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雷雨》个性化语言艺术
2018-08-27吴秀艺
摘 要:作为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的《雷雨》,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备受推崇。本文从人物个性化语言角度探讨其对人物身份、地位的体现、性格塑造、心理发展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雷雨;个性化语言;人物身份;地位;人物性格
心理发展:当23岁的曹禺写出《雷雨》时,他一定不会料到这部作品将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常青树,更不会想到它会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曹禺也因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雷雨》是他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自1934年它在《文学季刊》上问世,以其精湛的艺术特色而备受追捧,郭沫若盛赞它为“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曹禺在《雷雨》中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能和纯熟的戏剧功底,其中以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尤为人称道,作品中周朴园富有个性化的台词,意蕴无穷,将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虛伪、道貌岸然的资本家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就在于它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来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作品的主题。它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口舌代心者”“言为心声”。人物语言个性化是一部话剧是否优秀的标志,因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均有赖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呈现。话剧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以及人物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雷雨》中的个性化语言,不仅表现出人物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而且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体现了人物的纠结心态和复杂心理变化。
一、《雷雨》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虽简洁但精湛,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
作品中所呈现的每句话都鲜明地烙上人物身份、地位的印记。维加说:“如果帝王讲话,尽量模仿王者的尊严,哲人讲话,要赋予格言式的优雅;描写情人得用任何人听了都大为感动的热情。”时隔三十年,鲁侍萍跟周朴园在周家客厅再次相逢时,鲁侍萍还是一眼就认出眼前人,然而顺风顺水的周朴园却把她当成新来的老妈子——“你是新来的下人?”,进而进一步责问——“你不知道这间屋子下人不准随便进来的么?”当得知她是侍女四凤的妈时——“那你走错屋子了”“窗户谁叫打开的?”。在这一系列的对话中周朴园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透着一股寒意,那是一个老爷对一个下人的标准语气。狄德罗指出:“在戏剧里正如在社会里一样,每一个性格有一种与他适应的语气”,李渔说:“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角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唯恐不粗不俗”。周朴园的这些语言恰是他资本家老爷的身份、地位的最好标签。
二、《雷雨》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不仅表现出人物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人物的纠结心态和复杂情感
人物性格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中他的语言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要根据人物的性格,根据所处的环境,决定用这几个字不用那几个字”,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面中的语言是会有所区别的。作品中围绕着鲁侍萍身份的四次发问,就深刻表现出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关窗户的动作揿动了周朴园记忆中似曾相识的阀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因而礼貌而不失身份地发出第一问:“你——你贵姓?”,此时的他只是在试探,因此问得礼貌,问得平静,问得文质彬彬,一个有教养的上流社会的绅士跃然纸上。可当鲁侍萍一语道破当年的梅侍萍并不是周朴园口中的梅家小姐而只是周公馆女仆梅妈的女儿且不规矩不贤惠,进而把周梅两人当年的感情纠葛抖搂出来时,周朴园不禁“汗涔涔地”“抬起头”发出第二问:“你姓什么?”,此时的他再也不是礼貌的试探、斯文的发问,而是问得急切,问得慌张,虚伪的面纱撩开一角,内心的紧张慌乱呼之欲出。得知侍萍及孩子尚在人世,周朴园“忽然立起”发出第三问:“你是谁?”,这次的发问单刀直入、迫不及待,内心的恐慌让他虚伪的礼貌无所遁形,他怒目圆睁、声色俱厉,他的狰狞、虚伪一览无遗。此后的侍萍反守为攻,做了两次试探“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不,不,不用”周朴园的三个不字,彻底卸下了他虚伪的面纱。“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好,你先下去吧。”周朴园的不置可否挑起了侍萍“闷了三十年”的仇恨,她借助旧衬衣上绣着的“梅花”“萍”字委婉道出自己的身份,此时周朴园“徐徐立起”,发出第四问“哦,你,你,你——”,此时的周朴园已然慌乱不堪、惶恐不安。周朴园的这四问,则是完美地呈现了“让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从初见面时候的礼貌试探,到最后惊慌失措的惶恐不安,步步深入,层层揭去了周朴园“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他虚伪面纱下的残忍、冷酷、始乱终弃、道貌岸然的性格特征。正是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不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人物的纠结心态和复杂心理变化。随着剧中周鲁二人矛盾冲突的加剧,这四句不同情境下的问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周朴园从疑虑到慌张,再到惶恐不安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变化过程中,面对周朴园的弥天大谎,侍萍几番欲言又止,巧妙地借助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进而逐步表露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她的这份欲说还休,既有对当年二人感情一丝尚存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又有着对自己三十年来遭遇的不幸的悲愤与不满,是侍萍纠结心态的自然流露。当得知侍萍就在眼前时,周朴园脱口而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刚才还温情脉脉,沉浸在往日“深情回忆”里的多情老爷霎时显露出他丑恶的嘴脸,冷酷至极!这些转变正是他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性格使然,作品也正是通过这些人物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揭示出来。
纵观整部作品,个性化的语言俯拾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曹老爷子自己所说的“让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维加.当代编剧的新艺术.
[2]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3]李渔.闲情偶寄.
[4]老舍.话剧的语言.
[5]老舍.人物 生活和语言.
[6]曹禺.《雷雨》序.
作者简介:吴秀艺,漳州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