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刚性吊杆系杆拱桥病害分析及加固对策研究
2018-08-27毛铮
毛 铮
(苏州市公路管理处,江苏 苏州 21500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拱桥,形式也各有不同,因周围地形特征、桥下净空等限制,大多数拱桥以中、下承式混凝土系杆拱桥为主。系杆拱桥的吊杆体系部分采用了平行钢丝+镦头锚;同时通过在吊杆外增设钢护桶,套管内灌注水泥砂浆对钢丝进行防腐。但早期刚性吊杆的墩头锚,部分采用了非成品件,在现场进行加工,工艺水平较差,在桥梁竣工后10~1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吊杆即出现了严重的病害。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系杆拱桥的病害和加固技术进行研究。
1 工程背景
本文以某系杆拱桥为工程背景,该桥于2004年建成通车,主桥跨径为62 m,拱肋和纵梁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型断面,单幅桥共设两排各11根吊杆。桥面系总宽18.1 m,净距为15.5 m。图1为主桥结构立面图。
图1 桥梁结构立面图
本桥上部结构于2015年定期检查中评定为三类,发现吊杆的表观状况较差:其上锚头垫板发生析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16年对该桥进行了专项检查,主桥技术状况评定为四类。
2 典型病害及其原因分析
2.1 典型病害
2.1.1 上锚头
根据吊杆专项检查结果:抽取的7个吊杆上锚头均存在不同程度病害:封锚填充物存在外鼓、胀裂,打开后内部填充物均为红色黏土砖及水泥砂浆,锚头均浸泡于污水中。锚头内积水及杂物清理后,对墩头进行检查发现,锚头均存在表面浮锈,左幅L-10#吊杆未见6根钢丝墩头,右幅L-4#吊杆未见1根钢丝墩头。
2.1.2 下锚头
打开下锚头封锚处均存在析白、渗水现象,锚头内填充物均为红色黏土砖及水泥砂浆,钢丝墩头均处于潮湿环境中,钢丝墩头及锚具不同程度锈蚀,其中左幅L-10#及L-11#吊杆下锚头锈蚀较为严重。
2.1.3 吊杆内部状况
左幅L-10#、右幅R-11#吊杆打开后内部水泥砂浆密实;右幅R-9#吊杆打开后内部水泥砂浆密实,但原设计为PE护套防护实际施工时采用的塑料波纹管,且管内状况非常潮湿;左幅L-11#吊杆打开后发现内部水泥砂浆松散、潮湿,未发现内部PE护套或波纹管,且吊杆钢丝已经出现表面浮锈。
2.2 病害原因分析
该桥病害的主要原因为施工质量较差,工艺把关不严。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部分吊杆护套内砂浆灌浆不实。
(2)部分吊杆内部未发现内部PE护套或波纹管。
(3)部分锚头墩头工艺质量较差,部分钢丝已滑丝。
(4)锚头封锚未采用设计的50#混凝土,而采用黏土砖加水泥砂浆的方式封锚,在雨水常年侵蚀下,黏土砖体积膨胀、封锚处砂浆胀裂,进而雨水进入上锚头内部,侵蚀整个吊杆体系。
3 加固方案拟定
本桥加固方案的原则主要为以下两点:
(1)消除吊杆结构安全隐患
本桥吊杆内部及锚具内部积水严重,多个锚头存在锈蚀、滑丝现象,部分内部钢丝已出现锈蚀现象,如不及时维修,可能会导致吊杆失效,桥面系坍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必须尽快消除。
(2)改善结构的耐久性
构件局部露筋、钢筋锈蚀、混凝土保护层过薄等病害,对结构的安全性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其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恶化,对结构的耐久性极为不利。
3.1 设计方案
根据桥梁实际情况,对吊杆加固的方案设计提出了两种建议:方案一为全桥吊杆更换;方案二采用对原吊杆进行吊杆除湿防腐处理并增设辅助吊杆的方式。
3.1.1 方案一
鉴于本桥吊杆已使用13年,且所打开锚头、吊杆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建议全桥吊杆更换,采用新型吊杆体系替换原有吊杆,实施过程中采用临时吊杆体系保障结构安全。
原桥采用DM型钢丝墩头锚固体系,DM5A-90和DM5B-90锚具及其配套设备,索体极限破坏力为2 950 kN,其拱肋内上锚头锚杯内径为φ340 mm,上导管内径φ140 mm,系梁内锚头锚杯内径φ300 mm,下导管内径φ140 mm。目前大多平行钢丝成品索体系中锚头构造尺寸较大,无法直接利用原有预埋钢护筒。目前可在原结构上直接安装的新吊杆体系主要有:
3.1.1.1 挤压锚固钢绞线吊杆体系
挤压锚固钢绞线吊杆体系通过挤压锚固钢绞线的方式,实现锚头结构紧凑,外径小,有利于整体结构的优化、美观。相同承载力的条件下,本体系的锚头尺寸比冷铸锚、热铸锚小30%以上,可使预留孔尺寸减小。钢绞线在索体内隔离防腐,防腐蚀性能优越。
