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2018-08-27赵宇朱伶俐余永强
赵宇 朱伶俐 余永强
摘 要: 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促成了新工科的出现,新工科的建设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优势和特色,从大类招生、优化方向、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方案、产学研合作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对构建“新型”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同类高校相近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新工科 行业高校 土木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阶段,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均提出了新的挑战[1]。尤其是2016年6月2日,我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后,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教育部自2017年2月以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2],各高校相继开展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的新模式研究与实践[3]-[5]。
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类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已在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同时随着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及BIM技术等新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广泛推广,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同样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作为支撑,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围绕土木行业和区域发展新需求,建设“新型”土木工程专业是目前学院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对构建“新型”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同类高校相近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构建土木大类招生和培养平台
将新工科背景下的整个学科专业作为大类,搭建新工科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的平台更有利于工程教育的开展。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实施土木类大类招生,土木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四个专业,按照大类招生旨在实施大类培养,前四个学期按照大类进行培养,大幅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了解土木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学科发展和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和特征;第四学期开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及方向,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和整个专业教育的开展。大类招生和培养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二、适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
作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应该是培养满足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国务院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河南省关于推进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力争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000公里以上,初步建立干支结合、缆线管廊为补充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为此,学院结合自身地下及岩土工程专业方向的优势和特色,及时调整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将原来土木工程地下工程方向调整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以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和土木类学生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填报率逐年上升。
三、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通过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岗中培训、建立青年教师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工程等制度,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整合专业方向、确定发展目标,快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学院出台关于新进青年教师能力培养的规定,其中规定新入职教师必须在企业挂职锻炼六个月,经过考核后才能走上講台,这一措施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围绕“新工科”建设理念,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本着强化基础,注重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将“新工科”理念融合到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多次邀请企业、校外专家进行研讨,认真听取并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培养更多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大大提高选修课比例,增设土木类相关专业(方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压缩专业必修课学时,对所有的专业课进行系统研讨,对每一门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统一安排,避免不同课程重复讲授同一知识点的现象,有效缓解学时不够的问题。
五、疏通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
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等资源,实现校企全程互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学院重视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已经与河南中安建设集团等二十余家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协议,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实现“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奠定了基础,为学院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学生实习、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每学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上课,做学术报告等,使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在企业生产场所的实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院则根据企业的需求,适当增设一些选修课程,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依托学院建设有相关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鼓励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六、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课时不足,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作为人才培养的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鼓励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创新产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丰富的课外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制定并出台了《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素质拓展管理办法》,建立了完备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加强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及资源整合,实现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常规化、制度化、体系化。
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为了保证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满足国家和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其中评教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已开展多年。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评教工作,要从教师的思想道德、职业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學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通常情况下包括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领导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同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从另一角度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遵循“新工科”理念,主要评估学生的思维、知识、个性和能力等诸多要素,以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限定,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总之,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措施,建设新工科已然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是“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必须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合行业新需求,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关注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做好专业论证和专业认定两个保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互动优势,强化高校、企业、科研平台等的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27.
[3]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4]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5]苏宝胜.“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2017,6(23):72-74.
本研究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7SJGLX040)、河南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科技创新视角下的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2015JG050)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