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诗“律”化研究分析

2018-08-28张校华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朱光潜研究方法

张校华

摘要:《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1]是一篇朱光潜先生研究中国古典诗歌音韵问题的重要文章,是其中国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依次介绍朱先生作品的写作背景,并对该文章的研究方法加以分析。

关键词:朱光潜;写作背景;研究方法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他精研中西美学,将之有效贯通,促进了中西美学的交流与研究。尤其是他在诗词格律音韵方面的研究,更是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新高度。

中国古代诗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部分,朱光潜以崭新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加以审视研究,使古典诗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代表作《诗论》出版于四十年代,拜托了传统随笔形态的诗学研究,将现代理论系统的融会贯通其中,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第一块里程碑”。[2]书中第十一、十二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是作者于1948年“增订版”中补续的两章,专门讨论了中国古体诗向近体诗演变,具体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逐步走向格律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为作者本人看重,极具学术价值。

这两章的精要部分在于:朱先生从汉赋的影响和佛经的翻译、梵音的输入以及乐府的嬗变,探讨了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一)声音的对仗起于意义的排偶,于赋中最先体现,影响了律诗的形成和发展。

(二)自东汉后,梵音随着佛经的翻译引入,音韵更具特色规模,催生了诗律的形成和发展。

(三)齐梁时代,乐府诗逐步演变为文人诗。诗脱离了其音乐性,变得有词无调,文字本身的乐律替代了传统的音乐谱曲。永明声律运动就是这种演化的自然结果。[3]

(一)在对律诗的形成过程的研究中,朱光潜先生勇于创新,并不迷信于权威

通过对客观事实鞭辟入里的分析,或对既有结论进行批评、或对偏颇观点给予补充,并且提出更具说服力的新主张。在以上三点中最具新意、堪称创见的是第一部分:中国诗走上律的路,深受赋的熏陶和影响,在排偶和对仗方面尤甚,即所谓“诗自赋出”。有史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赋自诗出”。而朱光潜突破了前人对于诗与赋关系的看法,“发现了律诗的两大要素,即意义的对偶和声音的对仗,都是最先出现于赋中,并首先由赋家兼诗人的曹植、鲍照、谢灵运等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诗里,然后再逐渐推广开来,慢慢发展成熟,及至唐朝,终成律诗极盛时代。”[4]的确,朱先生这一观点所综合了诗文衍变的规律,阐释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即律诗的渊源与生成。因之收到词赋的熏染和滋养,意义排偶和声音对仗必然会随之产生。这一观点独树一帜,在诗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又如,后人对于律诗看法偏激,多有微词,嫌恶齐梁以后诗歌为音律束缚,以至于古风渐逝,陈冗乏味。但朱光潜能够正视“声律”的作用与意义,将晋宋齐梁时代看作是“自然艺术”到“人文艺术”、民间诗到文人诗的重要转折阶段:“试问声律纵不存在,齐梁以后诗就能恰如《国风》以及汉魏五言么?律诗有流弊,我们无庸讳言,但不必因噎废食,任何诗的体裁落到平凡诗人的手里都可有流弊。”[5]

(二)在治学中,朱光潜先生非常注重比较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不比较无以见长短优劣”,做学问迫切需要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他在对中外诗歌的比较分析中,阐释“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从历史纵深着眼,朱先生从诗与赋的关系中看到了二者在音和意方面的传承,得出“声音的对仗起于意义的排偶,这两个特征先见于赋,律诗是受赋的影响”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朱先生还将视野拓展的域外,在与梵语印度和西方诗歌的比较中,看到中国诗歌在走向“律”的過程中对它们的借鉴和不同。齐梁时代,印度经典的翻译和梵音研究的输入对中国律诗的音韵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反切起于汉魏之交,恰在印度和尚来中国译经的风气大行之后,可以证明造反切者是应用梵音的拼音于中文。”[6]此外,朱先生在研究中国律诗如何生成、发展过程中,究其根本,探寻出律诗的本土特色及语言基础,还将中西语言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对比出中西诗歌在排偶对仗方面的差异。分别从单字和语法两方面解释了为何同是意象相对,中国诗歌可以走上‘律的路,而西方诗歌则不然的原因。朱先生深入探讨了中西诗歌语言特色和极具代表性的文字,堪称历史年代后中国诗学比较研究的先驱。

朱先生以深厚开阔的学术见识显示了他的学术勇气和魄力,这些观点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所以说朱先生的这篇论文乃至整个《诗论》的学术贡献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3][5][6]朱光潜.诗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李黎.中国现代诗学的第一块里程碑—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J].读书,1986(8).

[4]钱念孙.朱光潜论中国诗的声律及诗体衍变[J].文学遗产,1999(3).

猜你喜欢

朱光潜研究方法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鲁迅与朱光潜有关陶渊明接受史的比较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