采用拉索型号为GJ15-12,满足JT/T 850-2013中的相关要求,钢绞线的外径为φ15.2 mm,抗拉强度为1 860 MPa,钢绞线束公称截面积A=16.80 cm2,索体单位重16.65 kg/m,索体外径85 mm,公称破断索力3 120 kN(见图2)。
图2 挤压锚固钢绞线拉索三维结构图
3.1.1.2 上下刚性拉杆+平行钢丝体系
上下刚性拉杆+平行钢丝体系在拱肋及系梁内部分为刚拉杆,拉杆直径较小,中间索体采用平行钢丝+冷铸墩头锚成品索,刚拉杆与索体之间采用连接头连接,连接头连接拉杆外螺纹和平行钢丝锚具的外螺纹(见图3)。
图3 上下刚性拉杆+平行钢丝体系示意图
由于上下刚性拉杆+平行钢丝体系整体性不如挤压锚固钢绞线吊杆体系,拉索体系零件较多,管养较为复杂。综合考虑,采用挤压锚固钢绞线吊杆体系。见图4。
图4 临时吊杆系统示意图
3.1.2 方案二
方案二采用对原吊杆进行吊杆除湿防腐处理并增设辅助吊杆的方式,施工主要分辅助吊杆安装及张拉、旧吊杆维修两大步骤。通过对原吊杆除湿防腐处理,增加其耐久性,同时,为增加结构安全系数,增设辅助吊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3.1.3 方案比选
经过比选,推荐方案一更换吊杆方案。详细比选结果见表1。
表1 方案对比表
3.2 理论计算
根据设计文件和吊杆更换顺序进行仿真分析,采用桥梁专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进行计算。其中,系梁、横梁、拱肋和横撑采用梁单元建立,吊杆采用只受拉桁架单元建立,全桥模型见图5。
图5 全桥Midas Civil模型图
3.2.1 新吊杆体系验算
本桥原吊杆为刚性体系,吊杆外套内径φ200 mm、壁厚10 mm的无缝钢管。更换后,在张拉完成后焊接钢管,因此钢管不参与二恒受力,新拉索索力增大。针对该情况的计算结果见表2,在持久状况组合下最大吊杆索力安全系数仍>2.5,说明钢管对拉索内力影响较小。
3.2.2 临时兜吊体系验算
此外,更换吊杆时需要安装临时吊杆,用两根40a槽钢双拼作为临时吊杆系统的锚固横梁和系梁底部的拖梁,用直径32 mm精轧螺纹钢作为临时吊杆。为保证施工的安全需要对临时吊杆进行模拟验算,模拟图和验算结果如图6~7所示。
图6 安装临时吊杆模拟图
(a)临时吊杆上端应力图
(b)临时吊杆下端应力图
由图7可知临时吊杆上端最大应力为84.2 MPa,临时吊杆下端最大应力为83.2 MPa,小于规范要求的限值,满足要求。
3.3 主要施工工艺
在理论计算合理的基础上按照方案一对该系杆拱桥进行吊杆的更换。吊杆更换主要有两点施工工艺:
3.3.1 旧吊杆的拆除工艺
本桥旧吊杆拆除采用分阶段、不等步长的方式拆除各根原有吊杆。本桥原吊杆采用5-90平行钢丝索,索体内部分为5层平行钢丝,由内而外分别为6根、12根、18根、24根及30根,分四阶段逐步切割原钢丝,按照30、24、18、18的工作步长分级割断原吊杆钢丝,张拉临时吊杆和割断原有吊杆内的钢丝。
具体步骤如下:
(1)临时兜吊系统安装就位后,预紧临时吊杆。
(2)沿吊杆高度方向切开原吊杆外全部的钢套管。
(3)按既定方式逐级张拉临时吊杆,并切割旧吊杆钢丝。
(4)拆除系杆顶面至拱肋底面间吊杆。
(5)取下原锚具锚板,保留原锚具锚垫板。
(6)对原锚具锚垫板进行除锈和阻锈处理。
吊杆拆除过程中,以结构变形为主、理论吊杆内力为辅的控制方式,确保旧吊杆拆除过程结构安全。具体思路为:在结构变形未超过理论计算数值或限值的情况下,继续张拉临时吊杆至预定的分步张拉内力;在结构变形超过理论计算值时,停止临时吊杆张拉,待分析原因并确定相应解决措施后继续进行吊杆更换工作。
每级施工完毕后,对控制点位移及临时吊杆内力进行测量,确保控制点位移<3 mm。兜吊系统提梁时保持4台千斤顶行程同步,确保四点受力均匀。
3.3.2 新吊杆安装
新吊杆安装的具体内容如下:
(1)拉索下料施工应在车间内进行,下料过程如发现钢绞线单层护套有破损,应及时修补,严重时应更换钢绞线。下料时应对钢绞线长度随时复查,以确保下料长度准确无误。张拉端PE护套的剥除应使用专用刀具,剥除时不得损伤钢绞线。剥除后使用专用清洗剂清洗两端油脂,清洗时应注意保护钢绞线外的环氧涂层。
(2)在拉索的整个安装过程中,应做到准确下料,做好各部位接头的连接和密封,注意不损伤钢绞线和保护层,确保各级保护的可靠性。
(3)按照计算确定的分级张拉方式,逐步、缓慢张拉新吊杆和卸载临时吊杆,直至临时吊杆将全部吊杆力转移给新吊杆,吊杆内力全部转移后,吊杆超张拉5%,持荷2 min后锚固新吊杆。在此过程中应全程监测更换吊杆处拱肋和系梁标高,确保其变化在设计控制范围之内,并全程监测新吊杆和临时吊杆内力。
(4)新吊杆张拉到位后,拆除上下吊点,对预埋管内灌注防腐油脂,以防渗水和腐蚀。在外部加装锚头罩和防水罩,锚头罩、防水罩和锚垫板应进行防腐处理。
4 结语
国内早期修建的许多系杆拱桥都到了更换吊杆的周期。本文通过对系杆拱桥这一典型病害分析和加固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对吊杆专项检测、方案设计、理论验算及施工方案的分析,以期为该桥型的病害处置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