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2018-08-28乔力盼·麦卡力达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比较

乔力盼·麦卡力达

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都是关于获取与母语不同的另一种语言。一方面,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另一方面,一些因素又使它们有所区别。本文诠释了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区别,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别两者,进而提高其语言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比较

一、第二语言习得概述

(一)第一语言习得(母语)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的种族和社区使用的语言,因此也被称为“本族语”。一般来说,母语通常是出生后接触和获得的第一语言。因此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二)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在学习环境中被认可并被广泛用作交流工具。而外语所指的目标语言并不是在学习环境中广泛使用的交流工具,也不是公认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一)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 Tiedemann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Chomsky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由于研究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出现的很多理论也不尽相同。

a.行为主义理论

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一时,这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和Skinner。行为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的取得都是靠直接经验,只有通过客观的、可观察的实验而获得的材料才是。具体的外部刺激除了产生体力上的反应,同时也产生语言反应。”在行为主义看来,语言不是天生习得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他们强调外部条件在习得母语中的作用。简单地说,这种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大脑原本是一块白板,儿童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母语的。这种理论把孩子看作是完全被环境改造的对象,过于的强调其环境的作用,强调通过刺激-反应培养习惯的作用,然而认知能力的作用被忽视掉。它不能解释语言的抽象本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以及语言意义的习得。

b.先天论

先天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套语言知识,这套语言知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Chomsky 称这种语法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可以被认为是遗传的“语言智能”的原始形式,通过触发和完成型的作用,新状态的初始条件渐渐发展为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新的状态中包含了学习的那一部分。毕竟,儿童在五到六年内接触到的单词数量有限的。但是儿童可以说出他们从未说过的语言,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之内习得母语。这种理论能解释语言意义的获得,语言的抽象性以及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等方面。

c.认知论

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说话的,而是长大到差不多一岁的时候就开始慢慢说话了,这是由于孩子在生长的过程中,在接触、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是一种“智慧图式”。“智慧的两大功能是发展和理解”。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是作为学习者的内部机制和语言输入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互努力,才能达到。确保语言习得的质量。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一领域理论研究的发展却异常迅速。并且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至少40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a.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Selinker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过渡语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使用不同的母语,与目标语没有太大联系。过度的语言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过渡语言将在一个快速、有时缓慢、有时“僵化”的水平上发展和演化。进化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Selinker(1972)将中介语划分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认为它是学习者五个主要认知过程的结果。1)语言的转换,2)訓练的转换,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5)对目的语的语言材料的过度概括。中介语有四个特征: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这一理论在当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备受关注。

b.语言监控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全面的、最为认知的,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它共有五个阶段: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自然习得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正式学习是一个自觉的过程;2,自然序列假设:强调学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恒定的顺序;3,监控假设:人有语言的控制和调节系统。学习者使用这一系统来调节他们的语言行为;4,输入假设: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语言输入(i + 1)超出他们的语言水平时,自然语言习得将发生;5,情感过滤假设: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在监控理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Krashen对学习和习得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建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的理论,这是不可靠的。由于这两种在实践中难以检验,Krashen无法解释习得和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2)Krashen的一系列假设不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三、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儿童身在与父母和他人交流的自然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的成人习得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在目的语言国家学习或在课堂上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活动。

(二)语言习得必须掌握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并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而习得过程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无一例外地体验到从单一元素到发音规则的转变,掌握组合规则,直到掌握整个语音系统的语言。

(三)两种语言的习得一般都经历了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和应用的阶段。

四、结论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没有指导的语言习得过程。学习者在目标语言环境中,很自然的不知不觉地学习,他很容易接触到相关的文化,并使用目标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他的研究目的是利用语言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与他们融为一体,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所以,他很容易专注于语言在学习过程中的灵活运用。

相比之下,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指导性的语言习得过程。学习者为了特定的目的去规范自己学习语言。语言环境的缺乏和文化接触的不足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习者更多地关注语言知识本身,但不善于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当然,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并不冲突矛盾,相反,它们有很多共同点。作为一个学习者,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属于什么样的语言习得,以及我们在语言习得中所具备的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语言学习有效和高效。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