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梵志享乐意识的反常合道

2018-08-28何聪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何聪

摘要:白话诗人王梵志的出身与其“翻著袜”法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宣泄初唐时期人民的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其诗歌中笔者发现王梵志也是一位对生活充满向往,常怀享乐意识的乐观主义诗人,并且在宣扬这种及时行乐思想时多用反常合道的“翻著袜法”,笔者就王梵志诗歌享乐意识的反常合道精神展开论述,探寻其内在意蕴。

关键词:享乐意识;反常合道;酒;因果轮回

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具有传奇色彩,他身处社会底层,历经苦难,其诗语言凌厉,直戳封建统治者。王梵志的一个武器便是“翻著袜法”,其诗云“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隠我脚。”(1)凸显释家智慧与强烈的批判精神。同时这种“翻著袜法”又是中国思想里常见的反常合道的思维模式。反常合道一语出自北宋惠洪著的《冷斋夜话》中苏轼点评柳宗元诗歌所言:“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2)一语,人道王梵志反穿袜子是错误的、不合乎常理的,但是袜子是为了让人舒服,反过来穿正是符合袜子为人提供舒适的需求,又是合乎常理的。这样看似不符合常规,却又十分在理的辩证法是王梵志诗歌中的利器。王梵志诗歌里多次提到人生应当及时行乐,但是在其所宣扬的享乐精神外表下裹着凄惨、悲苦的现实内核,或是谐谑,或是自嘲,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王梵志反常合道的“翻著袜”法,让读者体会到深层次的痛苦和无奈。

一、富贵如浮云,及时行乐

王梵志在其诗歌中多次谈到有钱时应及时行乐。“人生一代间,有钱须喫著。四海并交游,风光亦须觅”,“有钱但喫著,实莫留填櫃”,“有钱惜不用,身死留和意”等,在佛教信徒王梵志的眼里钱财并非是一文不值,实际上钱财也是世人应当追求的,其诗歌里存在大量反映其生活贫困的诗句,《一生无舍坐》中描述自己贫困时言:“一生屋舍坐,须行去处觅。少食巡门乞,衣破忍饥寒。逈独一身活,病困遣谁看?命绝抛坑里,狐狼恣意飡。”这样的艰难生活并不是他在《草屋足风尘》里所描绘的“草屋足风尘,床无破毡卧。客来且唤入,地铺稾荐坐。家里元无炭,柳麻且吹火。白酒瓦钵盛,铛子两脚破。鹿脯三四条,石盐五六颗。看客只宁馨,从你痛笑我。”中体现出来的清贫和安乐,而是一种对贫苦无依靠的沉重叹息。王诗中反复劝诫世人要及时行乐以此对所处黑暗世道进行强烈控诉。

及时行乐也是对生命短暂易逝的叹息,王梵志的诗歌中有“生死如流星,涓涓向前去”,“身如大店家。命如一宿客”,“身是有限身,程期太剧促”,“盛衰皆是一,生死亦同然”,“一朝身磨灭,万事不能窥”等感叹时光易逝的诗句,但是在原诗中王梵志道出及时行乐的原因是死后妻子嫁做他人妇,儿子也被他人驱使,如“一日厥摩师,他用不由你。妻嫁亲后天,子心随母意”,“妻嫁后人妇,子变他家儿”;还有生时所蓄之家奴为他人作嫁衣裳,如“無心造福田,有意事奴仆”,“奴婢换曹主,马即别人骑”;并且亲手创造的财富也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如“无情任改嫁,资产听将陪。吾在惜不用,死后他人财。”面对这无情的世界,王梵志在诗歌中告诫世人“有钱但著用,莫作千年调”莫要执著于财富的积累,否则生前虽然是“吾家多有田”但终究是“妻是他人妻,儿被后翁使。奴事新郎君,婢逐后娘子。”王梵志的这种享乐观既是对守财奴的嘲讽,也是看透世事的一种劝诫,劝诫世人莫要让财富“撩乱失精神”,因为死后“钱财他人他用,古来寻常事。”他在《荣官赤赫赫》中更直言“得官何须喜,失职何须忧。不可将财觅,不可智利求。倘来不可拒,突去不可留。任来还任去,知命何须愁。”表达出富贵如浮云的人生态度,既然人生朝不保夕,不如把握当下,身前当及时行乐。

二、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在王梵志的诗歌中有几首言酒的诗歌:《吾死不须哭》中云:“吾死不须哭,徒劳枉却声。只用四片板,四角八枚钉。急手涂埋却,臭秽不中停。墓中不须食,美酒三五瓶。时时独饮乐,沉尽更须倾。但愿长头醉,作伴唤刘伶。”刘伶是爱酒之人,作有《酒德赋》,王梵志的这首诗以颂酒为名,表达了作者敬仰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刘伶与阮籍代表的竹林七贤因世道黑暗,睥睨世俗,所处时代环境使得刘伶、阮籍等名士醉心于酒,用酒来麻痹自己。而王梵志欲与刘伶相伴,亦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不满,宁愿“长头醉”,在思想上可谓尽得魏晋名士风流。《前业作姻缘》云:“前业作因缘,今身都不记。今世受苦恼,未来当富贵。不是后身奴,来生作事地。不如多温酒,相逢一时醉。”《共受虚假身》云:“共受虚假身,共禀太虚气。死去虽更生,回来尽不记。以此好寻思,万事淡无味。不如慰俗心,时时一倒醉。”《不知愁大小》言:“不知愁大小,不知愁好丑。为当面似鸡?为当面似狗?道愁不爱食,闻愁偏怕酒。剩打三五盏,愁应来尸走。”《前业作姻缘》与《共受虚假身》两首写醉酒的诗歌中,王梵志先是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上宣扬佛教的前世因今生果,今世因后世报的因果轮回观念,后却反常道出前世姻缘在今生已经殆尽,今生只能顾今世之事,而无须为后世的贫富而苦恼,王梵志意在劝诫世人莫为身后之事而辜负了眼前的时光,应当尽情享乐,酒有消除一切烦恼的作用,正如他的《不知愁大小》中所言“道愁不爱食,闻愁偏怕酒。”愁一遇到酒便烟消云散。

