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后大学生文化自卑问题及其破解袁

2018-08-27哲韩鑫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大学生

哲韩鑫

摘 要:本文叙述了在我们国家经济、文化、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95后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度与日俱减,叙述了大学生群体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转变以及过度西化的现象,潜意识中的文化自卑现象凸显。根据对这些自卑现象的分析,总结出教育方面存在的忽视传统文化以及商业媒体对西方文化的过度炒作等问题,发现95后大学生文化自卑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破解这些文化自卑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引导95后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重新建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化自卑;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1]文化自信就应该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以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大学生作为社会青年群体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承载着祖国伟大复兴的希望。但近年来,大学校园成为了文化自卑的重灾区,尤其是校园内95后的年轻大学生群体,文化自卑深入到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一、95后大学生文化自卑的现象

(一)对西方文化的迷信与崇拜

在这近代的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中,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侵犯,外国人在中国同人不同权,同罪不同罚;经济上,受工业文明的影响,本土的自然经济无法延续,国民经济一度处于压迫状态;文化上,富裕阶层兴起了穿西服,吃西餐,喝洋酒的潮流,传统服饰和餐饮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科技上,军队装备更新为“洋枪、洋炮”,在民间则使用“洋车”、“洋火”等西方工业产品。国人们形成了严重的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惯性,即使在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国际地位明显提升的现在,这种倾向也十分严重。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下,95后大学生对西方工业产品的青睐显得尤为突出,比如,手机是苹果好,鞋子是耐克和阿迪达斯好,衣服是杰克琼斯好,对国产的生活用品表示不屑。像这样的对西方全盘肯定的现象,在95后年轻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

(二)对传统文化的轻佻与无知

从被韩国抢走的端午节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日渐加剧。甚至中医、象棋、筷子这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特产,也正在被疯狂地贴上日本、韩国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了他国遗产,他族国粹。[2]“重阳”、“七夕”、“清明”,这些曾被我们的祖先敬仰膜拜的节日,在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花枝招展的洋节日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有人这样形容:自圣诞老人驾着马车汹涌而来,中国传统文化便在“铃儿响叮当”中渐行渐远,那阵幽幽的国风也正飘摇而去。

据一份对西方节日认同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如下:了解圣诞节占65%、了解情人节占70%、了解万圣节占50%、了解愚人节占79%、了解母亲节占64%;对西方节日的参与情况如下:和朋友聚餐占30%、参加各类节日活动占28.57%、发送祝福短信占31.43%、表白占10%。95后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对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非常高。据一份关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经常过的占54.29%、有时候过的占34.29%、看情况而定的占8.57%、從来不过的占2.85%。从这份调查报告中显示,经常过传统节日的大学生虽然超过了半数,但这相比西方节日的热衷程度明显较差。

《西游记》已经逐渐淡出了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生们的节目单,超过60%以上的小朋友已经不再把孙悟空作为自己的偶像。“齐天大圣孙悟空,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3]像这样描述传统英雄的文字越来越少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

(三)在迷信与无知中堕入文化自卑

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和对传统文化的自知缺失,95后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坠入了文化自卑的泥潭。许多学生热衷于把自己的网络ID地址改为国外的一些城市,像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国外旅游也在这些年轻人群体中成为了“时尚”,同样的旅游成本,国外景点成为了年轻人的首选,盲目地追求国外的“文化气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明中灿烂夺目的瑰宝。然而,文化自卑的倾向,对95后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年轻群体的文化传承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对传统曲艺、陶艺、茶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一方面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文化自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腐蚀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95后大学生出现文化自卑的原因

(一)文化自卑的现实社会原因

一方面,近代史是学习西方的历史,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西方的工业文明对中国的自然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洋枪洋炮到工业化产品,从君主立宪到三权分立,从进化论到细胞学说,中国人产生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自信,民族自卑心理严重。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开始学习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自卑心理中酝酿自强的渴望,但因为种种原因,洋务运动破产。

另一方面,中国在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成绩斐然,但是仍然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往往最为直观,比如发达国家城市的基础建设和服务制度确实要比我们国家仍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更为完善一些,苹果手机的性能确实要比一些国产手机相对完善一些。这样在基础设施和商品供应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差距,让95后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对部分发展领域的不自信,“错位”地导致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产生了动摇。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转化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卑情绪。

