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校学生网络缩略词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2018-08-28雷雅洁孟晨
雷雅洁 孟晨
摘要:本文以宁夏地区的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近十年来的网络缩略词为语料,对网络缩略词的使用情况及高校学生对其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高校学生网络缩略词的使用特点。
关键词:宁夏;高校;网络缩略词;调查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的大幅增加,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但限于时间、精力等客观条件的约束,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简略词汇,用最少的词汇量表达最大的信息量,因此网络缩略词应运而生。杨小平指出:“缩略法是为了使语言经济而把相对复杂的词或者短语中的主要成分直接或间接地抽取出来而形成简短的词语,用来表达与复杂的词和短语相同的意义。”(1)所以我们将这种通过缩略法产生的词语称为网络缩略词。本文将以宁夏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动态的角度调查分析他们网络缩略词的使用情况。
一、语料收集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语料收集
笔者通过百度及前人所做关于“网络缩略词”的文章中,选取了近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39个网络缩略词开展问卷调查,内容详见附表。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根据社会科学的调查表题目数量和调查对象数量的比例,调查对象的数量是问卷题目的5—10倍(2)。调查问卷中共设置了21题,那么选取210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所调查的问题,本文的被调查人数选择了400人,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出所要调查问题的规律。此次调查从2018年4月25日开始至4月30日结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6.7%。本次调查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四所高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内发放调查问卷让被调查者进行填写,并配以个别访谈法,最终统一收回,调查数据结果由人工统计。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为了更好地说明高校学生这一群体对网络缩略词的使用情况和态度在性别、城乡、学科上的差异,特将被调查者分为男女组,城乡组,文理组三个组。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一)网络使用情况
网络缩略词作为网络语言中的一种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也有赖于网络的普及和使用。问卷中之所以设置网络使用情况这一项,是因为网络缩略词的使用情况和上网情况之间有关系。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几乎人人都会使用网络,没有上过网的人数为0。不常上网(偶尔上、很少上)的人数占比7.2%,常常上网(天天上、经常上)的人数占比达到92.6%,可以看出当下高校学生中绝大多数离不开网络。常常上网的学生中,从性别差异看,男生人数约占到64%,他们上网时大多选择了打游戏、聊天和休闲(频率依次为71.1%、45.7%、37.6%),只有22.5%的男生選择了学习和其他;女生人数约占36%,她们上网时多选择了休闲、聊天、游戏(频率依次为61.7%、56.1%、31.3%),只有25.7%的女生选择了学习和其他。从城乡差异看,常上网的学生中,来自城市人数占比大于农村人数占比,占比64.2%;从文理差异看,文科生占比53.4%,理科生占比46.6%,几近持平,差异不大。从每天的上网时间来看,有9%的学生可谓沉迷网络,每天可达到八小时的上网时间。其余学生上网时间还是较为理性的,以1-3小时居多,占比53%。由以上结果可看出,网络已深入国人之心,尤其在青少年学生这一群体中,互联网得到了很好的推行。
(二)高校学生网络缩略词使用频率调查
为了解宁夏四所高校学生对39个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四个选项:经常说、偶尔说、听过但没说过、从未听过。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较为熟悉网络缩略词,也经常使用网络缩略词。
据“经常说”这一选项排名统计,网络缩略词使用频率排前十名的词为:造了62.8%,酱60.5%,3Q 58.1%,TMD 51.9%,高大上42.1%,白富美41.1%,然并卵39.1%,何弃疗36.2%,细思恐极30.2%,我伙呆27.9%。
据“从未听过”这一选项排名,网络流行语使用频率排后十名的词为:↓ b刀我d 80.8%,3Q得ORZ 80.4%,OIC 72.1%,BS 71.6%,火钳刘明68.2%,男默女泪65.9%,说闹觉余62%,社病我药58.1%,冷无缺55%,情圣51.2%。
综上可得,这39个网络缩略词被使用的频率是不平衡的,如使用频率较高的“造了”(表示知道了)、“酱”(这样)、“3Q”等词,它们通过合音、谐音等缩略方式,将日常中常常说的词句缩减成简洁、方便、快捷、隐晦的形式,受到学生频繁地使用,并已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而使用频率较低的“BS”(鄙视)、“↓b刀我d”、“火钳刘明”(帖子火之前留下名字)等词,它们多为生僻、与学生的认知相差较远的词,适用能力不强,所以学生在日常的交流中往往会把它们忽略,因而对这些词的使用频率均偏低。
(三)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缩略词的场合
网络缩略词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最初产生时,使用范围多在互联网中,但由于网络缩略词具有简洁性、创新性、风趣性等特点,它很快得到了较为广泛地传播和使用。问卷中设置使用场合这一项,以此来了解高校学生网络缩略词使用场合的具体情况。
