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板块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
2018-08-28袁霖王启东
袁霖 王启东
摘要:板块式教学开展的如火如荼,于高中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结合实际分析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思路,总结其中的经验,笔者在进行高中语文微课教学时曾采用这一方式方法,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关键词:板块式教学;叙事说理;对比论证
一、板块式教学定义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特点
(一)教学过程分出若干个“教学环节”,也即“板块”。
(二)每个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
(三)每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再到创造的逻辑顺序。
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模式从设计思路上规划了课堂的开展形式,具有适合教师个性特色和教材特点的灵活性。余映潮从教学思路设计的角度上进行指导,使得“板块式教学”模式可以在同一个思想的指导下展现出不同的风釆,形成了“同课异构”的精彩纷呈又各具个性的场面。
三、案例实录
笔者在尝试着将高中语文《过秦论》一课运用板块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按照板块式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部分。
常见的板块模式有:
并列式:教学目标1——板块一、教学目标2——版块二、教学目标3——板块三
层进式:板块1——板块2——板块3——板块4
混合式:教学目标1——板块一和板块二
教学目标2——板块一和板块二
本课采用的是层进式,以教学课题《过秦论》第三课时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艺术特点,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技能目标:导入技能,强化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结课技能
教学重点:叙事说理和对比论证
教学难点: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仅因为它充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更是由于它本身的艺术特色而流传后世并成为经典,那么,通过前两节课对《过秦论》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了解,这节课呀,我们就来对本文进行艺术特点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整体感知
第一板块:前情回顾
同学们,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再熟悉一下《过秦论》的主要内容。
过秦论的内容结构:主要讲述了秦朝的兴亡史,其中第一段写了秦的崛起,第二段是秦的发展,第三段是秦的极盛,第四段是秦朝的衰亡,最后一段分析原因,并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第二板块:艺术特点分析
A板块:叙事说理赏析
那么,有了前文的学习作铺垫,老师有一个问题: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呢?
第一,我们看到了全文的兴衰成败,使秦朝的前后形成了比较,所以呢?(启发学生思考)
第二,大家想,秦王是完美的么?在讲述秦始皇的时候,作者不仅写出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明神武,也写出了高傲自大,焚书坑儒等缺点。这种手法叫......对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
第三,说明秦朝灭亡原因以警示后人,体现出文章的思想内涵。
最后,从文体来看,贾谊给散文加入了赋的写法,例如第一段的文字......
同学们,经过分析我们得出,贾谊通篇都是在用叙事来说理:
板书(叙事说理)。
B板块:对比论证赏析
在叙述的同时,文章的全篇还充满了对比。
我们刚刚说过,秦朝兴衰成败其实就是一组对比,是一种横向的还是纵向的呢?
文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两个势力呢?
在这四组对比当中,陈涉与秦始皇的对比无疑是最突出的,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出描写两人的词语和句子,找同学起来回答;(板书 对比论证)
学生回答时老师会确认并强调一遍。
第三板块:启示:
秦朝虽离我们远去,但它留下的啟示是难以抹去的。我们可以感悟出“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也更能看出仁政的重要性,要以德治国。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要居安思危,生于忧患。
第四板块:作业
好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作业是:背诵第三段,根据本文阅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
四、案例分析
(一)巧设情景,明确目标
在进行《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时,对情景的创设是一项可以突破的地方,因为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明确目标就是必须围绕三维目标
(二)整体感知,交流研讨
“艺术特点分析”模块是以解决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时的问题为着力点,这个板块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再次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对《过秦论》的把握要先整体后局部,先从宏观感知随后微观分析。而在进行过程当中,生生对话始终是主要的,师生对话为辅,在教学中体现出合作学习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掌握论证技巧
这个板块要求教师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做深层次的思考、挖掘、探究,并能对类似《过秦论》式的作品某一方面的特点进行赏析。
(四)强化启示,总结经验
总结所学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仅仅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更可以强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既可以看成是师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小结,也可以是学生对本次活动自我评价或学习感受的小结。
五、结论与建议
(一)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必须吃透教学内容。教师要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导出?还要想一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等等。特别是正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版教材的教师,更应该在新旧对比中准确地理解教材:新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与原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改?改了有什么好处?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一定能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只有深入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才能把内容选好。
(二)巧妙设置教学板块,在抓住重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三)优化每一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做到精炼、准确、有实效。可以采用問题引领的方式和用好过渡语言的方法优化各个板块,问题引领能给学生以任务驱动,而过渡语言则使课堂运转流畅。
(四)着眼于每一“块”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或进行一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形成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从实际课堂看,板块系统的联结关系可归纳为:以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主,板块间的组织逻辑侧重知识形成的逻辑顺序,按照知识内容间的本源关系罗列板块,体现知识间的并列、递进或类比关系。在《过秦论》第三课时中笔者就是采用的递进关系一步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总之,《过秦论》虽是一篇长文,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短教,也可以尝试简教。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当然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因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板块。但是无论如何变化,语文课必须有语文的味道,必须像语文的样子,必须循语文的规律。在“板块式教学”应用广泛的今天,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余映潮.致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 80 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5]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6]于漪.语文教师如何成长[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朱晓民.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10]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