(二)教育缺失等原因造成的传统文化认知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多考多学,不考不学”的情况十分普遍。从小学到大学,从娃娃到成人,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缺口。80后到00后逐渐成为了社会的年轻力量和主导阶层,各方面思想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主要声音,尤其是网络舆论,但传统文化的缺失使思想西化十分严重,圣诞节、万圣节成了年轻人的时尚,端午节和中秋节反倒容易被忽视。据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地耐心地听完一场京剧的大学生只占调查总数的23.4%,完整看完四大名著的占29.6%,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陶瓷等,一点都不懂的占到了17.2%。由此看来,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乐观,文化自知的严重缺失,可以说学校教育和教育体系难辞其咎。

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中国辉煌的古代史,伟大的四大发明、中国传统哲学的博大精深,没有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背诵和记忆只是为了应对考场上的考试,只是为了取得不错的成绩,没有形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深刻认同,这就是去了传统文化的本真,模糊了“学而知礼”的目的。

(三)商业和媒体对西方文化的过度炒作

随着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电视、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碎片化的信息一股脑的涌入人们的信息库,身边事、世界事尽收眼底。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眼睛。然而,肩负着人们重要价值导向的媒体西化严重,许多电视台对西方文化大肆推崇,动辄演绎世界各地游记的相关综艺,吃牛排、拉小提琴这看似高端的生活对年轻人的价值观进行误导,尤其是95后为代表的年轻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甚至对传统文化产生偏见,认为传统的东西就是上不了台面,而西化的东西就是高端的、时尚的。

商业炒作对西方文化的炒作也难辞其咎,认为西方节日或者文化习俗对与商品来说更有卖点。许多商场在圣诞节前后都会进行装潢,满大街的圣诞老人和圣诞树,西方文化在商业环境中明显有后来居上的味道。许多商家打着圣诞节、情人节的幌子,对商品进行促销,客观上也助涨了西方节日的“潮流”。据一项对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途径的调查显示,由商家炒作而得知的占34.29%,通过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了解的占22.86%,英语报刊杂志了解的占48.57%,广播、电视了解的占到了82.86%,通过同辈群体了解的占5.71%。[5]显而易见,广播、电视和商家炒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最为主要的途径。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宣传炒作,必然会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扬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破解95后大学生文化传承与自信问题的路径分析

(一)发挥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作为文化传递、知识传播最基础的载体,必须发挥其在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继承和传统文化认同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内涵、发展历史和意义,必须以生动性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做到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从娃娃抓起,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崇传统文化。

针对年轻大学生群体,丰富课程形式,开设国学方面的课程,调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结构,提高传统文化的分值比重。教育资源的有限和不均衡,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运用应试教育的优势,实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迅速普及,让传统文化成家长重视、学生重学的必要方面。[6]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根稳叶茂。

(二)管控商家对西方文化的過度炒作和提高传统文化产业比重

市场监管部门要适当扩大监管范围,对部分商家打着西方节日大肆进行促销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候进行制止,尤其是靠近大学校园和大学生聚居地的商圈。部分商家依靠西方节日进行装潢,打造相对热烈的氛围,无形当中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西化引导,对此必须严格管控,对这种所谓的“西化的时尚潮流”进行釜底抽薪。通过对商家的教育引导,规范商家正常的促销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进而对95后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形成正确的有民族特色的消费观。

在新的历史环境,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有了新的要求。要想提高传统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必须在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的同时,勇于创新。提高传统文化出现在大学生群体视野中的频率,形成大学生们追求传统文化的新潮流、喜好传统文化的新形式。

(三)对媒体炒作西方文化进行管控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人们形成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从洋务运动的“学技”,到维新变法的“学制”,再到新文化运动的“学文”,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巨大,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产生了一定影响。

要改变长久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惯性,必须运用多种形式的手段:①严格管控娱乐自媒体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宣传,防止其对大学生群体价值喜好的错误导向,提高不同形式、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路径的传统文化在文化视野中的出镜率,潜移默化的引导潮流文化向传统文化的倾斜;②加强对精英阶层的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其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尤其是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公众人物,让其主动承担起宣传传统文化的责任,进而建立社会广泛的文化自信心,带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肖珩.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J].世纪桥,2016,1(12):64-65.

[2]陈池.多点反思,少点义愤[J].社会观察,2004,1(7):16-17.

[3]帝痴.大圣如何归来?[J].小学科学(学生版),2015,2(11): 4-7.

[4]陈正权.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5):4-5.

[5]江玲娜.中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西民俗文化知识调查——以传统节日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10.

[6]王彦明.论教学习惯[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袁哲(1993—),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韩鑫(1994—),男,汉族,河南渑池人,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