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衰的效果观察
2018-08-29张慧敏
张慧敏
心脏瓣膜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瓣膜结构及功能异常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累及机体二、三尖瓣,对主动脉瓣瓣膜产生较大损害。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因风湿性心脏炎症遗留下来的以心瓣膜病为主的心脏病,发病后,心瓣膜的损害会随着风湿活动的反复发作而不断加重[1-3]。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衰后,心肌受损严重,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均发生改变,患者死亡率增加。我院采用依那普利、比索洛尔、螺内酯三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衰,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有关心脏瓣膜病以及心力衰竭的相关标准,男22例,女18例,年龄61~75岁,平均(69.5±2.5)岁,平均BMI(28.1±3.3)kg/m2;对照组40例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有关心脏瓣膜病以及心力衰竭的相关标准,男25例,女15例,年龄60~72岁,平均(68.1±2.2)岁,平均BMI(27.9±2.9)kg/m2。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②心功能Ⅳ级者。③其他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者。④肿瘤患者。⑤有精神病史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扩血管(硝酸甘油)、吸氧、利尿剂(呋塞米)、强心剂(地戈辛)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723),用药方法:初始剂量5 mg/次,2次/d,每周依据血压水平调整用药,最高不超过10 mg/次,1次/d,维持此剂量治疗3个月。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和螺内酯。用药方法:螺内酯(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054)20 mg/次,2次/d,清晨口服;比索洛尔(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558)初始剂量为1.25 mg/次,1次/d,每周调整用药剂量,最高不超过10 mg/次,1次/d,维持此剂量治疗3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加重,心功能未达上述标准。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治疗总有效率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心功能分级、LVEF、SOD等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LVEF、SOD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功能分级、LVEF、SO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LVEF、SOD等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LVEF、SOD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LVEF、SOD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心功能分级 LVEF/% SOD/(U·m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3.6±0.2 2.5±0.2 38.1±4.9 42.9±3.3 27.2±3.9 36.2±2.9对照组 40 3.5±0.1 2.9±0.6 37.9±4.1 39.3±2.5 27.1±3.3 31.9±2.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略高于对照组(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心脏瓣膜结缔组织发生变化或纤维化,导致瓣膜增厚、变形,二尖瓣为最主要的受累部位,患者正常心功能丧失,心脏传导系统和冠状动脉功能受损,引发心力衰竭。该病病程长,危害极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早期发病隐匿,随着病情的发展,瓣膜出现钙化和功能障碍,发现时心功能已严重受损,危害患者生命安全[4-5]。临床上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力衰竭一般采取利尿、强心、扩血管、吸氧等方法,但对病情发展的抑制作用并不十分满意,因此,临床上需要找寻治疗该病的有效控制手段。
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等常用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力衰竭的治疗。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对于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可控制机体血压水平、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加冠脉血供、降低心肌耗氧量,逆转心室重构,且不会对心率造成明显改变[6-7]。但是依那普利发挥作用时效短暂,临床多与螺内酯联用。螺内酯为作用强烈的内源性盐类皮质激素醛固醇,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皮质段上皮细胞内与醛固酮竞争结合醛固酮受体,抑制醛固酮促进K+-Na+交换的作用,从而发挥长期、有效的抑制醛固酮作用,逆转左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8]。
比索洛尔为选择性β1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对β1受体的选择性是阿替洛尔的4倍,而不对β2受体产生影响,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比索洛尔的β1受体阻断作用是降低血压,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心肌耗氧量[9-10]。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分级、LVEF、SOD等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略高于对照组(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依那普利、螺内酯、比索洛尔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力衰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且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依那普利、螺内酯、比索洛尔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力衰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