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数字媒体导论》课程教学研究
2018-08-28孟轩羽
孟轩羽
摘要:《数字媒体导论》是一门实践特点鲜明的基础课,主要目标是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进行基础理论教育,但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本教学策略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将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化,以更好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关键词:数字媒体导论;实践教学研究;人才培养
传统高等教育理念一般比较重视理论教育,相对较少在实践培养上投入精力。但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于容易让学生精通理论,但在就业后面对企业的工作压力和实际项目束手无策。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践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对人才培养有着重大意义。而数字媒体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本教学研究基于专业特性,扭转传统教学弊端,提升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数字媒体导论》是一门实践特点鲜明的基础理论课,重点讲授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应用技术。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具备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能力。
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延续了一贯的教学习惯,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缺点:太过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实际操作的时候无法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强,积极度和参与度不高。
二、实现目标和主要特色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数字媒体导论》课程教学研究希望实现的目标是:
⑴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实践能力上的锻炼,同时提高创新创造能力。为培养高实践能力的数字媒体专业应用人才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模式。
⑵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梳理并完善,对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研究,让课程的设置与就业接轨,并不断维持内容的完善和更新。
⑶让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数字媒体导论》课程在对国内同类课程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总结课程总体构架,从课程组织角度构建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媒专业课程的兴趣及认知程度。该教学体系的特点有:
⑴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实践特性。
⑵课程强调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教学策略方案
⑴采用翻转课堂的课程导入方法
“翻转课堂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该课程在课程导入的时候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在上节课布置课后作业,让一组学生查找相应产业最新资讯、新闻,然后在下一堂课的课前时间由一名学生进行当堂讲授。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自发的去了解数字媒体相关的最新资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相关产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⑵采用模拟项目的实践方式
在结束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之后,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布置一个模拟项目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向,进行项目制作。每讲解一个软件知识点,学生围绕这个知识点进行软件制作。结课时,每组学生拿出一系列同一主题不同软件制作的作品,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作品讲解和经验分享。
⑶采用优秀学生进课堂的激励方式
每学期邀请一名往届本专业优秀学生进行经验分享,比如该课程的学习策略、未来规划、就业前景等等,让学生有参考的榜样,激发其对课程和本专业的兴趣,从而提升學习积极性。
四、预期效果和具体成果
⑴师生充分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发现感兴趣的知识点并及时向教师请教,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⑵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模拟项目的实践方式,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心态,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同时通过模拟企业的工作氛围,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未来就业可以更快的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避免了大学生难以适应就业氛围的尴尬局面。
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不管是翻转课堂还是模拟项目,都需要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合作分工,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参与能力,方便将来更好的融入企业团队,适应工作环境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大学生是否具有实践能力愈发显得重要,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度过学生到员工、课堂到企业的转换阶段。本教学研究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改变面对实践课程时完成任务、应付作业的心态,从而带着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完成对本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江波.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探究[J].科技视界,2017.
[2]李金玲.以实践为导向的《数字媒体导论》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
[3]张珂.数字媒体导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