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秦汉时期文士疏离现象与文学流变研究

2018-08-28申前程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申前程

摘要: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伟大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著名了春秋战国时代,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士人的兴起与后期的疏离现象都是中国文坛与政治史上值得重点研究的事情。学士追求仕途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而在秦汉期后期,文学疏离成为当时文坛上一种风气,进而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

关键词:周秦汉时期;文士疏离现象;文学流变研究

周秦汉时期士人们不再单纯沉溺于“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中,在仕途中受到打击的文人逐渐对政治仕途失去信心,转而走向隐逸的人生道路,追求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这样的现象之下,隐逸文学士人反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创造开启了从议论性较强到抒情性较强的转变,这也是周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种文学流变。

一、周秦汉时期文士疏离现象

在古代乃至是现在,“学而优则仕”都是一种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古人曾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说这只是一个人的说辞,但从这其中不难看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在周秦汉时期,文人的成就只有通过“仕”之一途径才能得到体现和社会认同。仕途政治地位决定着士人们的社会地位。新兴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也是通过仕这一个途径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数国并起,国家在割据混战百年的背景下急需改革以走出全新的一步,各个割据国为了掌握这场争霸中的主动权纷纷邀请有见解学识的高人指点,不惜以高官厚禄相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应运而生,百家争鸣就出现在这样一个乱世,但这却是士大夫阶层翻身的绝好机会,李斯、韩非子、商鞅等等士人皆是通过这一途径登上政治舞台。回望那段历史,可以看到,但凡身居高位者,无一不是当时才识广博,见解独到的人才。各诸侯国为着争霸需要这些人,而这些人多年来饱读诗书更是需要一个来证明的途径,二者一拍即合。这也从一个面反映了社会最主流的价值倾向,“仕”的重要性地位。而在后期,这些曾经强烈想要施展抱负,做出宏图伟业的士人们却纷纷走向隐逸。他们不愿再去卷入政治权力的漩涡,甚至只是追求荒野娱乐的简单生活。文士疏离现象,即分为文士疏离行为与文士疏离思想[1]。集中表现为士人不再以能否得到统治者重用、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为自己追求的生活重心,士人追求退出政治舞台的一种现象。

二、周秦汉时期文士疏离现象成因

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变革巨大的时期,整个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几乎是在那一段时间所奠定基础的[2]。文士疏离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文人才子想象中的朝廷政治,官运事业与他们真正进入政治场上所经历的大为不同,因而会造成他们无法接受,进而选择隐逸疏离。很多人认为,隐逸者是指那些消极避世之人,其实不然,隐逸者通常是那个时代的贤才雅士、有识之人。就像陶渊明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隐士,他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旷达的隐者心境,但他就是传说中那些消极避世人吗?很显然不是,陶渊明曾经也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入仕,仕途是他曾经竭力追求的东西,而后来他之所以毅然辞官游溺于乡间小道,想来也绝不仅是避世这么简单吧。之所以隐逸,原因在于守道与多才,这也是絕大多数文人曾经向往仕途最终却选择隐逸最根本的原因。士人皆有才而守道,他们不会为了朝政中的蝇头小利党派之争去做违心之事,他们在原则问题上永远不会妥协,在复杂的朝政上,这些人永远无法真正实现抱负,无法完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愿景。陶渊明是这样,那些隐逸的文人也大都为此。选择疏离原因有很多,但士人的有才与守道,不为权役是他们无法在那样的官场上留下去的主要原因。

(一)士人人身限制

士人在朝政中不仅仅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在很多特定朝代下,甚至无法保持自由的思想与行为。秦始皇时代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政策一下,无论是对儒生还是对整个士人学术界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士人不再具有思想自由,他们的思想被掌控在皇帝手里,稍有不慎,便会带来灭顶之灾。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法令,这与前者其实并无分别,虽然实施手段并不如前者血腥,但在对思想的钳制上,却是殊途同归。这样的法令下,文人被迫以儒为尊,无法再向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百家争鸣,进行多个方面,多种学术的研究,学术研究失去了活力。士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伤害与钳制,自然也是他们无法继续向着政治权力中心靠拢的一大原因。

(二)士人从政艰难

不管是秦还是汉,士人作为社会中政治文学水平涵养较高的一个阶层,都理应是政治场上的中心人物,但秦汉时的种种政策却阻隔着他们走上这条路径。秦朝时推行三公九卿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士人在朝政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已然非常有限[3]。而在汉朝时,这一现象就更加严重,汉武帝时推行的内外朝制度更是如此。内外朝制度下,内朝外朝互相牵制,皇帝手握大权,剩下的权利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官僚手上,相权不断减弱皇权不断加强的形势政策下,士人们想要在政治上实现一番作为只会难上加难。因而这也成为了文士疏离现象的一大主要诱因。

三、周秦汉时期文学流变

周秦汉时期文学的主要变化是指疏离文学学士创作的疏离文学文本。疏离文学内容宽泛,包括散文,诸子语录等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注重“道”这一范畴

道是春秋时期以来的疏离文学之源[4]。“道”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道家之道,儒家之道,法家之道,等等道存在于那个时代,不分学士门派,诚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诸子士大夫在这一阶段所创作的作品皆以道为依托。《论语》、《春秋》、《离骚》、《韩非子》等等皆无出其右。

(二)抒情性加强

士大夫阶层在未发生普遍的文学疏离现象之前,所创作的多为议论时政,为君主开疆拓土广纳人才之政治篇章。而疏离文学现象的出现后,文学走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这些士人在政治上的不得志,长期以来心中藏有幽怨,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文章风格的极大转变。由议论性向抒情性的极大转变。在“抒发怨”的过程中,士大夫们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不满,有时候也会抒发一些思乡思国之情,长此以往,必定对整个文坛的文风产生了较大的导向性影响。

(三)形式内容变化大

文学疏离的过程中,士人的文学创作重心发生了转移,直接影响到的就是文学创作内容的极大变化。文学创作在以前主要以政治性议论文为主,而在这一时期却出现很多简单抒情之作,田园风格的作品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创作形式不再是为政治服务的劝君谏君的长篇大赋,而是出现很多语录体散文,简单诗作等等。屈原的《离骚》也是当时创作形式与内容与此变化最大的作品。由此观之,文学疏离现象下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相较之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

四、结束语

士人对政治仕途的极大向往与步入仕途后所遭遇的种种打击成为了文学疏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文学疏离现象的形成有着多种政治社会背景方面的诱因。疏离文学就是在文学疏离现象下的直接产物。本篇通过对文学疏离现象的概念分析,原因解析,以及文学疏离现象下周秦汉时期文学的流变,对周秦汉时期的文学疏离现象及文学流变作讨论分析,仅做学术研究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咏红.周秦汉时期文士疏离现象与文学流变研究[D].上海大学,2016.

[2]程惠.论秦汉时期文学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4(15).

[3]詹晓娟.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中应用的现象研究(一)——秦汉之际文学主题与文化精神的变迁[J].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45-148.

[4]徐华.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