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指导下MTI学生口译员自我训练的方法及策略
2018-08-28范伟
范伟
摘要:MTI口译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课上接受口译训练外,在课下仍需大量的自我训练。但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方法不当、效率不高、无理论指导等问题。释意理论重点研究口译过程,认为口译分为三个步骤——源语听辨理解、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译员可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口译训练。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自我训练;方法及策略
一、MTI学生口译员自我训练的现状及问题
学生口译员在平时的自我口译训练时效率是比较低的。首先,MTI学生训练时缺少反思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会重听录音,也不会对照答案进行纠错。而且现在大多数MTI口译训练书上所附的答案多为笔译版本。口译和笔译虽然同属翻译这一概念范畴,但两者的方法和技巧还是大为不同的。因此,用笔译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口译录音,这种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此外,虽然说大多数的MTI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翻译理论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二、释意理论概述
释意理论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达尼卡·赛莱丝科维奇教授提出,后由玛利亚娜·勒代雷教授进一步发展完善。与其他翻译理论不同,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交际行为,而非單纯的语言行为,因此,释意理论研究的是翻译的过程而非结果。
释意理论着重研究翻译的过程,并将这其分为三个部分:理解源语——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和保障,后一部分则有赖于上一部分。这一整体的过程也构成一个“三角模型”。翻译并不是直接从源语到译语的代码转换,在这两种语言转换的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那就是“意义”获得和表达的过程。下面详细论述后两个步骤。
(一)脱离语言外壳
“脱离语言外壳”在口译中是最中心的环节,也是大多数译者最难以企及的一点。大家都会注意到,几乎所有原语听众在听会后会将发言人的观点和思想自觉地记在脑子中,但却忘掉了发言人表达其思想时所用的具体词语,这一过程就是“脱离语言外壳”的过程。也就是抛开语言的“形”,记住讲话的“意”。如果译员能够做到“得意忘形”,那么传译任务就相当于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且为下一步的“重新表达”做好了准备。
(二)重新表达
在译员“脱离语言外壳”,获得讲话人所想表达的意义后,应该将其用正确简洁的,易于听众接受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这时,译员所有的表达都应来源于对意义的理解而非与原语的字词或句子对应。因此,通过译员的翻译,整个交际过程的实际效果与发言人所期待的应是对等的。
三、学生译员自我训练的方法和策略
鉴于MTI口译学生自我训练中存在种种问题和误区,我们必须加以改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释意理论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口译自我训练,并为我们的训练提供方法和策略。
(一)脱离语言外壳环节的方法和策略
译员在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摆脱字词的束缚,获得意义。我们的训练可以遵循由易到难得原则。因此,我们可以先练习原语复述。
这里所说的“复述”并非将原文一字不漏背下来,而是要用自己的话来重新组织和表达信息点,只要做到信息完整并正确即可。在原语复述的基础之上,学生可加入译语复述。因为译语复述和后面将要提到的“重新表达”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此不再进行讨论。
(二)重新表达的方法和策略
重新表达的训练策略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也更加难以实行,但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口译中,目标语听众是检验译员表达的非常重要的群体。但是,学生自我练习往往通过录音的方式,并没有单语听众,因此,学生译员可以将其录音在一周后再放一次,这时,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单语听众来重新评判自己一周前的口译。这一评判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应只听口译录音,听其表达是否符合译出语的表达习惯,逻辑是否清晰。如果有自己觉得不得当的地方,重读原文,分析自己是在口译的哪一步出现了问题,再加以纠正和进一步练习。第二步,阅读原文,将原文中的意义信息点划出来,再打开录音,听自己的口译录音是否将所有信息点涵盖且表达明确,如有遗漏,分析是哪一步出的问题。第三步,在检查完信息点后,再听录音,除去应有的信息点和必要的连接词外,听自己的录音是否有啰嗦冗余的地方,如果有的话,找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的原因有:没有完全理解原语,没能抓住意义点,找不到合适的译语表达等)。
四、结论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译员可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口译训练。通过抓关键词并遵循由易到难得顺序,学生可以逐步体会并掌握什么是“脱离语言外壳”,如何“脱离语言外壳”。最后,通过三个步骤的纠错过程,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其重新表达的能力和技巧。
参考文献:
[1]赛莱丝科维奇,勒代雷.口译训练指南[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原典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