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式塔探究诗歌翻译意境表现

2018-08-28黄雯莉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黄雯莉

摘要:英汉语言的思维和审美存在差异,对世界的认知也同样如此。格式塔心理学主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本文通过格式塔理论来看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意象再造,分析格式塔理论对古诗英译中意境表现的指导作用。以杜甫古诗《春望》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以及吴钧陶三个版本的译文为例,对比分析译文中的意象表现形式,总结得出译文对格式塔理论的反映,以及格式塔理论在古诗英译中意境表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格式塔意象再造;古诗英译;意境表现

古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精髓之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意境美,重意合的特点,运用简单的事物意象凸显深刻的内在心理,抑或是让人感怀的环境,例如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单的意象表现了凄凉的场景,令人感伤,又如李白《清平调》所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简单的云,衣裳,容貌等意向呈现了一种整体的花团锦簇,突显了杨贵妃的美丽容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运用格式塔理论分析译文对诗词中意象的处理,分析译者对原诗词中意象整体的理解与表达,能够更好地体现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在另一方面,译文也反映出格式塔理论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指导作用。

一、格式塔理论

德语“Gestalt”意为“形状”或者是形状的同义词语,这一词音译过来即“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行为、经验的整体性,描述了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认为整体不仅是部分的相加,而是大于部分之和,而部分在整体的意义下才具有独立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注重人们对某个输入信息的整体认知过程,相应产生的对该信息的主动解释。

二、格式塔理论对意境表现的作用

所谓意境,是一种令人感受领悟,却又无法明确阐释的意蕴和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因此意境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境源于意象。中国古典诗歌重意境,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传达原诗意境之美极其重要。格式塔理论重视作品在人认知和审美基础上产生的整体输出,因此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上的格式塔心理学给诗歌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姜秋霞从美学的视角出发,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一书中探究了格式塔的意象再造,她提出译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词语或句式的对应,更重要的是整体意境和意象的理解和转换,表现为用译文建构新的整体意象。因此,译者在古诗翻译时,不能相应的翻译一个个具体意象,而要深刻理解古诗中的思想内涵,通过这个单独意象构成一个整体意象,即格式塔意象,从这个整体意象出发,在译文中对原文的意象进行整体建构。格式塔意象是一个动态的意象,一个孤立的词可以是一个格式塔意象,但放进整个诗词的大框架下,它则成为了另一个更大的格式塔意象下的单独意象。

三、对《春望》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一)文本分析

本篇文章选择了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和吴钧陶三组译者对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诗——《春望》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格式塔理论,分析总结得出格式塔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意象表现作用。杜甫有很多广为流传的诗歌,表达漂泊无依、孤独病困的《登高》、描写茅屋草堂明媚秀丽的景色的《绝句》等等。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导致长安城陷入了战乱之中,呈现出衰败杂乱的景象,身处其中的杜甫忧国忧民便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感情深沉的《春望》,该诗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诗人百感交集之心,引起战乱中人民的无限共鸣。

(二)译文对比分析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杨译:Our country has been completely crushed.And only rivers and hills look the same.The city is filled with tall trees and the high grass of spring.

许译: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And mountains stand.In town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吴译: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 While the kingdom crumbles. When spring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

第一句原文中存在破国、山河、春城、草木、四个意象,其中破国与山河为一组意象,春城与草木为一组意象,第一组意象表现的是国家,一种整体的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国家不复存在的意境。破国的意象三位译者分别译作country、war-torn land、kingdom crumbles,山河三位译者分别译作rivers and hills、mountains、hills and rills,其中许渊冲的war-torn land和stream flow组成了一个动态的意境,根据格式塔理论,动静结合也更是丰富了诗句的格式塔意象。第二组意象利用春、草木深一种对比来表现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春本来应该带给读者生机勃勃的,绿意盎然的联想,但在这里的对比更体现出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的凄凉之境。两组意象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意境就是悲戚的伤国情景。城分别译作city、town、capital,草木分别译作tall trees and high grass、unquiet grass and weeds、grass,许译运用了一个unquiet刻画了一种草木不停生长,无人管理的意境。也符合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因此许译更加丰富的刻画了原诗中的格式塔意象,而其他两个译文只是做了描述性的刻画。首联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运用情表景体现出了长安城在战乱中受到的摧残,展现了作者忧国哀民的情怀以及对叛军行径的怨恨之情,杨戴的only充分表达出了这种基调。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杨译:Even flowers seem to shed tears for the sadness of our time.The very birds grieve at the sight of people parting from their beloved.

