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晓娟:人生如艺正当时

2018-08-28安平TextbyAnPing

今日辽宁 2018年2期
关键词:曲艺

◎文/安平 Text by An Ping

3月的沈阳,飘起小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记者来到了位于太原北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在三楼会议室,见到了团长黄晓娟:高高的个子,蓬松的短发,笑容可掬,比照片中还要年轻许多。

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艺术,黄晓娟说自己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班级的文艺委员,11岁在阜新市群众艺术馆学习舞蹈,课余时间还帮助小伙伴们编舞。有一次学校组织演出,她编排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因为没有服装,就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把白纱布剪成条,再染上颜色做成了小彩裙。后来,因演出大获成功,她一下子成了“校园小明星”。小学还没毕业,她就被中学文艺队选中,经常到全市各地演出,当年主演的韵白剧《一条破棉絮》还获得了阜新市文艺演出一等奖。

1976年,阜新市文工团学员班招生,14岁的黄晓娟得知消息后,决定放弃考高中、上大学,而选择报考学员班。她不顾班主任和姑姑的劝说,瞒着出差在外的母亲,执意让学校文艺队的老师领着自己去报了名。从此,黄晓娟每天在排练场内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1978年,团里在排演大型东北地方戏《小二黑结婚》时,主演小芹的演员突然生病,嗓子哑得发不出声来。救场如救火,平时勤学苦练的黄晓娟临时上场,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演技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从此,她饰演的“小芹形象”深深地印到了阜新老百姓的心中,也奠定了自己在阜新艺术界的地位。之后,黄晓娟又主演了《碧海恩仇》《我肯嫁给他》《姑娘跟我走》等剧目,演技愈发成熟,开始在省内文艺界崭露头角。

电视剧《上阵父子兵》剧照

电视剧《妈妈的罗曼史》剧照

真正让黄晓娟在东北三省走红的是神话剧二人转《画中人》。那是1983年,辽宁省曲协组织曲艺节优秀剧目调演,黄晓娟有幸得到了辽宁省曲协马力秘书长的指导。她将中国民族舞蹈的元素融入角色,又在服饰上大胆创新,把二人转用的八角手绢改为四角,既可装饰,又能作道具,舞动起来,翩翩欲飞,仙气十足。最后,《画中人》获得了全国新曲书(目)大奖赛5个二等奖。

1990年,黄晓娟走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小品《相亲》火爆全国,她一下子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谈到这次央视春晚首秀,黄晓娟说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春晚导演黄一鹤。因为原定《相亲》中马丫的角色是另一位演员,后来这位演员感到角色不适合自己,于是黄一鹤导演力挺黄晓娟出演,果然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格的彩排后,小品《相亲》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全国观众力捧,获得了“星光杯”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戏剧类一等奖。此后,黄晓娟又多次参加央视春晚、央视元旦相声小品晚会、央视元宵晚会、辽视春晚、湖南卫视元宵晚会等央视和地方台演出,真正成了闻名全国的大明星,还先后到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澳门等地巡回演出,演艺事业达到了巅峰。

小品《一条大河》剧照

但是在2001年,出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热爱,黄晓娟决定特招入伍,成为了沈阳军区政治部话剧团的一名演员。在没有商演,没有劳务费的军营,黄晓娟每次为淳朴的战士们演出,还没有开口,台下就已经掌声雷动。有一次,一名战士因为值勤不能看演出,黄晓娟就去专门为他唱了一首歌,战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同行的领导动情地对她说,“你不是为他一个人在演出,他的背后站着十三亿中国人。”那一刻,黄晓娟明白了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真正含义,也知道了自己的舞台到底有多大。

2006年,黄晓娟开始担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主抓戏剧工作。原来的前进话剧团被精简整编,仅保留了一个队,只剩下10名演员。为了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黄晓娟萌生了排演一部话剧的想法,得到了文工团党委和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一没人才,二缺经费,在10年没有排演过话剧的情况下,黄晓娟带领大家一切从头开始,找剧本,找导演,选演员,人物造型,服装设计……大年初六,讲述东北抗联战士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斗争形势下与日寇浴血奋战故事的三幕话剧《风雪漫过那座山》进入排练阶段。演员们全部重装上阵,狗皮帽子、棉大衣、大棉靴子、各式武器,一招一式,一丝不苟。一个多月的不间断排演,黄晓娟的腰椎间盘突出病犯了,七个主演有六个患感冒,但是没有一个人告假,大家经常是拔下点滴管,又冲上排练场;所有演职人员吃盒饭,没有任何补贴,装台卸台也由演员自己完成。一次从外地运来两大车舞台置景,到达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黄晓娟带领全体演职人员一齐上阵卸车,收工之时已经是凌晨3点。回首那段往事,黄晓娟说,我们全团那时候就是在用抗联精神演绎抗联。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风雪漫过那座山》再创话剧辉煌,铸就了沈阳军区话剧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山——在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黄晓娟饰演的女一号方梅获特别贡献奖,11位演员有10人获奖,另外还获得了导演奖、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十几个奖项。在国家大剧院全军新剧目节展演中,为解放军军委和总部首长、首都群众演出两场,受到驻京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在某部演出中

