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变迁与网络: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三十年知识图谱分析*
2018-08-27相德宝
■ 相德宝 张 弛
一、引言
伴随中国硬实力大幅提升,中国对国际传播软实力的追求也与日俱增。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如火如荼。国际传播研究也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国际传播、国家形象、国际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对国际传播历史性的梳理有利于廓清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更好的理清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尝试运用科学图谱研究方法对中国国际传播研究30年进行结构化解析和图谱式呈现,尝试整体勾勒出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三十年的轮廓与脉络。
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1.理清中国国际传播三十年研究热点与议题;
2.对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历史沿革和话题变迁做一阶段性回顾与分期;
3.梳理、评价中国国际传播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建设现状。理清中国国际传播领域的主要研究者、机构、合作者网络分析、学术共同体建设及引用最多文献。
4. 对未来国际传播的方向提出反思。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显示学科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人们可以依靠知识图谱的帮助,透视人类知识体系中各个领域和结构,构造复杂知识网络,预测科学技术和知识前沿发展态势。它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元和知识群之间的网络、 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复杂关系①。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具有较为直观、定量、简单与客观等优点。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国际传播”、“国际传播”及“国家形象”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剔除与国际传播不相关的论文后,共筛选出6000篇论文进行分析,时间分布从1981年至2016年共计35年时间。以Refworks导出后获得该6000篇文献的数据,每一条数据包括了该文献的作者、题目、关键词及摘要。之后运用可视化应用软件CiteSpace II来绘制知识图谱。
三、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历史分期、热点领域与作者网络
(一)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历史阶段与研究分期
根据对中国国际传播研究整体趋势的研判,可以看出中国国际传播三十年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Ⅰ起步阶段(1981年-2001年); Ⅱ发展/壮大阶段(2001年-至今)。
(1)起步阶段(1981年-2001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传播学引入中国逐渐展开。这一阶段研究数量少,每年的研究总量不超过20篇。研究的议题也相较分散。
(2)发展/壮大阶段(2001年-至今):2000年后,伴随中国在国际舞台扮演愈益重要作用,中国国际影响力愈益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研究数量猛增,2015年中国传播数量更达到802篇。中国国际传播研究逐渐成为显学。
(二)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热点研究领域
1.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关键词
将从CNKI下载的数据导入CiteSpace II,时间切片选择1年,网络结点选择 “关键词”,阈值设置为20,从而绘制出知识图谱。图中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关键词,结点越大,代表该词出现频率越高,反之,结点越小。结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结点年轮状结构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内圈代表出现时间较早,外圈反之。
图1 国际传播每年研究数量
图2 中国国际传播知识图谱
图2直观地反映出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国际舆论、对外宣传、软实力、公共外交、跨文化传播等。
整体说来,国家形象塑造研究、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国际舆论研究、对外报道研究、公共外交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六大主要领域。
1.国家形象塑造
国家形象一词出现频次最高,并且处在研究的中心。其余一些区域关键词如 “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跨文化传播”、“公共外交”及“网络媒体”等均与“国家形象”相连接。国家形象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最早,在2002年论文中首次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国际传播,不仅仅是将信息传达到国外,而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构建起国家想要向外构建的一个形象。因而,与国家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词即为“软实力”。从国家层面上说,所谓 “软实力”,即以吸引力和说服力谋求国际影响力,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密不可分。故而,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国家形象构建,即研究如何通过文化软实力传播,改善国家形象。
2.国际传播能力研究
2000年,提出国际传播能力概念。当今世界,谁的传播技术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就可以更广泛地流传。
传播策略也是中心词之一。与之连接的高频词有:网络媒体、传播技巧、文化传播、对外报道、国家利益等。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领域。通过探讨媒体报道手段、媒体传播技巧等来研究如何进行更好的进行国际传播。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媒体”与“传播策略”之间的连接关系。网络媒体的结点很小,并且从时间上看,这一研究方向尚处在较为早期的阶段,其与“传播策略”结点连接关系说明了我国国际传播研究正从传统媒体的传播策略向网络媒体转移。
3.国际舆论研究
国际舆论研究从节点上看,也属于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受到较多研究和关注的领域,其首次出现在论文研究中是2005年。这与“传播策略”首次在论文中出现的时间一致。说明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从早先的研究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延伸到探讨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处在什么位置,从而相对应的根据国际舆论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与国际舆论有连接的高频词中包括传播策略、传播能力、传播体系、国际话语权等。说明国际舆论的研究既关注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也关注中国如何采取应对策略。
