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与经验
2018-08-27梁发明何爱国
梁发明 何爱国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40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836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在8790美元左右,越来越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一、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化变革的成就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会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历史意义。“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从现代化视角看,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在现代化理论创新方面,通过长期摸索、自主探索,艰难曲折而又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应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取得的最根本的成就。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方向与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还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包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會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
(二)在现代化战略布局方面,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学习型赶超型现代化、不够尊重知识与人才,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进行现代化建设、毫不动摇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型特色型现代化、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知识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前,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还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对知识、人才、教育、科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关起国门搞建设,把苏联理论、制度、道路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准版,虽然也倡导工业化、现代化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走自己的路,但没有以此为中心,现代化的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经济建设、发展、现代化始终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40年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勇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并对此充满自信,敢于创新,大胆开放,不屈不挠,现代化的效果极为明显,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积极引领者、第三世界现代化的先行者和重要样板。
(三)在现代化实践程序方面,实现了由晚清时期的政治现代化优先、民国时期的文化现代化优先、改革开放以前的重工业优先,向经济现代化优先、小康建设优先、三农问题优先的转变。现代化的实践程序不可小视。现代化从哪个方面破题,如何为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现代化运行时各方面的先后次序,这些都关乎现代化的可操作性与现代化实践的成败。晚清现代化的迷悟在于政治现代化优先。时人理解的政治现代化无非是议会制度、共和制度、三权分立、以法治国之类,认为这是西方富强的奥秘所在,但却忽视这一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经济基础和路径依赖。没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没有经济分化与社会分化,何来真正的利益群体,何来明显的个人权利诉求。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何来具有良好民主素养的选举者与参政议政者。最终,晚清的政治现代化只不过是一场闹剧。当然,晚清时期政治现代化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清朝政治制度不合时宜性,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民国时期现代化的迷悟在于文化现代化优先。时人理解的文化现代化不过是批判破坏传统文化,主张全盘欧化,实行道德革命、价值革命、文化革命、文字革命、文学革命、艺术革命、宗教革命、学术革命,并非真正的理性的积极的继承的批判性反思,从而忽视了文化现代化更需要文化认同、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忽视了文化现代化也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忽视了文化现代化更具有路径依赖,忽视了文化现代化不是能够轻易模仿抄袭的,忽视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本土性与个性是现代化的伦理底线,是不可轻易破坏的发展伦理底线。这样做的结果是丧失文化的自尊、自信、认同,无怪乎民国时期不抵抗论与亡国论甚嚣尘上。当然,在民国时期提出文化现代化优先论并非一无是处,仍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那就是系统地提出了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命题,论证了文化现代化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合理性,为文化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在晚清的洋务运动、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苏联的经济发展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个程序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失误。其合理性在于认识到落后国家快速富强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国防工业与国防现代化的极其重要性。但其问题在于,忽视了落后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极端重要性,忽视了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维持动态均衡性而非一枝独秀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资源环境承载和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现代化的实践程序上对此前的做法均进行了矫正,决定以经济现代化优先,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以解决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环境问题为重,以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下一步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由此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空前的成就。
(四)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实现了从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经济主导、计划经济主导,向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三大产业均衡发展、城市集群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市场经济主导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执行以工立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略,虽然历经曲折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工业化的质量并不高,科技含金量较低,工业效益也不高,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相适应,工业化优先,而城市化滞后。中小城镇得到一定发展,大城市发展却受到抑制,城市化没有出现集群效应。对四个现代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不清晰,四个现代化受政治的干扰也比较严重。指令性计划为主,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太重,个人与社会的活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人们的经济利益诉求受到严重的压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市场经济为平台,合理利用产业政策、新型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全方位的经济现代化,逐渐缓解了或消解了城乡二元经济、工業化结构不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匹配、城市化结构不协调、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经济不协调、三大产业不协调、区域结构不协调、现代化与资源环境不协调、市场与政府关系不清晰等现代化弊病。
(五)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实现了由强调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大民主、人治、个人崇拜,向建设民主政治、政治文明、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政治环境比较严峻,政治生活充满斗争,有点人人白危,政治活力得不到发挥,政治现代化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难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和做法,人们发挥政治活力的制度与环境越来越好,每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人们参政议政的空间和平台越来越多,国家政治方面的改革也得到切实推进,政治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重新设计,着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六)在社会现代化方面,实现了由阶级社会、乡村社会、城乡社会区隔、国家包办社会、贫穷封闭社会,向和谐社会、城市社会、城乡社会一体化、国家与社会均衡发展、富裕开放社会转变。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包办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一切由国家负责,国家成为全能的共同体,国家的负担极其沉重,责任极其重大,一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被分割治理,导致国民待遇不均衡。整个社会比较贫穷而且封闭,社会活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现代化最大的成果就是,有别于国家与国家治理的社会与社会治理的出现,这个社会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也只有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才能形成,并且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而得到发展与成熟。城乡社会分割的局面开始打破,城乡社会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越来越富裕和开放,社会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和能力不断提升,开辟了个人与国家良性互动的新通道。