佛教是明令禁止饮酒的,“又梵网经云‘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中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3)据胡适、张锡厚等人考证王梵志本是富贵出身,由于隋末战乱以及唐初繁重赋税和天灾,家道中落,被迫做雇工、帮工,也曾做过监铸官,但任期未满即被革职。梵志子女不孝,使得他无依无靠,甚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被迫沿门乞讨。穷困悲惨的生活迫使他半路出家,晚年皈依佛门,以寻求解脱。但他并非严守佛门戒律修行之僧徒,而是四处募化求斋,过着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看惯了世事无常,王梵志选择借酒来麻痹自己,在酒中才享有自己的快乐,酒中没有战乱,没有天灾人祸,只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返璞归真,与东汉诗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般看透世事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及时行乐。

三、人生如梦幻,及时行乐

受佛教因果观念和转世之说影响,王梵志诗歌中也强调生当及时行乐。释家言凡夫俗子所处世间为苦海,生前行善事,来世必得福报,否则坠入恶道,遭受苦难。在王梵志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民与官:“天下恶官职,未过御史台。努眉复张眼,何须弄狮子。旁看甚可畏,自家困求死。脱却面头皮,还共人相似。”官吏作威作福,徇私枉法,民不聊生,王梵志笔下的官与民正是唐初时司法紊乱,酷吏横行的真实写照,同时家庭生活也是矛盾重重,诗人眼中看到的是《世间慵懒人》中丈夫慵懒不顾家庭,沉迷于“樗蒲”,妻子不知礼义廉耻,看到的是《只见母怜儿》中子女忤逆父母,不孝敬父母。

王梵志笔下的世界是一片苦海,充满了各种苦难,诗人着力描绘这些苦难场景意在劝诫世人抛却一切烦恼,渡往内心的彼岸,为此极力宣扬佛教倡导的人生有因果报应之说,以此修得小乘果位。如“种果得果报,不须自烦恼”,“富者前身种,贫者悭贫生。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王梵志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佛家所宣扬的因果轮回之说,并劝诫世人“语你愚痴人,急修未来道”,”平身不造福,死被业道收”,“果报迎先种,桥梁预早开”今生多作善事为后世积德求福,今生如若不修福便“如至宝山空手归”且将会“沉沦苦海里,何日更逢明。”王梵志诗歌的独特魅力不在于对佛家教义的循规蹈矩而是别出心裁的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改头换却面,知作阿谁来”,“夺我先时乐,将充死后媒”今生的积福积德白白为他人作嫁衣裳,“死去虽更生,回来尽不记。以此好寻思,万事淡无味。不如慰俗心,时时一倒醉。”同样对于因果轮回和转世观念王梵志能别开生面的直接道出今生乐今世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金刚经》中宣扬的空观,也是其宗旨,而王梵志将普遍存在大乘佛法中的空性观与及时行乐的精神结合,向世人宣扬世间一切皆是虚无,唯有把握现在,及时行乐,才是大智慧。

在王梵志的笔下也有几首表达心中理想生活图景的诗歌,与其竭力描写的黑暗世俗形成鮮明对比,《我家在何处》中言“我家在何处?结宇对山阿。院侧狐狸窟,门前乌鹊窠。闻莺便下种,听雁即收禾。闷遣奴吹笛,闲令婢唱歌。儿即教诵赋,女即学调梭。寄语天公道,宁能奈我何?”我家在何处呢?王梵志自问自答,所盖的房子对着山,门口有狐狸与喜鹊为伴,顺应四季耕种,闲时调教儿女,俨然一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图。《草屋足风尘》言“草屋足风尘,床无破毡卧。客来且唤入,地铺稾荐坐。家里元无炭,柳麻且吹火。白酒瓦钵盛,铛子两脚破。鹿脯三四条,石盐五六颗。,看客只宁馨,从你痛笑我。”这种旷达自适的人生写照如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般诗意人生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般对生命的满足,也如苏轼于蛮荒的岭南也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豁达。《梵志与王生》谓“梵志与王生,密敦诗柒友。共喜歌三诗,同欣咏五柳。适意叙诗诗,清诗杯诗酒。莫怪诗追逐,只诗相知久。”与好友相约歌一曲,诗几首,畅叙幽情。梵志诗的享乐观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一种异于常人观照问题的途径。正是这一思维方式,才使得他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或看法独到。反常的享乐观和反常的创作方法同属于反常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因此研究其享乐观,理解了其享乐观,更能有助于了解王梵志的思想和王梵志所生活的世界。

注释:

项楚,《王梵志诗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51页。本文所征引王梵志诗歌均出自此版本。

慧洪等,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合编,中华书局,1988年,卷四第44页。

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15年,卷第九十三,第2686页。

参考文献:

[1]张鹤,张安.浅论王梵志诗的训世化倾向[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6.

[2]魏慧娟.唐代诗僧王梵志僧诗浅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马建东,王梵志.诗的底层生活经验[J].敦煌研究,2008.

[4]李振中.试论王梵志诗生死观特点[J].名作欣赏(下半月),2007.

[5]王璐,王梵志.诗中关于饮食、博戏的世俗生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