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2018-08-29史艳婷
史艳婷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症状表现为失眠、心悸、头晕脑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心脏功能的改变,从而增加病死率。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疾病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氨氯地平、缬沙坦是临床常用药物,但如何有效的降低血压水平,降低血压变异性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3-4]。基于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7.34±4.15)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59±2.03)年;平均舒张压(89.65±6.58)mmHg(1 mmHg=0.133 kPa),平均收缩压(156.26±7.13)mmHg。观察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7.30±4.13)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61±2.06)年;平均舒张压(89.70±6.60)mmHg,平均收缩压(156.30±7.16)mmHg。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5]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研究药物无过敏者。
1.2.2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肾脏功能不全者;存在沟通障碍,且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缬沙坦(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820)80 mg/d,氢氯噻嗪(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57)12.5 mg/d,每日于清晨服用。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氨氯地平(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24)5 mg/d,8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
1.4 评价指标 1个疗程后根据患者血压改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和24 h平均舒张压 (24 h DBP)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4 h SBP和24 h DBP下降值在10~19 mmHg;无效:临床症状及血压水平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ABP-06B型动态血压监测仪(深圳市博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两组患者血压进行监测,时间为24 h,分别记录24 h收缩压、日间、夜间收缩压及相应时间点的舒张压,按照各个时间段差值计算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5 mL,低速离心取血清,采用德国罗氏cobas e411型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出现头疼、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血压变异性、血管内皮功能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0.95%(34/42)相比,观察组95.24%(40/42)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血压变异性情况比较(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 DBPV、24 h SBPV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组间相比,观察组24 h DBPV、24 h SBPV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血压变异性情况比较(±s) 单位:%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血压变异性情况比较(±s) 单位:%
组别 例数24 h DBPV 24 h SBPV t值 P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t值 P值对照组 42 14.48±2.89 12.46±1.98 3.737 <0.05 12.54±2.15 10.50±2.04 4.461 <0.05观察组 42 14.50±2.91 10.03±1.87 8.375 <0.05 12.56±2.20 8.04±1.89 10.100 <0.05 t值 0.032 5.782 0.042 5.733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ET、NO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组间相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s)
ET/(ng·L-1)NO/(μmol·L-1)t值 P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2 45.26±5.98 36.48±5.21 7.174 <0.05 31.21±8.14 45.36±8.69 7.702 <0.05观察组 42 45.21±6.02 32.68±5.01 10.368 <0.05 31.19±8.16 53.06±9.04 11.638 <0.05 t值 0.038 3.407 0.011 3.980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t值 P值
2.4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3/42),其中恶心1例、头晕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5/42),其中头疼1例、恶心2例、头晕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P>0.05)。
3 讨论
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其作用机制为降低患者血压水平,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6-7]。相关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异常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联,且发病后其血压出现变异性,而高水平的血压变异性可促进细胞侵蚀血管内皮,增加心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加重病情[8-9]。因此临床治疗中有效的减轻血压变异性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0]。
缬沙坦是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通过刺激AT2受体同时抑制AT1受体,从而有效的使血管扩张,并对醛固酮的释放起到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对其他激素受体无明显的影响,口服后吸收较快,用药2 h后开始起效,药效可维持24 h,且残留药物均以原形药从粪便及肾排泄排出体外,对心收缩功能及心率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较高,且与氢氯噻嗪合用,可进一步增加降压作用。氨氯地平属于一种钙离子拮抗剂,是一种外周动脉扩张剂,可有效的减少外周血管压力,通过阻滞钙离子内流,从而使血管平滑肌得到良好的舒张,进而达到降压效果。口服用药药效发挥慢且作用时间较长,从而有效的改善血管平滑肌功能。同时还可清除血管中的自由基,有效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对LDL受体起到激活作用,减少冠状动脉脂肪堆积,改善血压功能,减少动脉硬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在于利用两种药物双重药效,进一步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同时缬沙坦可减少因氨氯地平扩张外中静脉引起的组织水肿症状,同时可减少尿蛋白作用,从而有效的预防肾脏病变,增强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压变异性,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