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2018-08-28
封面来信
我小时候是个特别瘦的女孩,每周练五天体操,还挑食。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不知不觉变胖,但也没人拿我的体形说事,我自己也没感觉,开开心心地生活。在英国,外貌,体形以及健康,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聊天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下言辞。
直到上了大学,我才开始关心体重,在意他人如何看我。不过那时候,我减肥决心不大,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瘦下来。
我第一次真正下定决心减肥,是在大二,我第一次去中国。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体形很不一样,中国人叫我胖子,我才意识到自己胖。那时,我170厘米,体重62公斤,在欧洲算瘦的,但在中国就变成了微胖。从那年开始,我一直在减肥的路上,到现在已经减了10公斤。
事实上,不仅是我,对于英国乃至世界的90后来说,body image(自我形体影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它的意思是,人们通过外界对自己体形及性别特征吸引力的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觉——听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对自己身体评判的主动权,往往不是自己,而是他人。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不切实际的所谓“标准身体”带来负面后果——网上那些超模的身材,影响到我们对那种理想体形的追求:个子高、肚子平、大长腿、有肌肉等等。
不过,与父母那个年代相比,我们对“理想体形”的追求已经有所好转。以前的标准体形是瘦骨嶙峋,而目前有了一个新标准:健康,具体的表现是有马甲线、小蛮腰、臀部翘。虽然这个标准还是有点高,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达到,但是这激励年轻人过上健康的生活,也算件好事。
和中国90后一样,英国90后流行去健身房锻炼。此外,我们的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健康,提倡少吃油炸食物和甜食,多吃绿色食品;早睡早起,练瑜伽,抽烟喝酒的年轻人也变少了。社交媒体上有不少明星、网红分享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关注他们的人树立起很好的榜样。
但这样也有坏处。在英国,外貌十分重要。达不到标准的人可能被欺负甚至歧视,变成社会边缘人。比如,如果长得胖的话,有些公司不会轻易雇用你。为了达到想要的外貌,我们体质确实在好起来,但是心理健康却在退步——为了达到标准身材,越来越多的人承担着压力,可能患上忧郁症、进食障碍、饮食失调等等。
Nadia 英国90后
贵刊·A面B面
如果,你自认为非常熟悉一个人,而却无意间窥探到他的另一面——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一面,你会有什么感受?是疑惑,还是细思极恐?
贵刊的编务主管冯艳杰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而给她带来这种反差感的,很不幸,正是我。“你说,你一个温温柔柔的小姑娘,唱起歌来,怎么嗓子老粗了?”上班第二天,我们在电梯相遇,她向我抛出这个很可能已经憋了12小时的问题。当然,有这份体验的不止她一人——我也刷新了对同事的一些认知。
事情还得从前一晚的团建活动说起。在一起吃了顿普普通通的饭之后,编辑部全体成员走向了KTV。在路上,一些征兆就流露出来了。比如,杨建伟一路谈笑风生,一派准备大干一场的气势。而一向干脆利落、爽朗大方的晓芳同学,言行举止间竟流露出一丝转瞬即逝的羞涩。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面对第一个冲击时,只剩自信一笑。以第一个上场且连唱数首歌曲的杨建伟为例,原本我印象中,他是一个文艺、清新又有点温柔的人,不想他却是复古disco舞曲爱好者,一举一落间,那种强势而自信的台风让人感叹连连。
对于这种强势挑战,好胜心极强的我自然是不甘示弱的。于是,我拿出了压轴大作:凤凰传奇的《郎的诱惑》。但说实话,我的内心还是有些纠结的,尤其无意间瞥到王霜霜和李莎眼中闪过的不可置信时,我深刻地明白,储藏在我身体里的小宇宙,爆发了。
但也有人是没有那个B面的——不知本身如此,还是小心地隐藏起与众不同。比如各位美编,都长着一张能歌善舞的脸,却屡屡谦虚、推辞,结果一开嗓,张恒就感受到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混杂着骄傲——美编沈莹是他的亲家,这种音色和音準让他看到了改善基因的希望;当然还有种受骗感——就像再三保证自己只能及格的同桌,最后却考了100分。
我爱问编辑
牛牛的狗狗:感觉自己运气差到极点了,什么时候才能转运遇到点开心事?
丢垃圾顺手丢掉钱包的编辑:觉得自己倒霉,是人生的常态。如果你在朋友圈发一条自己很倒霉的状态,底下的评论会告诉你,倒霉的不止你一个。
La:为什么人明知道爆炸开心之后便是难过痛苦,却还是宁愿选择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呢?
感悟人生小组的编辑:痛苦的价值之一,在于凸显快乐的短暂和可贵。
大脸猫:假期待在家里吃吃喝喝,怕长肉肉,又不想动怎么办?
越减肥越胖委员会的编辑:只要你吃得够快,脂肪就追不上你了。
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身边有很多肥宅,整天抱着自己的抱枕叫老婆……请问怎么让他们改过来?
孤独寂寞丑的编辑:8012年了!人家郎才女貌、天生一对,轮得到你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