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麦克白》悲剧中的矛盾因素

2018-08-28贾真慧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麦克白悲剧

贾真慧

悲劇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然而悲剧中主人公的曲折命运通常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所引起的。这些因素导致了悲剧人物的必然命运,而且唤起了观众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以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为例,本文认为,麦克白性格中的矛盾因素导致了他最后的垮台,这也是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之一。

一、客观层面

首先,在客观层面上,麦克白最初的人物设定显得十分出色,有着许多不同于普通人的特征。他是强大的,勇敢的,深受国王的信任。一方面这些人物光环塑造出了一个伟人的品格,使他在道德指导中获得了崇高的声誉;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保证了他有足够的能力和竞争力去参加王位的游戏,并从道德的束缚中反叛一切。这种双重性格属性既有助于他的成就,也为他的苦难和悲剧埋下了种子。他的矛盾元素成为了这场悲剧的开端。

二、心理层面

心理层面上,矛盾的状态给麦克白带来了不断的自我斗争、恐惧和猜疑,加速了人物被毁灭的过程。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来进一步解释心理矛盾如何导致麦克白的悲剧命运。

(一)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阐述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提出的精神的三部分。本我是潜意识形式下的思维,包括先天本能、欲望和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在麦克白人格中被反映为对权力的欲望和冲动。它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和混乱的。它只是遵循快乐原则,鼓励追求个体的生物需求,避免痛苦。自我是与本我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层面上,现实原则暂时替代了快乐原则,个体学会自我调节,并成功做到在其所处环境中适当地行动。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在麦克白遇到三位巫师之前,他的生活就是遵循现实原则以自我为主导的。而超我是人格结构的顶层,是道德自我,受到社会规范、伦理、价值和内化。作为人格结构的调节者,它监控自我行为,追求完美超我。本我是对超我的对立面,因为超我以道德的方式运作,保持个人道德感,避免欲望泛滥。

(二)“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性

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组成了完整人格。然而,在这部戏剧中,这三种元素是不协调、平衡的。麦克白自我调节失败,不断的自我斗争使他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冷酷,造就了他的悲剧结局。

第一个矛盾对立面在于本我的暴露和自我的衰落。如上所述,本我是不文明的、天然的,根据不受支配的欲望行事。根据刘瑛(2008),麦克白的身份潜藏着不忠的危险和追求更大权力的野心,并在与女巫相遇后开始暴露出来。这反映在麦克白和班诺的第一幕,Forres附近的荒野:

“If chance will have me king,

why,chance may crown me,Without my stir.”

(Act One,Scene Three,A heath near Forres)

从文中“机会可以给我加冕”等相关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女巫的预言在麦克白的心中引起了极大的波澜。女巫充当了扳机,扣开了追求权力、地位和力量的大门,预示着悲剧的开始。当时,麦克白已经准备好接受来自命运的“礼物”,而没有注意到道德和道德的自我已经开始失去控制,这最终带来了坏的后果。

第二个矛盾是一堆相反的作用力,即本我的不断攀升和超我的向下施压。在戏剧中,当邪恶的本我疯狂地增加时,道德超我在许多时候起着平衡力量来抑制更多的犯罪。但不幸的是,根据江世勇(2011),这些约束和妥协并没有有助于避免英雄结局的终结,而是鼓励和促进邪恶的杀戮和残忍趋势。以下是麦克白独白中的一些证据:

“The Prince of Cumberland!that is a step

On which I must fall down,or else o'er leap”

(Act One,Scene Four,Forres.The palace)

麦克白知道杀死坎伯兰王子是个危险的念头,但他仍然下决心要这么做。他几乎处于疯狂的边缘,成为一个完全屈服于权力贪婪的人,而他贪婪和野心的成功加剧了善良本性的堕落。

然而,超我和道德线并没有完全消失,根据正如李永仪(2009),江世勇(2011)所说的,他仍然经历了痛苦的自我谴责的良心和无法忍受的折磨灵魂。从以下几句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杀戮后的巨大恐慌:“Shall sleep no more;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麦克白经常会因自己的罪行而感到不安和害怕,他内心没有一点放松。这种罪恶的思想反映在麦克白的大量自言自语,失眠和幻觉中。于泯(2010)认为,莎士比亚用大量的词语来描述麦克白的心理冲突和斗争,因此至少他对自己的疏忽有了自我认识和自知之明,由此麦克白被描绘成一种相对积极的形式。但这一对反作用力仍将戏剧推向高潮,为最后的悲剧结局做准备。

第三个矛盾是本我的绝对支配和其余二者的消失。随着犯罪的深入发展,麦克白他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暴君,一个没有感情的杀人机器,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欲望携带者。在这种情况下,他通过忘记恐惧和无尽的罪恶感来拯救自己,试图杀死麦克达夫和所有相关不幸的灵魂,他想成为自己的上帝:

“from this moment

The very firstlings of my heart shall be

The firstlings of my hand.And even now,

To crown my thoughts with acts,be it thought and done”

(Act Four,Scene one,A cavern)

主宰一切的意愿反映在每一个字眼上。欲望铺平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善良本性的堕落和道德线的消失构成英雄彻底垮台的闭幕式,与本我的绝对主宰构成第三个矛盾。

总之,这些矛盾的元素说明了麦克白复杂的心理活动,揭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身份的失衡,决定了麦克白的最终垮台。人格结构中的这种矛盾对立性麦克白的行为和思想经过不断的妥协、斗争,变得扭曲和疯狂了。在这场王位游戏中,矛盾对他的毁灭有着重要作用,留给一代读者无限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闫文军,袁慧.走向毁灭的必然:麦克白悲剧命运的心理根源[J].社科纵横,2011,(06):171-172.

[2]江世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对《麦克白》悲剧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1,(03):109-110.

[3]于泯.超我与自我的对抗——对麦克白的精神分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2):56-58.

[4]李永毅.信与疑的双重困境:《麦克白》中的命运悖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6):50-53.

[5]刘瑛.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108-110.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麦克白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麦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的另面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