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的政治思想

2018-08-28张玉清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

张玉清

摘要:薛福成在记录他出使欧洲期间所见所闻所思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表现出对西方议会制度的肯定和对君民共主之制的赞同,这表明他开始由保守的洋务思想向政治改良的维新思想转变,而这一转变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进步,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思想进步的缩影。

关键词: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政治思想

薛福成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他出使西欧期间根据“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1]的规定写下的官方日记《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采新闻”、“稽旧牍”、“抒胸臆之议”、“或备掌故之遗”[2],详细记载了他出使西欧四年的所见所闻所思,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从《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可以看出,薛福成的思想是很开放的,他主张学习西方,但又不局限于器物方面,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能看到西人的长处,认为中国应该取长补短。他在日记中记录到“今之议者,或惊骇他人之强盛,而推之过当;或以堂堂中国何至效法西人,意在摒绝,而贬之过严。余以为皆所见之不广也”[3],既主张学习西方又不盲目媚外,可见其眼光之开阔。

出使西欧四年的薛福成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转变,而薛福成的政治家身份让我们不容忽视他政治思想的变化。出使之前的薛福成曾入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幕府,深受洋务思想影响,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在《筹洋刍议》中提出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尽善尽美,可以万世不变的观点,而从《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可以看出薛福成已经具有了某些早期维新派的改良思想。这种开明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对清朝政府的忠诚之上的,而这种忠诚在薛福成少年时就已经建立,他曾在《上曾侯相书》中写道,“往在十二三岁时,强寇窃发岭外,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乃屏弃一切专力于是”,因此当薛福成有机会作为清朝使臣出使外国时,他便根据自己的见闻思考造成中西强弱差异的原因,并且为清朝政府寻找富强之策。他的政治思想就是以清朝政府的利益为出发点,并根据国际与中国的形势不断修正的。但是,西方国家文明的社会面貌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薛福成并赢得了他的好感,“昔郭筠仙侍郎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至为清议之士所抵牾……此次来游欧洲,由巴黎至伦敦。始信侍郎之说,当于议院、学堂、监狱、医院、街道征之”;而促使薛福成改变观念的还有与他打交道的外国政府官员,在薛福成看來,他们敦厚有礼,才能出众,“施君在广东多年,熟悉中国之事,人亦练达,颇致殷勤”,“朗贝尔芒貌颇不扬,而学问素优,于天下各国之大局均能精心研究,出言近理,一切公会皆推举之”,甚至国王也“酬应周到,礼意殷拳”,如此种种,都拉近了薛福成与西方的心理距离。

怀着改变中国落后挨打面貌的迫切愿望,薛福成对欧洲的诸多国家都进行了了解,法国、英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的政治情况乃至历史沿革,甚至这些强国在亚洲的殖民活动,他都在日记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例如,在叙及法国时,他在日记中写到:“泰西立国有三类:曰蔼姆派牙,译言王国,主政者或王或皇帝;曰恺痕特姆,译言侯国,主政者侯或侯妃;二者皆世及。曰而立泼勃立克,译言民主国,主政者伯理玺天德,俗称总统,民间公举,或七岁或四岁而一易。法向称侯国,咸丰二年,拿破仑抱那怕脱之侄拿破仑第三始称王,改国制。至同治九年,又废王改民主焉”,可谓详尽。

而经过一系列的了解,薛福成在掌握各国基本政治情况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政治制度做出了利弊衡量。在薛福成看来,“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凡称皇帝者,皆有君主之全权于其国者也……美洲各国及欧洲至瑞士与法国,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伯理玺天德无权焉。欧洲之英、荷、义、比、西、葡、丹、瑞典诸国,其政权亦在议院,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对于这三种制度,薛福成认为“民主之国,其用人行政,可以集思广益,曲顺舆情;为君者不能以一人肆于万民之上,而纵其无等之欲;即其将相诸大臣,亦皆今日为官,明日即可为民,不敢有侍势凌人之意”,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顺应民心,另一方面还避免了君主权力的过分膨胀和官员的作威作福。不过薛福成也看到了缺陷:“其弊在朋党角立,互相争胜,甚且各夹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其君若相,或存‘五日京兆之心,不肯担荷重责,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他认为民主制可能会造成朋党之争,让议院沦落为不同集团谋求各自利益的工具,从而有损国家利益。而他认为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其柄在上,莫有能挠者,苟得圣贤之主,其功德岂有涯哉。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之政俗是也,而况舆情不通,公论不申,一人之精神,不能贯注与通国,则诸务有堕坏于冥冥之中者矣”,即认为君主制权力集中,便于行事,然而过分依赖于君主的贤愚,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君主精力有限,无法顾全所有事务。在分析了君主制与民主制的利弊之后,他更倾向于君民共主制——“夫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薛福成作为清朝重臣,敢于指出君主制的弊端,不可不谓思想上的一大进步。

由出使前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变,到肯定西方议会制的优良,薛福成的思想逐渐脱离洋务派囿于器物改良的局限,而开始趋近维新派的政治改良。效命于君主制清政府的薛福成开始意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良,这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转变,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思想进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59.

[2]翔云.曾国藩与曾门四弟子关系之论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8(3):21.

[3]薛福成.筹洋刍议——薛福成集[M].徐素华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
读《论语》看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仁”概念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