蚀严重(见图1~图4)。
图1 承台及桩基外露
图2 主筋岀露
图3 箍筋岀露
图4 桥址区的建筑垃圾
6号墩至12号墩现状冲刷情况见表1。
表1 6号~12号墩现状冲刷情况 m
3.2 冲刷计算
滦河河床上部为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为卵石土,局部夹粉砂、细砂、黏土等透镜体,下部为震旦系下统高于庄组中薄层白云岩,强风化,呈灰白、灰黄色。根据《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5-6]中非黏性土河床一般冲刷计算公式对本桥进行一般冲刷计算。
(1)
式中A——单宽流量集中系数;
Bc——桥下河槽部分过水净宽/m;
hmc——桥下河槽部分最大水深/m;
hc——桥下河槽部分平均水深/m;
E——与汛期含砂量有关的系数;
dc——河槽土平均粒径/ mm;
hp——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桥渡冲刷深度计算成果见表2。
表2 设计冲刷深度成果 m
综合表1、表2可看出,桥墩遭受冲刷较为严重,现状河床面高程较建桥时下降了5.69~8.81 m,其中7号墩和12号墩下降最为严重(分别高达7.17 m和8.81 m)。
冲刷是引起滦河特大桥桥墩病害的主要原因,导致部分桩基钢筋外露,锈蚀严重,影响桥台稳定,危及列车运营安全。
3.3 冲刷原因分析
河道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周边构筑物等因素加剧了桥渡冲刷,分析如下:
(1)上游3座水库集中放水,水量大,流速快,对河床冲刷力较强。
(2)河道为卵砾石土,级配不良,密实度较差,容易被淘蚀。
(3)下游挖沙活动加速了河流的下切作用。
(4)主河道改变至6号墩至12号墩,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刷破坏(其中12号桥墩局部冲刷最为明显)。在雷诺应力作用下,水流夹带砂石,在群桩间形成旋涡,磨蚀桩基,导致保护层破坏,钢筋外露(如图5)。
(5)上游旧墩台位置的施工便道未拆除,导致桥址上游10~50 m范围内存在大量建筑垃圾,造成河道阻塞,过水断面减小且不规整,水流紊乱,加剧了对桥墩的侧向冲刷和集中冲刷(如图6、图7)。
图5 桩基局部冲刷示意
图6 桥墩冲刷示意
图7 上游垃圾范围示意(单位:m)
(6)雨季集中降雨致使水位猛涨,冲刷进一步加剧。
3.4 腐蚀原因分析
(1)大量研究表明,氯离子是钢筋腐蚀的主要原因[7-8],菲克第二扩散定律是其最好的表达
(2)
式中:C为扩散物质体积浓度/(kg/m3),t为扩散时间/s,x为距离/m,D为扩散系数。
当钢筋表面层被入侵的氯离子溶解后,钢筋初始腐蚀正式开始[7,9],其表达式为
(3)
式中:Ti为钢筋初始锈蚀时间,x为距离/m,D为扩散系数,C0为混凝土初始氯离子质量分数/%,Ccr为临界氯离子质量分数,erf为误差函数。
(2)金属的腐蚀主要有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处于水中部分的桩基,其外露的钢筋与水中的电解质形成腐蚀微电池,氢氧离子与溶解的铁离子结合形成氢氧化铁(铁锈);处于水上部分的桩基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在雨、雾、霜、露、冰雪及水汽作用下,在其外露的钢筋表面形成一薄层导电水膜,易发生电化学发应[10]。
4 整治措施
4.1 河道清理
桥址处及上游10~50 m范围内存在大量建筑垃圾,可采取设置导流坝分期导流的方式对建筑垃圾进行清理,清理施工应在枯水季进行。
4.2 桥梁基础加固
分期导流清淤施工的同时,对清淤侧既有桥墩进行围堰加固施工,加固范围为6号~12号桥墩。
围堰实施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为先在平台周围插打钢板桩,后期再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围堰;第二种为在桥墩台附近采用预制的构件进行吊装拼接。第一种方案具有加固整体性好,对铁路运营影响小等优点,缺点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受水流影响较大,水中施工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第二种方案具有混凝土浇筑质量好,施工速度快等优点,缺点是受场地限制,大型机械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到既有铁路运营,机械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既有构筑物破坏。经综合考虑,决定采用第一种方案进行围堰加固[11-14]。
为减小围堰阻水系数,围堰两端采用圆形截面,围堰宽7.7 m,长度分别为17.7 m(6号~10号桥墩)及21.0 m(11号~12号桥墩),厚60 cm,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围堰截面见图8~图9)。
图8 围堰截面(单位:m)
图9 围堰立面(单位:m)
6号~9号墩围堰顶部与桥梁承台顶部等高,围堰底部嵌入基岩不小于0.5 m,围堰内填筑碎石土至承台顶面。对10号~12号墩来说,因目前冲刷深度尚未至基岩面,如将围堰底部设置于基岩面,则下挖深度较大(最高围堰高度达11.5~17.2 m),施工困难且对运营影响较大,故考虑将基底埋置于现状冲刷高程以下2 m。
4.3 外露桩基混凝土修复
6号~12号桥墩桩基因冲刷外露,外露部分桩基多有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桩基钢筋锈蚀等情况。
根据原桥设计情况,本桥桩基均为1.25 m嵌岩桩,桩基外露对桩头承载力影响不大,且目前冲刷深度尚未达到基岩面,故主要考虑恢复桩基外露部分完整性。将外露桩基(包括钢筋)表面清理干净,在既有桩基外包筑C40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00 mm)。外包混凝土与既有桩基间设置主筋及螺旋筋,形成钢筋网,主筋采取植筋的方式与既有桥梁桩基混凝土连接[15-17](见图10)。施工步骤如下。
图10 桩基加固示意
(1)表面处理
用气动工具(角磨机等)剔除松散混凝土,如果出现钢筋锈蚀情况,应对锈蚀钢筋用气动角磨机或钢丝刷进行除锈处理。要求处理之后的混凝土表面无松散混凝土、油污、水泥浆、水生物等污损物,并用气动角磨机将混凝土表面磨毛,以增加与灌浆料的粘结力。
(2)玻纤套筒安装
加固时先在套筒的锁扣槽内注入CMSR水下环氧封口胶,然后撑开玻纤套筒,包裹桩柱,精确定位后,用紧固带对玻璃纤维套筒进行临时固定,再用不锈钢自攻螺钉锚固套筒接缝处。不锈钢自攻螺钉采用气动起子(M10)进行安装,螺钉间距为150 mm。
(3)底部密封条安装
安装底部25 mm可压缩密封条,桩基与玻纤套筒底部之间不留空隙。
(4)水下环氧灌浆料灌注
采用高位漏斗重力灌浆法灌注CMEG水下环氧灌浆料,15 cm后封底暂停。
待封底的CMEG水下环氧灌浆料固化后继续灌注剩余的CMEG水下环氧灌浆料,直至灌满。
(5)顶部密封
采用CUCR水下环氧封顶胶密封玻纤套筒与桩柱连接处的顶部。灌浆料应至少固化24 h后,方可拆除紧固带。
4.4 河岸防护
为避免河水改变流向冲刷相邻墩台,对百年水位以下河岸边坡进行浆砌片石铺砌,铺砌范围为上游20 m,下游30 m,并设置垂裙进行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