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治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2018-08-28黄文胜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

黄文胜

摘 要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如何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增强实效性,成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创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德育精髓,如:为人民、为集体、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修身律己、忠恕待人、明辨义利、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资源,能消解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冲击,能弱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能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夯实大学生的修身律己的基础。

关键词 德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入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德治学,并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教书育人全过程中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继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有效整合传统优秀价值观的思想意识,是促进社会发展正常化、保障社会秩序良性有序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进行“四个伟大”,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因子和道德观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开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时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传承美德、引领育人,所以,随着我们迈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自然而然肩负着立德樹人的重任。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国情发展概况和世界变化趋势,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改革实践中,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性,进而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异同,切实担当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统一起来,敢于人先,昂首奋进在新时代的前沿。切实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恰当定位、脚踏实地,在实际行动中勤奋学习、增长本领、储存能量。

大学学习时期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所以,党和教育部门始终高度重视这一时期的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锻造优秀青年大熔炉的学校教育中,要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要加强中华民族史学习,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把握。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在创造中继承、创新中发展,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增强“四个自信”社会实践活动。要运用网络媒体新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模范践行活动。

二、承德立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德育资源,深深地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的道德教育资源经过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理论渊源作用。

首先,为人民、为集体、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家国情怀意识很浓,在《尚书》里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孟子·尽心上》、《汉书·贾宜传》里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以维护民族主权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们主张不同民族和平共处。这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有一个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重视民本论传统,强调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性。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之际,对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以改造、升华,中国过去的爱国主义有个缺陷,把爱国和忠君混同起来,如“精忠报国”,而顾炎武就区别了“亡国”与“亡天下”。所以,深化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意蕴的正确理解,培育他们真正的爱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帮助他们摒除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潮。

其次,修身律己、忠恕待人、孝敬父母、明辨义利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伦理道德的发展史,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内容丰富。在典籍《论语·卫灵公》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在《论语·学而》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论语·雍也》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为政》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宪问》有“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中庸》有“君子慎其独也”。《礼记》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孝经》有“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有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既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大学生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美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本位的义利观,促进事业的成功。

再者,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一直有着刚健自强、发愤图强的传统。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迷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等。这些思想体现着“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效法天,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儒家的刚健自强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起了鼓舞、激励的积极作用,在今天新时代,这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以德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新、以文化人

新时代的高校是锻造优秀青年学子的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锻造,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施教,根植于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构建道德建设。

首先,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抵御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增强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认识到应该坚守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就是要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必然会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传统美德淡漠,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过于看重个人私利。如何克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这些困惑、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精髓,如重人民、为国家的爱国精神,重义轻利、以利结合的义利观,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態度,修身律己、忠恕待人思想等,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抵御西方外来文化的腐蚀和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文化素养是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的人实现全面发展和成就自由个性的必要前提。正如《大学》所讲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正的文化素养就在于把握人生的大道理,能够具有天下情怀,能够永无止境地完善自己的德性。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格言警句等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生动鲜活、形象生动、容易为学生接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正是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所以,丰富的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的信念,外化于学生的行为。这种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在某些方面弥补知识性教育的缺陷。

再者,提高大学生的个性修养,引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人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已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规范。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礼记·儒行》提出“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独立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广阔的胸怀等优秀传统内涵,对于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改进教育方法也具有启示作用。当然,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某些方面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坚持创造发展、创新继承的原则,坚持“扬弃”的原则,它对于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透视各种文化现象,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提升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既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打开文化视野,更需要整合传统德育资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达到让文化滋养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2016-12-07.

[2]简福平、谭寒月.论教:高校思政工作的四项重任.光明日报.2017-011-14.

[3]黄蓉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光明日报.2018-01-23.

[4]韩经太.德育文化的生成与异化——中国传统德育文化反思四题.中国文化研究.2003(冬之卷).

[5]吴圣正.中国传统道德的特性及其现代转化.船山学刊.2005(2).

[6]钱逊.中国传统道德精神.齐鲁学刊.1994(2).

[7]张典兵、薛东泽.中国传统德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代转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