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民生思想探究

2018-08-28王改敏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1期
关键词:来源特点内容

王改敏

摘 要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社会发展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样在当代,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我国民生事业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民生思想。习近平民生思想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学习习近平民生思想,對于我国民生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民生思想 来源 内容 特点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一、习近平民生思想来源 

(一)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民生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重要来源。纵观我国发展历史,以民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有远见卓识的各个执政者均将民生问题的改善视为最重要的治国方面。管子是最早明确提出民本思想的政治家,“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也即政权想要稳定并且国家兴盛,那么就必须要顺应民心、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而违背民心、不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那么国家政权的稳定就会受到威胁。孔子的“德政”思想则体现了保民、利民的民生思想,主张关心和注重人民的生活,以德施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生理念,体现了“百姓最为重要”的观念,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民生的重视程度等等。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民生、民本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这正是习近平民生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内在的包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并且这也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宏观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强调: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就是为广大无产阶级谋利益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这深刻地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为习近平同志充分认识和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依此制定正确的相关民生问题的政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

建国以来,我国各届领导人对于民生问题的探索经验及其成果成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同志提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等,毛泽东同志自始至终都将人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在民生思想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共同富裕”以及小康社会等的理念,这都是邓小平同志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理论与政策措施。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民生思想是江泽民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各届领导人对于民生问题所凝结而成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成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并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理论来源。

(四)习近平自身民生实践经验

习近平同志多年来持续深入基层,注重民生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成为习近平民生思想形成的直接素材和重要源泉。习近平同志从基层干起,插过队,当过知青,在地方各级的工作经历使得他拥有丰富的基层经验,也使得他更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需要,这为他的民生思想的来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即知百姓所想、知百姓所需。习近平同志在各地主政期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相关的民生政策,多年来积极进行了关于民生方面的问题探索,并且也积累了丰富且重要的民生实践经验,这成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重要源泉。

二、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内容

(一)人民幸福是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习近平同志从政治高度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和国家最应奋力实现的事情,是习近平民生思想总目标。习近平同志同时也根据实际变化以及具体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诸如实施精准扶贫、加强社会保障、加强住房保障建设等等。这些均是习近平同志针对现实民生中存在的问题所做出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策略,其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的满足感不断增进,以期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感的不断增强。

(二)经济增长是途径

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提供应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物质的生产是基础,也就是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才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从而才能使得各项民生政策得到实施。脱贫攻坚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民生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等都需要物质基础作支撑。而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实状况,经济发展动力急需加快转换,经济发展遇到阻碍,并且经济发展的特征也呈现多元化等。习近平同志根据经济的发展新形式,审时度势的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政策的提出促进了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民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增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三)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保障

自建国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但是在实际解决过程中会出现政策说的好、制定得好,但是却很难落实的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制度的保障和制度的创新。加强制度的保障和制度的创新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因为只有制度建设工作做得好,相关民生政策才有实施的关键保障。习近平同志通过多年对于民生问题的探索,深刻认识到制度保障和创新的重要性,并对各项解决民生的政策都加以制度化、创新化,以确保民生建设顺利进行。例如针对有关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习近平同志就进行了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创新:相关负责人必须严格做好建档立卡基础性工作,以摸清相关贫困人口数量,制定“四个转变”的扶贫创新制度,制定“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的相关实施制度,这种制度化、创新化的扶贫体制使得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注重制度建设并注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有效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策略,能够强化民生问题的解决。因此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障。

三、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特点

(一)时代性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客观实际的新变化,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的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时代性。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吃穿方面短缺的问题,而目前我国人民更多的是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对于社会性和精神性方面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的轉变为我国民生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新目标,体现了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时代性。习近平同志还根据我国进行小康奋斗目标实现的实际情况,作出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并且在每个发展阶段的规划中都描绘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人民新的生活需要和状态,这体现了习近平民生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并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时代性。

(二)人民性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满足人民需求、了解人民愿望、关心人民利益,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在多个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最多的和最为关心的就是人民以及民生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的出现就超过200次,并且在报告中还有着许多关于人民、关于民生的内容。无论是报告中主要矛盾的转化还是具体的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都体现着党和国家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将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将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工作的重点,同时也体现着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人民性。

(三)目标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在此过程中,习近平不是简单的对于民生问题泛泛而谈,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规划建设,以使得民生问题的建设具有目标性,从而能够有的放矢。首先,从具体的民生政策措施来看,习近平同志针对当前我国人民普遍关心的各类民生问题进行了目标规划,针对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其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来看,每个规划目标的实现都包含着相应民生问题的实现,并且也针对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规划预见。每一步规划的实现都将人民的状态和发展作为核心,实现了人民发展的目标性。最后,从中国梦来看,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人民的梦,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因此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幸福问题也随着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确立而具有了更高层次的目标性,成为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力前行的重要目标。

四、结语

总之,习近平民生思想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特点鲜明,是新时代我国民生建设事业的指南针,给我们指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方向。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民生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相信在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民生事业的建设定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定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来源特点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主要内容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