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办公退潮之后
2018-08-27李薇
李薇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共享办公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浓香四溢的咖啡、舒适时尚的沙发、随手可得的零食、色彩丰富的画作、动感十足的健身房……很难想像这是个办公场所。但一张张智能升降办公桌以及一个个认真忙碌的身影提醒你,这就是别人的办公室——WeWork共享办公空间。
WeWork于2010年在美国成立。当年,亚当·纽曼(Adam Neumann)和他的朋友米格尔·麦凯维(Miguel McKelvey)租下纽约所在办公楼的大量闲置空间,将他们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并未想到,8年时间WeWork会成长如此迅速,他们可能更没想到,以WeWork开创的这种共享办公模式会风靡全球。
如今,WeWork已在全球22个国家75个城市建立了283个空间,为25.3万名会员会员提供办公空间、社区与服务的公司。近期,在位于北京城市文化与生活的新地标北京坊,WeWork推出了其在华最新的一个办公空间。
WeWork于2016年进入中国大陆,两年时间已覆盖北京、上海和成都三个城市,拥有近40个办公场所,2万名会员。7月底,WeWork中国子公司再获5亿美元融资,挚信资本、淡马锡控股等领投。这轮融资对WeWork中国子公司估值为50亿美元。
创业潮刺激了小微企业的增长,“8090后”人群对办公需求的升级让提供完整服务、方便拎包入驻的共享办公受到市场青睐。作为共享办公的鼻祖,WeWork在中国的扩张速度惊人,其他品牌也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大街小巷。
粗略统计,2015年,主打共享办公的众创空间从50余家发展到2300多家,增长近46倍。2017年,共享办公品牌超3500家,提供超过10万个工位。仅北京就有860家共享办公中心。
2018年开始,一场场并购在中国共享办公市场悄然展开,如WeWork合并裸心社,优客工场先后收购了洪泰创新空间、无界空间等四个品牌。潮水退去后,共享辦公市场进入激烈的混战阶段,资本实力雄厚、有特色和品牌的企业占据头部优势。
一种生活方式
共享办公,又称联合办公,是一种为降低办公室租赁成本而进行共享办公空间的办公模式,来自不同公司的个人在共享办公空间中共同工作。在特别设计和安排的办公空间中共享办公环境,彼此独立完成各自项目。办公者可与其他团队分享信息、知识、技能、想法和拓宽社交圈子等。
北京坊的劝业场建成于晚清时期,拥有近120年的悠久历史。WeWork改造的这座灰砖与石雕结合的建筑原为一家老字号金店旧址。WeWork北京坊空间保留了这幢历史建筑外观和内饰的原有风貌,并加入了时尚元素,使这栋大楼充分散发原本的光辉与雅致。
上海威海路696号原本是一个废弃的鸦片工厂 ,曾一度是艺术家们聚集创作的地方。如今,这栋楼是WeWork在上海的共享办公空间,也成为各类潮人打卡之地。这个空间也保留了一些旧工厂的元素。
WeWork联合创始人、设计师米格尔·麦凯维刻意营造出工业化“粗糙”、“地下”的风格,中庭原来的玻璃被一面裸砖砌成的墙代替,二楼茶水区的罂粟花壁画讲述了这座建筑的历史。
在共享办公领域,这样花心思去做设计的可能只有WeWork了,而这与WeWork的基因有关。在亚当·纽曼看来,WeWork并没有把自己定位是一个“二房东”或一家共享办公空间运营企业。他认为,WeWork提供的不仅仅只是物理空间,它能让用户实现“生活,而不只是活着”的目标。
由于创始人米格尔·麦凯维设计师的身份,WeWork平台创始之初就向艺术家开放。在WeWork会员描述中,艺术家和其他机构和创业者一起并行,成为重要构成。但事实上,艺术只是WeWork区别于其他共享办公平台的特征之一。
“WeWork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亚当·纽曼强调,“除了设计精美、功能齐备、维护得当的办公空间,我们在全球拥有超过25万名会员。它是一个国际社区,WeWork帮助这些会员成长。空间、社区以及服务是WeWork最重要的核心元素。”
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一代更向往自由、合作、社交和共享,更注重团队协作,工作和生活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而共享办公恰恰能给他们提供创新的办公环境、丰富的社交以及高度的社群合作,满足年轻一代对全新工作方式的需求。例如,WeWork全球会员的互动率高达70%,超过一半的会员互相之间有业务往来等。
