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018-08-27周素勤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成为各类课程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才能取得“合力”效果。然而,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这方面作用乏力,甚至起反作用力。本文主要探讨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专业课教师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要求“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而是需要高校所有课程共同承担的责任。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孤军奋战”状态,讲授其他课程的部分教师没有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肩作战”“同向同行”。直接后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辛苦努力的成果往往打了折扣。鉴于此,分析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方面乏力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进行探究,对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素质,进一步夯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一些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原因

(一)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误区”。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受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有些专业课教师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突出表现在:授课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专注于向学生传授本学科专业知识而较少关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渗透的内容及方法;意识不到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道德水平等都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产生影响。

(二)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恐慌”。

一方面,一些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求学期间所研修的相关课程,学习时抱持的态度也是“过关就好”,可以说学得既不系統又不深入,执教后未能自觉地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由于自身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他们难以廓清许多思想认识上的重大是非问题。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面对日新月异、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和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青年学生,许多专业课教师在“育人”方面往往是有心无力。另外,教师只有具备多样、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确保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被学生准确无误地接收。然而,巡看高校专业课课堂,一些专业课教师只是在兢兢业业地从事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准确把握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情感态度、道德素养等人格发展方面的需求不够关心。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复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衔接理想蓝图与现实图景及青年大学生期望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如今,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书”中渗透“育人”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激烈博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改革全面深化等。这些变化对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这些变化中蕴藏着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内容、新手段和新方法,若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则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这些变化的复杂性、深刻性和瞬变性考验着高校专业课教师能否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熟练驾驭各种复杂信息、清晰阐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正确引领学生发展方向方面均有出色表现。然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往往失措。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到位。

党和国家素来高度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相比之下,对于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虽然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具体体制机制建设上明显滞后。这种滞后传导到高校,首先体现在领导体制上,部分高校办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倾向,政策偏向于能够彰显或提升学校美誉度的硬环境打造、科研成果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被视为“次要”。其次,在具体管理体制上,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职责要求很高,经常要求其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对于专业课教师虽然也提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但往往只是停留在文件上而鲜有落到实处的举措,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约束力。再次,在考评体制上,高校对所有教师都有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方面的考评要求,却很难用可量化、操作性强的指标衡量,教师只要没有犯影响恶劣的错误且被曝光出来,就能顺利过关。这意味着对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考评,实际上主要考评的就是教书状况而已。相反,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刊物档次、教学课时量则是显性的、易考核的,加之业绩考核、职称晋升时大多数高校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使得一些老师更愿意在科研上下功夫,教学时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处于自发、随意的状态。

二、增强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途径

(一)高校专业课教师要认清职责,切实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搞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的立身之本、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其中,“立德”为“树人”,“树人”先“立德”。没有德育,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没有德育意识,课讲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虽然说在现代高校,学科分类的日益专业化、精细化使得不同种类课程各有特点、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尽相同,但必须明确的是,所有课程都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无法人为割裂开来。各专业课程在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情操、锤炼坚强意志、增进“四信”、形成正确“三观”等方面担负着责任。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步出思想误区,守护好自身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渠道”和“责任田”,在教学中努力实现“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的有机融合,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塑造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最终实现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高校专业课教师应提升自身育人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想理直气壮地在课堂教学中履行育人职责,必须先苦练基本功,克服育人方面的“本领恐慌”。一方面,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坚持育人者先自育,认识到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功底、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极高的信息素养,才不会犯迷失方向、忘记使命、站错队伍的错误,才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才能坦然自如地处理好“引领价值”与“传授知识”、“学术探讨”与“课堂纪律”的关系,从而履行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为此,高校专业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另一方面,面對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在新媒体下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专业课教师要因势而新,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与时代特征、学科特点、教育对象特点和需求相符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学术道德和科研规范、科学家人格教育等;实现“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等;实现“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人文精神、学生理想信念人格的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3]。概而言之,专业课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想清楚一些基本问题,讲清楚一些基本道理,坚守基本底线,才能有效克服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想教不会教”的“本领恐慌”,避免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做到“守土尽责”,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着力改善高校专业课教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环境。

宏观上,要进一步使包括高校师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中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和政府必须秉承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增强国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步,使高校专业课教师提高专心教书育人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微观上,各高校要主动作为,努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具体说来,就是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与现实,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客观辩证地看待当下的社会问题,增强他们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强化问题导向,积极主动地为师生的发展排忧解难,使其切身体会到国家发展进步的成果,从而使其自觉地在教学中做国家发展进步的宣传者;坚持“软硬两手抓”,通过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和精心组织和谐校园文化活动等举措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为专业课教师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氛围。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全过程、全员育人机制。

首先,各高校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以师生为本,形成高校党委发挥“把方向、出政策”的主导作用、各二级学院党组织及基层党支部发挥主体作用及监督作用,党员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一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其次,深化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改革,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针对部分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不强,思政工作能力不足而“游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的状况,除了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加以改善外,高校还应该以岗前培训、日常政治学习、时政讲座及形势政策报告等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强化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责无旁贷的,并增强他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再次,统筹兼顾,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整合。各高校要秉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和牵头单位,指导、协助各专业课程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方案时贯穿协同育人观念,探索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的结合点;对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重构、整合和优化,开设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单元等,实现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有效融合、协同共享和差异互补。最后,各高校要进一步细化针对教师育人方面的评价及考核制度;把学生与专家同行的评教结果与被评价教师的薪资待遇、评奖推优等挂钩而不是“以上意见仅供参考”,职称评定时不能“唯科研论英雄”,而要加大教书育人效果的权重[4]。

总之,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状况,原因复杂。只有多方努力,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坚持不懈,假以时日,高校才会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迟桂华,闫学峰,鲁洪娟.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3]侯志军,彭星培.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由思政课单兵作战[N].长江日报,2017-01-09.

[4]周素勤,任鹏.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党建思政专项“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编号:17djszyb1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