许译:Grieved over the years the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Seeing us apart,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吴译:Blossoms invite my tears as in wild times they bloom. The flitting birds stir my heart that i am parted from home.

颔联原诗刻画了花溅泪、鸟惊心两个意象,这联通过景物描写,由花、泪、鸟惊心三个意象表示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该联通过拟人手法的使用,为国态感伤涕零的是鸟和花,因无法释怀战乱引起的家人离别流出眼泪也是鳥和花,借鸟和花表达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杨译和吴译都是用花和鸟做主位,分别译作flowers seem to shed tears、Blossoms invite my tears、句式较长,且没有刻画出原诗中花溅泪的格式塔意象,没有突出原文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而许译是以grieved和seeing us apart作主位,符合原文诗词的句式结构,运用独立主格和逻辑主语的表现手法拟人化了花鸟,译作the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更符合原文意境之美。在翻译中,形式虽然只是表现形式,但是对于重形式美的诗歌来说,形式不单单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美的意境,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适当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从视觉上更易于表现诗歌原有的意味和意境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杨译:Now for these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have flared unceasingly.While a letter from home is as precious as gold.

许译: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吴译:For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soar and burn the skies.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

颈联描写了烽火、家书、万金三个意象,其中,这里的三月并非实指,延伸意思是战火不断。本句中最重要的两个意象烽火、和家书,战乱导致家书的传送成为一件万难之事,即使万金也无法保证能够顺利收到一封家书,在战乱中的人们最期望,最挂念的就是自己的家人,通过家书胜过万金的表达反映出战乱中人民最深层的愿望,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这两个对比的意象也表达出作者的感怀心情。许译中烽火描述成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没有体现出原文连的意味。家书在战火中指来自家里的信,这里许译为words替换了原诗中的书的意象,没有确切表达出原诗意思。万金,吴译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更符合原文意境,同时在该联第一句中吴译添加了burn the skie意象,再造了一个原诗中不存在的意象,更加突出了战火连天的景象,更符合原诗的格式塔意象的表现。而杨戴和许译都只是按照原文的意思描述,没有成功刻画原诗中表达的格式塔意象。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杨译:And when I scratch my head I find my grey hair grown so sparse.The pin will no more hold it.

许译: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吴译:I scratch my head And my grey hair has grown too thin,it seems,to bear the weight of the jade clasp and pin.

原诗中刻画了白头、簪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意象就是一位白发稀疏的连簪子都插不住的老人的形象。白头,杨戴和吴译都译作grey hair,原诗中指的是因年龄和忧国忧民之心而衰老,头发渐渐花白的老人,因此在这里许译grizzled hair、更符合原文的意象。许译添加了一个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运用了英语中的主谓句表达我不能忍受的意味,生动的表现了原诗中忧国忧民老人的格式塔意象,悲伤无奈之情从景象中迸发而出。不论是白头还是不胜簪,这些都是诗人生活中的小事,作者通过这些小的生活画面,以小见大,以白头发少来表达作者哀国伤民的内在情感。

四、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结构严谨、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语句简短,却表现了丰富的意境与情感,非常注重意境和神韵的美,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格式塔整体意象的再现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春望》一诗三个英译本的意象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格式塔理论在诗歌翻译中对意象翻译的指导作用,单独对意象的字面翻译,或者不符合中文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的翻译,在表达原诗的意境美中都存在欠缺,难以表现诗歌中丰富的意境美,希望对于诗歌翻译者能有一些意境表现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杨宪益,戴乃迭.古诗苑汉英译丛——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55.

[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151.

[3]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胡梅红.浅析唐诗《春望》中的复义:五种英译比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