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的回归任重道远
2018-08-28邓伟胜
文/邓伟胜
对生物医学的反思
南京鼓楼医院原院长丁义涛曾讲过一个案例:他的一个优秀博士生曾接诊一位外地转来住院的肿瘤病人,需行肿瘤切除术,手术难度很大,其他医院做不了。这位博士生相当重视这个病人的诊疗,他做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手术方案,手术也非常成功,可是手术后第三天,这个病人跳楼自杀了。原因是手术前后这个患者很想与医生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医生由于工作忙,没有时间见面,患者非常焦虑、恐惧,以至走向极端。这虽然是个案,但却有普遍性。因为我们现在许多医生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是疾病,除此之外的东西(如患者的情绪、情感、人格、尊严等)则不大关注。甚至许多人认为:医学=技术。
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医学家、社会学家恩格尔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过去近40年,这一新的医学模式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响应,但却没有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动。由生物医学衍生的各种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消除甚至淡化它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如何理解医学上,生物医学的观点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甚至是一门技术,所以,学医就是学技术,技术好就是好医生。实际上,医学远不是一门自然科学,更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的复合体,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只是人的躯体。人是有灵魂、有情感、有思想的一种动物,人与其他一般的动物不同,他实际是一种社会动物。
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还有社会的。治疗人们的疾病不仅需要生理手段,即技术手段,也需要心理手段,如心理抚慰、情感疏理等,还需要有社会手段,如政府政策干预等。
在医疗观念上,生物医学的观点认为,医疗过程就是一个技术操作过程,这与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医疗过程绝不单纯是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过程,而同时是一个医患合作、医患沟通、医患共情的过程。对医护人员来说,这一过程体现的也不只是他们的技术水平,正如郎景和教授所说:“行医是个过程,医生的一招一式体现的是技术,但更是内在品格。”
在对患者的理解上,生物医学的观点认为,人是个生物体,这个生物体生了病需要治疗,所以需要医生,就如同机器坏了需要修理就需要修理工人一样。所以在这里,人只是疾病的载体。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经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对这么一个世界上最宝贵、最有灵性的生命,我们必须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只用技术的观点去看待。遗憾的是,在我们许多医生眼里,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没有敬畏。医学本来是非常具有温度的科学,在这里却变得非常冰冷。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不断。这是医学的悲哀!
生物医学经过近500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过去许多不能诊治的疾病现在可以诊治了,尤其是生殖医学、器官移植医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全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医学观。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可以认为是医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
医学成就如此辉煌,而创造这些辉煌的医务工作者的境况却如此悲惨,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当然,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技术局限性问题,有医疗体制问题,也有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对医学本质的探讨,并不能成为我们医学人文缺失的理由!
叩问医学的本质
医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但它不是纯粹的科学,科学关注量变,强调定量;医学关注质变,强调定性。在科学上,1+1=2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但医学是模糊的、混沌的、不确定的科学,不能用“1+1=2”这一公式来分析和判断。
关于医学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有一个案例很值得回味。改革开放初期,曾有一位美国教授来中国讲学:
仔细观察 摄影/廖冰松 柳州市工人医院
问:请从医学的角度回答,人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是由细胞组成的。
问:请从医学的角度回答,狗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室里一片肃静。
片刻后,一些胆大的学生回答:狗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医学需要爱,而且医学本身就是爱的产物。叙事医学的创立者丽塔·卡伦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实质上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卡斯蒂廖尼在其《医学史》中说:“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郎景和教授说:“医学是人类善良与友爱的一种情感表达。”2000多年前,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位底曾说:“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些医学大家的思想无不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什么是医疗? 郎景和教授说,医疗起源人的同情心。在古代,如果有人在狩猎中受伤,未受伤的人就会搀扶他,帮他扎好伤口;如果出血了,就会帮他止血;如果伤口化脓了,他们会用石头烧红去压迫,去消毒。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原始的医疗活动。什么是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和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些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这些场所最后慢慢成了医院。因此,爱是产生医学、医疗和医院的基础,因为爱才有了医学、医疗和医院。
我们今天讲要不忘初心,医学更应不忘初心。什么是医学的初心?简单地说,医学的初心就是爱心。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于医学来说,技术会越来越发达,但它对人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有人早就预言,21世纪一定是个医学回归人性的世纪,必将产生新的医学模式。
新的医学模式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贯穿人文精神,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要向患者传递情感和温度;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要能体会和感受到医者给予的关心和温暖。医患之间要通过治病这一过程建立起互信互敬的和谐关系。
医学和医生的职责与使命不只是治病,特鲁多的墓志铭是三句话,有三层含义:“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几句话其实道出了医学的本质和真谛。
医学人文教育培训的探索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产生的基础是爱心。生物医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技术与成就可谓辉煌。许多事物经常会出现如下现象:由于发展太快,走得太远,往往不知道为什么出发,即忘记了初衷和目标。医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细致分析,其原因大致有:生物医学根深蒂固的影响,医学教育内容的缺陷,现行医疗体制的制约,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重点是医学教育问题,我们应从这方面入手。
从大学教育看,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太少,人文教师队伍力量不强,医学生对人文课程不太重视。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从处于一线的医护队伍看,我国现有的医护人员在医学人文方面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各医疗单位不是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加上临床一线工作忙,压力大,医务人员医学人文这块短板就难补上。
近几年,我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通过自愿报名、层层筛选,建立了一支既热爱医学人文教育培训,又具有这方面特长的内训师队伍。二是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医生职业精神、医患沟通、服务礼仪以及院史等。三是以医务人员为主体,采取分期办班的形式进行培训,每期安排3-4堂课。四是实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即既有老师课堂授课,又有学员课堂讨论,还有人文沙龙等。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医学的认识。通过培训,许多医务人员树立了医学不是纯科学,更不是纯技术,而是科学与人文的复合体的理念。二是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临床工作的认识。通过培训,大家意识到,临床医疗工作不是纯粹的医疗操作过程,而是医患共情、医患合作、医患沟通的过程。三是提高了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认识。通过培训,大家都认识到,患者不只是疾病的载体,而是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感、有尊严、有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四是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医患沟通不仅是诊疗工作的需要,也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当然,我们的探索和努力还不够,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如何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我们还没有找到理想且可行的办法;如何克服培训与临床业务工作的矛盾,我们也还面临一些困惑,等等。但无论困难再大,我们将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医学人文的回归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医学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