在黄晓娟的带动下,文工团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力作。她曾经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带领全团加班加点完成了舞剧《侦察英雄杨子荣》、曲艺小品晚会《强军新歌》和《沈阳军区勤廉兼优领导干部标兵颁奖典礼》三台大型晚会。其中,舞剧《侦察英雄杨子荣》被总政治部列为重点扶持剧目,曲艺小品晚会获得优秀剧目奖等20多个单项奖,黄晓娟本人也再次获得特别贡献奖。《沈阳军区勤廉兼优领导干部标兵颁奖典礼》晚会面向沈阳军区直播,共有数十万指战员观看,获得各级领导和部队官兵的高度赞誉。

在黄晓娟的艺术人生里,不仅有小品和话剧,更有电视剧。第一次拍电视剧是在1987年,彼时的中国,电视机还远未普及。黄晓娟说,当时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视剧,适逢长影到阜新去拍一部短剧《进入角色》,内容是宣传阜新市的消防官兵,对表演一无所知的她,被选中饰演女一号,有一组镜头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对摩托车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她戴上头盔,还戴着20世纪80年代最流行的“大蛤蟆”镜,马尾头上系着大红绫子,胆战心惊地坐上了“男朋友”的摩托车,在阜新市内纵横驰骋。在街心公园,她和“男朋友”手拉手,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也不知道摄影机镜头在哪儿,“男朋友”领着往哪儿跑,她就跟着往哪儿跑,最后电视剧是怎么拍完的,她也不知道。30多年过去了,现在她还记得一个场景是大家在舞厅里,热火朝天地跳迪斯科,那是当年最流行的狂欢式青年集体舞,自由奔放,情感宣泄,霓虹灯闪烁,青春在燃烧,突然灯光一暗,超负荷用电使得电路短路引发了大火……

1989年,黄晓娟参加了辽宁电视台单本剧《过了这个村》的拍摄。她说,这部电视剧是一部戏中戏,由张惠中导演,剧情是下乡插队的干部到老百姓家吃饭,老百姓把最好吃的饭菜都端了出来,可还是觉得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电视剧中的老百姓一家,住在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土坯房里,生活艰苦,插队干部坚持交伙食费:三毛钱和半斤粮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拍摄剧组却大吃大喝,浪费粮食,通过戏里戏外的对比,这部反腐正剧表现出了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年就获得了建国40周年电视短剧优秀单本剧奖和第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二等奖。此后,黄晓娟又拍了《女人的村庄》《女人当官》《马迭尔旅馆的枪声》《邰忠利》《红妆》《上阵父子兵》《女人进城》等电视剧,在银幕上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黄晓娟下部队演出与官兵合影

拉场戏《理发》剧照

拉场戏《一票之差》剧照

对于神秘的军队电视剧制作,黄晓娟说军队没有资金方面的投入,就是发挥军队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资源优势,比如协调电视剧拍摄时枪支弹药、大炮、一些重大拍摄场地的使用,还有战士和群众演员的挑选,等等。有一次哈尔滨一家影视公司拍摄《马迭尔旅馆的枪声》,因为要使用旅顺军管区里一座日俄时期的老建筑,影视公司无法协调。这时候他们与军队电视剧制作中心合作,黄晓娟成功协调了拍摄场地的使用,还不收取任何费用。拍摄《上阵父子兵》时还涉及到了“调兵”——剧中的国军、日军士兵都由战士来扮演,调动士兵参与电视剧拍摄是非常大的事情,调动一兵一卒都要层层审批,而且影视公司拍摄电视剧基本上都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细致周密的安排,而部队的要求又很严格,时间地点丝毫不能马虎,这些缜密细致的工作都是“全军优秀制片人”黄晓娟亲自协调处理的。

黄晓娟因曲艺而成名,心中始终怀有曲艺情结。说起曲艺,她还时常回忆起当年自己在鞍山科技大学教表演时的难忘经历:那是大学里的第一批曲艺生,田连元老师教评书,王平老师教相声,崔凯老师教创作,培养出来的那批大学生都很优秀,后来还有两个学生留校任了教;那个时候,学曲艺还是很有前途的,天津有曲校,冯巩老师在中戏还有个大专班。谈及未来,正面临退出军队文工团的黄晓娟说,下一步打算从事艺术教育事业,这是她一直都钟爱的事业,在合适的时候,自己也会开班授课,讲讲曲艺表演,人生如艺正当时,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爱好曲艺的孩子身上。

40多年来,黄晓娟从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成长为享誉全国的军旅艺术家,上百个舞台作品,数十部影视剧,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全军优秀文艺工作者、全国中青年优秀曲艺家、全军优秀制片人、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等殊荣,先后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并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和掌声。但是她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是一个特别接地气儿的演员。我永远都会保持自己的风格,无论到什么时候,我就是我,善良地对待别人,善良地对待自己。”

猜你喜欢

曲艺
曲艺艺术创演实践中的导演功能研究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七十年的奋斗 七十年的辉煌——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曲艺事业成就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探索曲艺传承的知识路径
——读《中国曲艺发展简史》
宝安区获评广东省曲艺之乡同题专辑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