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吕氏春秋》学管理

2018-08-27孙瑁

畅谈 2018年14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吕不韦精气

孙瑁

说起《吕氏春秋》,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它很“杂”;第二反应是,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它。《吕氏春秋》确实一言难尽。司马迁曾说它囊括“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它包罗万象,介绍了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物理化学、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它又博采道家、儒家、法家、农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融诸子百家于一体。诟病它的人往往嫌其“大杂烩”,比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就认为,“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凡无中心观念之著述,即所谓杂家之书”。

那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它是一部奇书,是历史之书,文学之书,也是思想之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还是一部贯穿着管理哲学的书,体现了高超的管理智慧和自媒体思维。

成书过程:管理学的成功案例

如果望文生义,很容易认为,《吕氏春秋》姓“吕”,以为它的作者就是吕不韦。其实不然。虽然冠以“吕氏”之名,但是吕不韦并不是本书的作者。确切地说,吕不韦用了现代管理学的原则——广招天下文士,集结门下三千宾客,将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来完成一个目标——共同撰写《吕氏春秋》。

司马迁认为,吕不韦之所以召集宾客写《吕氏春秋》这本书,是为了提高公司竞争力而搞的人才大战,是他与“战国四公子”互相攀比招揽天下人才的结果。这无可厚非,作为秦国丞相,吕不韦相当于一家大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要经营好这家大公司,首先,需要的是人才。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很懂得经营管理,他不擅长著书立说,但他懂得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放手让这些人去干:畅所欲言,把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一看:哎呀,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士农工商,写什么的都有。自然還出现了“撞题”“撞文”的事故,但吕不韦不以为忤也不以为难。相当于员工已经开发出来了产品,虽然质量良莠不齐,那就当作试行版,不断优化升级好了。

他开始第二步:挑选写作高手当编辑,将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最后成书。这个过程中,吕不韦负责招贤纳士运筹帷幄,作者负责写,编辑负责编,大家各司其职。

书写出来,也就是最终的产品出来了,接下来开发布会昭告天下,就是造势营销。吕不韦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芸芸众生竟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完美,很可能是因为敬畏吕不韦的威势罢了。不过,这样一来,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诸国。

先抛开内容不说,光说成书的过程,《吕氏春秋》就体现了很高超的现代公司的管理智慧。

形成大多数成员认可的价值体系

三千宾客共同撰写,这也就意味着多而杂。确实,《吕氏春秋》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十二纪”、“八览”和“六论”。吕不韦认为,诸子各家都有非常好的思想,但也都有片面偏激的东西,所以应该把有用的东西集中融汇起来,摒弃那些不利的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部真正行之有效的有用之书。如何融汇呢?我们来举个例子,对于诸子百家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宙本原问题,《吕氏春秋》是如何用高超的“管理”智慧来解决的呢?

先看—下诸子百家的主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这个“道”就是没有任何物质属性的“虚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稷下学派比如管子同意宇宙的本原是“道”,但是他们却认为这种“道”不是虚无,而是一种具有物质性的“精气”。

《吕氏春秋》一方面同意了反方辩友稷下学派的观点,认为“精气”是宇宙的本原,但同时又沿用正方辩友老子的推理方式,进一步细化了“精气”这个概念,它认为“精气”这种精微的物质叫作“太一”,而天地间千姿百态的万物都是由“太一”交互运动而产生的,也就是“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这个“太一”大到能够充满整个宇宙,又小到无法用肉眼看见。好玄乎是不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么抽象的问题,《吕氏春秋》贴心举例说,如果一个人身在秦国,但是他所爱的人在齐国。如果他所爱的人在齐国死了,在秦国的这个人就会感到心神不安,这就是“精气”不停运动、互相往来导致的结果。

从这里可以看到,对于诸子百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吕氏春秋》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而是有思考地融合。就好比企业文化,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一套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体系。

效法天地 各司其职

说来说去,好像《吕氏春秋》都是在融合别人,原创性不高啊。其实不然,在管理哲学上,它很有一套自己的见识。

比如,它认为管理的最关键的核心原则是:“效法天地”。怎样才算是“效法天地”呢?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够将公司管理运营得顺畅。具体来说,就是大家各行其道,不要互相干涉和错位。

《吕氏春秋》认为,管理者要保持一种“无为”的状态。这里的无为来自道家思想,但是并不是说无所事事。因为管理者虽然在公司中地位很高,但也不可能全知全能,要克服这种局限就需要让下属们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公司老板负责制定公司发展的大政方针,而具体业务则是各个职员去开展。如果老板跑去做文员的事隋,那么就会导致该做事的人没做事,不该做事的人却抢着做了,就会一团糟。

重量级的自媒体大号

《吕氏春秋>除了主宗道家外,还吸纳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墨家的实干精神、名家的逻辑思辨、法家的治国技巧等,此外,它还包括了音乐、五行、占卜、饮食、畜牧、矿业等各种内容。那么,问题来了,《吕氏春秋>这么驳杂,大家读得下去吗?

显然,主创们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在创作手法上,他们喜欢举例子、说段子、讲故事。比如,《吕氏春秋》特别强调,人的知识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得来的,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圣人之所以比一般人先知先觉并不是完全天赋异禀,只是因为他们比寻常人更努力。这个观点很眼熟对不对?你一定读过那些爆款文章,比如“已经比你家世好(颜值高)了,还比你努力”之类的,差不多的意思,可《吕氏春秋》早了多少年?

为了让内容被更多的人读懂、认同并转发,《吕氏春秋》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生动简练,一语中的。除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外,掩耳盗铃、一窍不通、一字干金……哪一个不是你熟悉的童年回忆?

《吕氏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寓言总共有二百多则,可以说,通读过《吕氏春秋》的人未必多,但被它的“10万+”“100万+”寓言故事刷屏的人显然太多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吕氏春秋》才是真正超级重量级的自媒体大号。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吕不韦精气
吕氏春秋
吕不韦之死
吕氏春秋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吕不韦之死
《吕氏春秋》引《诗》考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