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闪灵》的互文性解读
2018-08-28张慧王晓姝
张慧 王晓姝
摘要:斯蒂芬·金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闪灵》是一部具有哥特色彩的小说,描写的是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家庭努力摆脱生活困境,却最终被超现实力量打败的悲剧。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闪灵》,旨在通过互文性分析,揭示这部作品与经典文学作品遥相呼应,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互文性;闪灵;哥特;斯蒂芬·金
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以下简称“金”)已经被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被《纽约时报》授予“现代恐怖小说大师”的称号,二OO三年他被美国全国图书基金会(The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授予美国文学终身成就奖。《闪灵》是金的早期作品,也是最为读者所熟知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带有一定的哥特色彩,描写的是在现代背景下,超现实力量给一个美国的三口之家带来悲剧的故事。小说中的“闪灵”(shining),是指一種一般人不具备的、能够感知异界的特异功能。故事发生在位于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腹地的“远望饭店”,由于冬季大雪封山长达五个月,饭店只能歇业。小男孩丹尼具有“闪灵”这种特异功能,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随身为作家的父亲杰克·托兰斯和母亲温迪来到“远望饭店”担任冬季期间的饭店看管员,在饭店地下室巡查过程中,杰克偶然发现了一些关于饭店秘史的剪报,不由得沉迷其中,最终恶灵缠身,失去理智,追杀妻儿,与饭店一起毁灭。小说始终弥漫着哥特小说所具有的恐怖气息。
“互文性”是一种核心概念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最早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理论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的,她在《文字、对话和小说》里提到:“任何文本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引语建构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P101)之后,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文论界的青睐,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建设性的文学研究方法。互文理论认为文本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文本之间可以相互折射。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斯蒂芬·金的《闪灵》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呼应,力图揭示这部具有哥特风格的小说所蕴含的文学内涵和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一、《闪灵》与《哈姆雷特》的互文
首先,《闪灵》的篇章结构与莎翁的五幕剧《哈姆雷特》的结构相呼应。小说的第一部“前奏”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以及矛盾冲突:丈夫杰克曾经酗酒并有暴力倾向;妻子温迪曾经对婚姻产生过动摇;丹尼的“闪灵”提醒他他们一家将要前往的“远望饭店”充满了凶险。第二部“停业日”和第三部“黄蜂窝”是情节发展部分,丹尼频频昏厥,实际是他的“闪灵”在使他预先经历即将到来的危险,而温迪因为杰克的日渐失控而担心,饭店幽灵设下的圈套使得杰克无法自控。第四部“隔绝”和第五部“生死攸关”则对应《哈姆雷特》的高潮、回落和结尾部分。一场雪暴将杰克一家封闭在了充满凶险的饭店,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饭店幽灵想征服丹尼占有他的超能力,杰克却被幽灵逼得精神失常。最后,杰克和幽灵一起消失在爆炸的饭店中,温迪和丹尼被黑人厨师哈洛伦救了出来。小说结尾温暖人心,温迪的坚强和丹尼的成长、以及哈洛伦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希望之光。
其次,《闪灵》中的杰克与《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也具有互文性。哈姆雷特所具有的性格缺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尼柯尔在《西方戏剧理论》中认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悲剧的男主人公是这样一个人,他“既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2](P197)杰克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式人物。他原来是一位预备学校的教员,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在写作方面小有成就,成功发表了几个作品,美好生活的图景即将展现在他面前。但是,杰克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他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在失控时他弄折过儿子的胳膊,坏脾气也使他丢了教学的工作。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突然中断,命运把杰克一家逼到了绝境。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为了生存,也为了重整旗鼓,杰克带着妻儿到了远离人群的饭店任看守员。