网络缩略词使用最多的地方便是微信、QQ、MSN、微博等交流工具,人数占比达到61.2%。此外,有35.1%的学生会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缩略词,由此可见,网络缩略词使用的主阵地仍然是互联网,但已不限于互联网中,它逐渐地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四)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缩略词的对象
高校学生多选择了与同学朋友交流时使用网络缩略词,与同性同学、朋友交流使用频率为75.5%,与异性同学、朋友交流使用频率为61.2%,而与长辈(父母、老师等)交流时使用频率仅为8.3%,与陌生人交流时使用频率最低,为3.6%。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网络缩略词使用对象的选择以同龄人、同学、朋友居多,与长辈、陌生人交流时使用较少。
三、高校学生网络缩略词的态度调查
劲松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指出,“语言态度影响人们对语言的应用,包括语言的选择、教学、规范、规划和发展等”。(3)调查高校学生对网络缩略词的态度,可以从态度中了解学生网络缩略词的使用情况。
(一)对网络缩略词流行所持的态度由调查结果可得,38%的人持支持态度,另有34.9%的人对网络缩略词流行与否表示无所谓。对网络缩略词这种语言形式的态度调查后也呈现类似的结果,但持“无所谓,顺其自然”这一态度的比例有所上升,达到41.9%。这反映出网络缩略词的流行及使用受到了一些人的强力追捧,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对此现象冷眼旁观。
(二)对网络缩略词发展前景的态度调查显示,有56.8%的学生认为网络缩略词的发展应局限在网络虚拟环境之中,因为网络缩略词毕竟还是行业语言中的一种形式。有31.1%的学生认为网络缩略词将被逐步推广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语言中。另外有12.1%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
(三)对网络缩略词优缺点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网络缩略词的优点,53%的大学生选择了“幽默风趣”,44.2%的大学生选择了“新潮、时尚、个性”,接下来依次是“简便快捷”占39%,“生动形象”占24.9%,认为网络流行语“没什么优势”的占7.5%。关于网络缩略词的缺点,“多贬义、脏话,影响社会风气”这一选项占45.7%,居于首位;“看不懂,有沟通障碍”占30.7%,居第二位;“破坏传统汉语语言文化和语言规范”占23%,居第三位;“更新太快”和“其他”分别占7.5%和1%;有3.8%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缺点”这一选项。
4、对网络缩略词流行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网络的普及”的学生占61.8%;选择“人们猎奇和追求潮流的心理”的学生占48.8%;选择“各种媒体的宣传”的学生占39.8%,此后依次为“网络缩略词本身的特点”占11.6%,“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占13.7%,“其他”选项占2.8%。由此可见,多数高校学生认为网络的快速发展與普及、人们猎奇和追求潮流的心理因素及媒体大力宣传是网络缩略词流行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高校学生网络缩略词的使用情况,得出的特点如下: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缩略词,往往是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的的词句通过合音、谐音等缩略方式缩减而成的;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缩略词的主阵地仍然是微信、QQ等聊天工具中,但已不限于互联网中,有35.1%的学生会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缩略词;高校学生与同龄人交流时使用网络缩略词较多,与长辈交流时使用较少;高校学生对网络缩略词流行所持的态度,有1/3左右的学生持支持态度,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现象持无所谓、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缩略词的发展将会被局限在网络中,仅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网络缩略词未来会逐步进入到日常生活中,而这其中男生占多数;高校学生认为网络缩略词的优点主要是“幽默风趣”、“新潮、时尚”、“简单快捷”等,同时也认为“多贬义、脏话,影响社会风气”、“有沟通障碍”是其主要的缺点;高校学生认为网络的普及、人们追求潮流的心理及媒体的宣传等是网络缩略词流行的主要原因;一多半的学生认为网络缩略词对他们的交际行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会有消极影响。
注释:
杨菊花.从省力原则看网络缩略语[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吴明隆.SPASS统计应用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劲松.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杨小平.当代新词新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13.
[2]吴明隆.SPASS统计应用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3.
[3]杨菊花.从省力原则看网络缩略语[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4]卢凡、刘晨红.网络“四字格”新语传播使用的调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6(5).
[5]武小军.网络语言认知情况的社会调查与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http://tech.china.com.cn/internet/20180202/335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