正如WeWork投资方弘毅投资董事长、总裁赵令欢所总结,WeWork正在重塑办公场所。它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创业者、中小型企业及大企业链接起来,帮助中国的企业发展、引进海外在华投资。并通过设计理念、技术以及基于社区而打造企业文化。
此外,WeWork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不是自由职业者、艺术家或创业人士的最爱,大企业、跨国公司也正在逐渐恋上了WeWork。目前,WeWork全球拥有超过1000家大企业会员,约占WeWork会员总数的25%,如IBM、亚马逊、Facebook等。
统计数字显示,共享办公可以帮助大企业节约大概25%的租赁成本。在中国,大企业选择灵活的共享办公空间也成为一种趋势。大企业会员已占WeWork在华新增会员的1/4,ofo、智联招聘、波士顿咨询、大麦网等都已成为WeWork会员。
生态和规模
2012年,中国全年新登记的企业不到200万户,这个数字在2015年达到了444万户,2017年这个数据接近700万户。创业潮使得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直接刺激了共享办公市场的需求。
此外,国内目前每年平均新注册企业增速依然高涨,约为27%。咨询机构沙利文提出,在一线城市,共享办公在成本上优势明显。相对同一档次的办公,共享办公比传统办公人均开支节省近30%。沙利文预测,到2022年共享办公市场规模可达4092亿元。
WeWork开创了共享办公的先河,但在中国市场,WeWork目前并不是最大的。根据好租的统计,优客工场、纳什空间及氪空间排名前三。优客工场更是通过资本并购,成为了绝对的老大。
不过,作为外来者,为了开拓中国市场,WeWork在中国成立了独立的公司。2017年7月,软银集团及私募基金弘毅向WeWork投资5亿美元,并设立中国WeWork公司。这5亿美元将专款专用,用于WeWork在中国市场的扩张。7月底,WeWork中国子公司再获5亿美元融资,挚信资本、淡马锡控股等领投。
共享办公市场已进入市场淘汰阶段,资本再次对市场投入热情。1月,氪空间完成6亿元Pre-B轮融资;3月底,“梦想加”宣布完成总额3亿元B轮融资;6月8日,优客工场宣布完成C+轮融资;同日纳什空间也宣布完成近5亿元B+轮融资。
优客工场成立于2015年,三年时间完成了9轮融资,规模超20亿元,估值近110亿元,在全球35座城市布局了160个共享办公空间。和其他共享办公品牌不同,优客工场还逐渐下沉到了三四线城市,甚至还将开到了遥远的西藏拉萨以及河北雄安新区。
此外,由于此前在万科地产的从业经历,优客工场的创始人毛大庆更善于整合业内资源,与教育、房地产、家居、酒店、零售等多个行业有合作,如牵手红星美凯龙及首旅如家酒店闲置空间,引入小麦铺的智能便利店等。
毛大庆认为,共享办公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做成規模并整合各行各业资源,构建强大的生态圈,是共享办公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头部玩家通过资本收购作答规模已成为行业共识。
事实上,新兴的共享办公品牌带热了市场,地产开发商经过一段时间试水之后也跃跃欲试。万科、SOHO、龙湖、远洋、首开、当代置业、华润置地等都已布局共享办公。而他们的优势则在于以各自的资源体系构建商业配套生态系统。
SOHO3Q董事长潘石屹多次强调,规模对于联合办公的重要性,他坦言“规模不能低,低了就永远不能赚来钱”。随着整个市场进入激烈的混战阶段,市场将向有能力、有品牌及有特色的企业倾斜。
以WeWork为例,该公司陆续推出了WeLive、Rise by We、WeGrow、WeLabs等品牌。WeLive是为WeWork会员提供宿舍租房的项目;Rise by We是SPA和健身房项目;WeGrow则是私立小学项目,第一所学校在纽约WeWork切尔西总部落地;WeLabs是一个与当地加速器和孵化器的合作项目,面向小公司提供“空间、社区和编程”等服务,不过收取的是资金而不是股权。
这是一场有规模才能继续进行下去的游戏,小规模共享办公品牌正在逐渐被并购或退出共享办公市场;随着共享办公品牌的定位逐渐细分明晰,领跑梯队,特别是资金雄厚、产品特色鲜明、运营能力强的品牌将聚拢资源占据头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