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蒙古族作家非母语写作现象浅析
2018-08-28安琪
安琪
摘要:非母语写作是当代多民族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中国,非母语写作的主要群体是使用非本民族(主要是汉族)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新时期以来的蒙古族作家,有相当一部分在借助其非母语写作的作品传达着他们的民族文学观。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在当今跨文化的语境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更便于探究和把握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活态精神内核。
关键词:新时期;蒙古族作家;非母语写作
虽然非母语写作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但像如今具有如此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头一次。非母语写作现象早已被学者所关注,比较文学中的“离散写作”考察第三世界作家怎样用非母语(通常为英语)在第一世界社会中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学的“双语写作”也有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尤其是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体系中,由于民族文学的“文化混血”性,少数民族作家的非母语写作(主要是汉语写作)作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1)自元明清以来,蒙古族作家就有用母语、非母语及双语创作的传统。从整体上看,母语写作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代表着蒙古族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但不容忽视的是,新时期以来,非母语写作的作家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蒙古族作家的非母语写作繁荣于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与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时期的到来密切相关。蒙古族文学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复苏,在作家队伍、作品数量、题材内容、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叙述视角、韵律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百花争艳的时代。(2)
一、非母语写作于作家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民族文化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3)文化认同(文化身份)对作家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少数民族作家而言,文化身份是其诉诸文学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长期生活在多民族融合地区的蒙古族作家,他们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是复合的,既有对蒙古族精神的皈向,也有汉民族文化的投影;作品中表现出民族性与现代性、草原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的交融状态。
若单从族群的定义来区分,已经很难把新时期在蒙汉文化交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能够熟练运用汉民族语言和审美追求来写作的蒙古族作家归类到某一个族群中去。因为这些作家除了本民族的民族心理素质外,大部分生活和工作在以汉族为多数的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民族心理接受其他民族文化基因的渗透,同时以非母语(汉语)写作。本民族的文化基因部分缺失,并继承部分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一个作家的文化身份构成,与他先天的血缘精神、后天的文化熏陶以及生活的社会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
二、非母语写作于读者和批评家
非母语写作作为当代多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对它的研究涉及跨文化间的文化沟通、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在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少数民族来说,运用汉语并在汉语中融入民族特征的书写方式也许更能起到保护民族传统、传承和宣扬民族文化的功能。
詩意性栖居,是特·官布扎布对蒙古人精神向往和审美追求的评价。草原、骏马、猎犬、羊群、蓝天是蒙古族人民灵魂深处的一种记忆、一种符号,和血液一样流淌在身体中;于作家而言,很多时候还是一种精神密码、审美品格和文学地标。直至今日,关注草原、抒写草原、创作具有草原气派的文学作品仍然是蒙古族文学的主流。(4)
非母语作品的总体精神是向着跟写作语言相反的本民族记忆、习俗、习惯、神话的,语言虽然是非本民族的,但作品内容和构造的思想意识却属于本民族,后者原本停留在母语中,至今仍由母语所保存。也就是说,蒙古族文学中充满的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几乎构成了民族文学相对于汉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往往是源于民族文学作家的一种自觉赋予。(5)所有这些,都在向单一的民族文化(心理)研究挑战。我们也应从中收到启示并改变研究方向:当今社会历史背景下,所谓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不是单一的、原生的,而是均属活态的、流动态的变化当中的文化现象,是属于时间范畴的。
非母语写作,作为当今一个民族重要的话语建构标志和该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书写形式,构成了文学中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蒙古族作家非母语作品既是对蒙古族文化历史的探究与发现,也是对蒙古族文学研究的补充与完善。
三、非母语写作于社会
随着全球化语境中跨民族和跨地域写作成为一种文化常态,它所涉及的语言、文化的转化和转换问题不断地被前景化。不同民族文学之间接触和交流引发了非母语写作、双语或者多语写作的文学现象。
具体来说,“中国文学”这个概念若成立,那么中国的非母语写作就是粘合剂,它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文学的沟通桥梁。一方面,并不是只有母语写作才是传播、承载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汉语写作在扩大受众面方面更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因为只有那些不仅能在本民族范围内产生散发性影响,而且也能对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辐射性影响的作家作品,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文学意味或者说进入世界文学圈内。另一方面,与汉族作家的汉语写作相比,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写作文本反而可能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意涵而别具韵味。民族文学中的跨语际写作,一旦突破了重重的困难和限制,将成为沟通文化各异的不同民族成员身心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并表达对个体和民族灵魂的深刻关怀。(6)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诸多蒙古族作家都在重新思考民族和国家的现状和未来,谱写伟大时代,以文学的形式传达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注释:
刘伟:《非母语写作与文化翻译》,《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2期,第5-12页。
特·官布扎布:《文学,依旧是美丽的精神家园——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文学而努力》,载于《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作家出版社,2013,第1-4页。
周翔:《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动态发展历程》,载于《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212-223页。
特·官布扎布:《文学,依旧是美丽的精神家园——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文学而努力》,载于《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作家出版社,2013,第1-4页。
樊义红:《阿来的民族文学观》,《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2期,第128-134页。
姜永琢:《论当代藏族诗人非母语写作的特质》,《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2期,第106-112页。
参考文献:
[1]刘伟.非母语写作与文化翻译[J].民族文学研究,2011(2).
[2]特·官布扎布.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G].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3]周翔.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樊义红.阿来的民族文学观[J].民族文学研究,2015(2).
[5]姜永琢.论当代藏族诗人非母语写作的特质[J].扬子江评论,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