(七)在文化现代化方面,实现了由文化不自信、缺乏文化主体性、模仿国外文化为主、文化批判为主、破坏文化严重,向重建文化自信、重构中国文化主体性、文化建设为主、文化创新为主、深入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新文化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近代文化与西方文化,往往给予的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批判,文化领域以怀疑、批判、破坏、否定为主,文化建设的成果受到限制,一度出现文化荒漠化的现象,这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与文明的中华文化极不相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心一意以现代化为中心的长期坚持,我们越来越具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也越来越需要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得到恢复,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大,重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工作也得以启动。
(八)在生态现代化方面,实现了由征服自然、破坏环境、严重污染、耗费资源、不可持续的发展,向尊崇自然、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减少消耗、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成为我们一时的口号,向江河湖海开战,向江河湖海索取,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重工业优先发展而环保跟不上步伐,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低效利用资源,带来资源巨大浪费。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五年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平台上,资源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利用。保护环境成为我们的国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我们新的发展方略。生态现代化成为我们现代化的新目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化变革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与此前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很强的承续性,借鉴了此前的现代化经验,吸收了此前的现代化教训,立足于此前的现代化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硬道理,专心致志从事现代化建设,以此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巨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经验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提出,“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40年,中国推进现代化向前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可为未来30年继续推进和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也为发展中国家从事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改革开放40年,我们扬弁了现代化等同于欧化、西化的观念。我们认识到,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不应成为现代化的负担和阻力,而应作为现代化的助力和动力。现代化的伦理底线不是破坏传统文化,而是弘扬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的互鉴互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是现代化文明的大道。文化多样、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由此,我们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制度传统与实践经验,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新时代,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完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成为我们奋勇前进继续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二)改革开放40年,我们扬弁了现代化等同于国家推动的现代化、放任自流的现代化、线性发展的现代化、单兵突进的现代化的观念。我们认识到,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关切和利益为中心,以民为本的现代化才是人民所需要的现代化。我们认识到,现代化不是放任自流的,必须与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整体全面可持续协调推进。我们认识到,现代化不是线性发展,现代化会有风险、会有曲折,有时甚至会出现倒退,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与信念是毫不动摇的,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同时我们坚持把现代化的力度、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我们的现代化是始终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基础与人民的需要。我们认识到,现代化不是单兵突进,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层次、各领域、各方面的现代化要协调发展;但我们也认识到,经济现代化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经济现代化,一切现代化无从谈起。
(三)改革开放40年,我们扬弁了经济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的观念。我们认识到,经济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化,也是市场化。市场制度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表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认识到,经济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三大产业要协调发展。没有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不平衡的。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关系国计民生并不亚于工业化,关系经济现代化的长远发展也不亚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均衡发展。
(四)改革开放40年,我们扬弁了政治现代化等同于民主化的观念。我们认识到,政治现代化的本质是建立一套符合路径依赖、符合实际需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民主化没有唯一与标准的形式,内生民主才是具有可持续性、实实在在的、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民主,外生民主不过是模仿的、强制的、徒有虚名的民主。民主也不仅是选举民主,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创新民主的形式,中国式的协商民主也是一种民主。政治现代化不仅是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体现在人们能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也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即人们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能力普遍地、高质量地提升。由此,必须积极提升教育水平,以保障人们具有参政议政的可行能力。
(五)改革开放40年,我们扬弃了文化现代化等同于科学化的观念。我们认识到,文化现代化是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宗教信仰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学科体系、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领域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科学化只是文化现代化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文化现代化不是怀疑、否定、破坏传统文化,不是丧失文化认同、文化底线、文化自信,而是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要弄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科学化固然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取向,但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也是文化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取向,这个取向更加重要。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被工具理性制约,我们应该具有人文理性与生活理性,才能更好地驾驭工具理性。
(六)改革开放40年,我们扬弁了社会现代化等同于国家包办社会或者国家放任自流的观念。我们认识到,“全能国家”与“最小政府”都是有问题的,准确定位国家、市场、社会的边界才是重要的,国家、市场、社会并非彼此对立乃至对抗,而是可以互补、沟通和互相支持的。国家、市场与社会适度的分离,社会空间和社会治理的存在,更有利于国家和个人的良性发展。在个人与国家之间适度增加市场和社会的存在,能够让个人与国家更加具有选择性、机动性、创新性与活力。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构建市场经济社会组织和社会空间,努力壮大中间阶层,这就使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使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
(七)改革开放40年,我们扬弃了生态现代化等同于征服自然、战天斗地的观念。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不可征服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是地球健康发展、大自然健康发展、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人类健康发展的大道。我们承认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仍然是美好的,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不能以破坏自然、污染环境、枯竭资源,牺牲当代人的幸福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损害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为代价。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與优美环境、可再生资源相得益彰的现代化。地球是一个输不起的实验室,也是一艘只有一套维生系统却没有逃生系统的宇宙飞船。我们的现代化必须是地球能够承载的现代化。珍爱地球、珍爱自然,同珍爱生命一样重要。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们党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我们的现代化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还在路上,我们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