而与世隔绝的生活也没有轻易放过杰克,饭店的幽灵因为丹尼具有特异功能而异常活跃,这给杰克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内心失去平静的杰克急于获得成功,剧本的写作反而进展不顺。这时的杰克内心更加焦灼,酗酒的倾向也越来越显露出来,喝酒时擦拭嘴唇的这个动作也越发地频繁。尽管杰克自己也看到了树篱在气势汹汹地移动、217房间的女尸在复活,但是他固执地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幽灵的力量继续增长,他们在午夜时分开动了电梯,而杰克的反应是“可能是短路”,执意要去查看。“杰克站在电梯房里,房间两边摆着长凳和烟灰缸。他一动不动地站在紧闭的电梯门前,身上穿着褪了色的格子花呢睡袍,趿着一双已经磨掉后跟的棕色皮拖鞋,头发卷的卷,翘的翘,十分凌乱。他这个样子在她(温迪)看来就像一个古里古怪的20世纪的哈姆雷特,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物,被突如其来的人生悲剧击得晕头转向,以致于无力扭转乾坤或做任何改变。”[3](P207)此处,读者不难发现杰克完全是一个现代版的哈姆雷特。
杰克的悲剧当然有饭店的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主观原因是其内在的性格缺陷。五岁的丹尼没有被饭店幽灵吓倒,反倒是杰克在渐渐失去理智,相信自己终将成为饭店经理,而温迪和丹尼是在与他作对,成为了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当他在不惜一切力量要除掉他们时,他变成了可怕的恶魔。人性的猜忌和内心的软弱是驱使杰克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杰克身上的矛盾性和两面性是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弱点,也是促成他的人生悲剧的原因。除了杰克自身的软弱和矛盾的性格,还有什么使杰克成为了饭店幽灵的手下败将?不公平的社会肯定是难辞其咎,杰克的悲剧命运的动因也反映了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时代背景,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对成功的渴望,使现代社会人们的内心失去了平衡,人们变得躁动不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酷无情,这是现代社会的悲剧。
二、《闪灵》与《红魔假面舞会》的互文
《红魔假面舞会》是爱伦·坡的代表作之一。染上“红魔”的人很快死亡,这引起了全城人的惶恐。普洛斯彼罗亲王挑选了一千名侍从远离人群,躲进了一个城堡式的修道院。渡过了半年左右的隐居生活,外面的瘟疫疯狂肆虐,为排解寂寞亲王举办了一场假面舞会。正是在这场假面舞会上,“红魔”偷偷潜入,杀死了城堡中的人们,因而《红魔假面舞会》中的经典“红色”场景成为了经典的恐怖色彩。
《闪灵》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杰克在翻看剪报薄时发现了一张化妆舞会的请柬,“卸下面具”的叫声传入他的耳中,“红色死亡的阴影笼罩一切”也突然蹦进他的脑中,熟悉《紅魔假面舞会》的读者会立即感受到恐怖的氛围。之后,杰克渐渐落入了魔网,置身于想象中的舞会,他又一次疯狂痛饮而无法自拔。
三、《闪灵》与经典儿童寓言的互文
金在《闪灵》中多处引用了儿童寓言故事的情节。小说开篇第一部描写丹尼闪灵时的感觉,是这样的:“第二次,就在两星期前,更有意思些。托尼在4码远的地方向他招手,叫他:‘丹尼??????过来看??????他正要站起来,却跌进了一个深深的洞中,就像《爱丽丝漫游记》中的情景一样。”[3](P19)
丹尼第一次站在217房间门外时,想起了3岁时爸爸曾经给他讲过《蓝胡子》的故事,蓝胡子的妻子对那间蓝胡子不允许她进的上锁的房间非常好奇,在门外试过一切方法后,最后拿着钥匙打开了那间房门,却发现里面摆放了七个人头。经过一番挣扎,丹尼没有打开房门。一段时间之后,百无聊赖的丹尼第二次又站到了217房间外,这时一段类似电影画外音的描述出现了,“好奇心让猫丧了命,亲爱的。好奇心把他带回到这里,瞧,什么事也没有,一点危险也没有。他知道那些东西都是假的,它们伤害不了你,可是,天哪。”“你的牙齿真长啊!姥姥,这是披着蓝胡子的衣裳的狼?还是披着狼皮的蓝胡子?你问我我很高兴,因为好奇心让猫丧了命。为了满足好奇心他来到了这里。”[3](P150)当丹尼把万能钥匙插进了锁孔里时,“白兔赶去参加一个棰球聚会。在红色女王的棰球会上,鹳鸟作棰,刺猬当球。”在他转动钥匙时,“让他脑袋搬家!让他脑袋搬家!”“这不是棰球戏,球槌太短,这是场”“劈——砰!直接击中球门。”“让他脑——袋——”。[3](P151)熟悉儿童寓言故事的读者不难看出这短短的一小段文字融合了《蓝胡子》《小红帽》《爱丽丝漫游记》的情节,意识流式的文字似乎荒诞、不通情理,但是细细一想,却正是金的构思巧妙,它形象地刻画了五岁孩子的极为紧张的心理,这些意念的描写在制造了悬念的同时,也为情节高潮—杰克手拿球槌追杀温迪和丹尼—埋下了伏笔。
四、结语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指出:“就个人与传统关系而言,传统是一个同时共存的秩序。在这秩序中,先前的经典文本一律为今人共享。每一件新作品的诞生,无疑都受到以前全部经典的影响。也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融入过去与现在的系统,必然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4](P151)互文理论为斯蒂芬·金的作品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的分析方法,在互文背景下通过对斯蒂芬·金《闪灵》的解读,我们看到这部作品与莎翁作品的互文、与爱伦·坡经典作品的互文、与经典儿童寓言的互文,可以看到斯蒂芬·金作品形成了一个网络系统,借助互文性解读《闪灵》,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该作品的文化内涵,品味斯蒂芬·金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童明.互文性[J].外国文学,2015(03):86-102.
[2][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美]斯蒂芬·金.闪灵[M].龚华燕,冉斌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4][英]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文集[M].卞之琳,李赋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