4.对外报道研究
对外报道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向世界报道中国,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对外报道的策略、技巧、效果。由于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源起于中国外宣报道研究,因此国际传播/报道研究也是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是中国驻外记者的研究。
5.公共外交领域研究
公共外交研究最早出现于2004年。文化全球化、舆论的影响力、大众传媒与日益增加的国际文化流动以及观念和信息等因素对各国政府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塑造其外交政策结构,把影响国外公众的能力看作其外交战略因素及其所追求目标的不可缺少的一环②。公共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多元性、广泛性、丰富性和灵活性,在国家形象塑造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扮演举足轻重作用。
因此,对英美大国公共外交理论、实践的探讨以及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建构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研究主题。从对外宣传到公共外交,中国国际传播理念出现重要转变、更迭。
6.跨文化传播研究
跨文化传播从文化差异、文化心理、文化认同、文化折扣不同理论和现实维度对国际传播理论建构和现实操作进行丰富、补偿和拓展。跨文化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研究领域和视角。
表1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关键词频次
(三)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议题演进
将数据输入CiteSpace II,时间切片选择一年,得到时区图谱图3。关键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在相对应的时间轴上,年轮越大代表出现时间越久。图3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发展历程。
图3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从1981年至1996年国际传播研究的第一个15年,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传播理论、全球传播、传播格局、政治传播。主要体现的是借鉴传播学相关理论,开始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讨论的主要是硬传播。国际传播关系国家主权。
从1996年至2011年国际传播研究的第二个15年,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舆论、传播策略、国际传播(报道)、软实力、中国文化。软传播成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从2011年至今,国际传播研究进一步深化,尝试建构中国国际传播的独特概念、理论。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包括传播能力(力)、公共外交、中国故事、中国梦、国际话语权、孔子学院、新媒体
在第二个国家形象研究及对外宣传研究,旨在了解如何通过对外宣传建构国家形象。到了2005年,开始出现传播策略和国际舆论的研究,其重点不同于早期国际传播看重“宣传”,而在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因而在这一阶段,与文化传播相关的主题,如中国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等,成为国际传播的热点。2012年开始,中国国际传播开始与新闻传播学中的新媒体研究挂钩。学者们开始关注以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研究。从图中结点来看,这一结点较小,说明该研究领域尚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
其次,一些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与时代热词相呼应。如2012年,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之后,该词也成为了国际传播领域的热词。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梦”传递到全世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是中国国际传播目前的研究重点。图谱表明了这一领域十多年来理念的变化和话题的演进。从一开始将国际传播定义成“对外宣传”到开始意识到需要一定的传播策略去应对国际舆论,再到现在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而非简单的“宣传”。
表2 国际传播研究议题演变分期
(四)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突变词分析
通过CiteSpace II 的Kleinberg 算法检测主题词词频变化率, 获取中国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突变词——即出现频次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术语,以此确定研究前沿及趋势,得到以下突变词。
表3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突变词图表
这些突变词反映了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国际传播从原来关注国家形象向关注城市形象延伸。具体城市在国际上的形象建构成为了国际传播研究的新方向。此外,国际传播开始关注受众研究。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分众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策略的一部分,为中国国际传播带来新的思路。合儒策略也是传播策略研究的一个延伸。“合儒”策略,本指西方传教士以中国人熟悉的方式,向他们宣传西方的宗教、教育、科技、社会制度,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西方文明,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合儒策略在现代的重提,暗指中国国际传播要以西方熟悉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和价值。中国国际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从早期比较笼统的国家形象研究、传播策略研究逐渐向更具体的方向发展。
(五)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
学术共同体既是知识发现的主体,又是知识发展的机制,学术共同体在砥砺学术思想、 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学术交流、节约知识生产成本,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评价权威性,启发学生智慧、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③
本文采用上述知识图谱的绘制方法,将阈值设置为1,得到现在国内国际传播研究领域Top100的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结果显示,现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有北京大学老师程曼丽、华中科技大教授张昆、复旦大学孟建、中国人民大学刘小燕、清华大学史安斌。中国传媒大学李彦冰、暨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郭玉成、中国传媒大学仪名海、上海美国研究所倪建平等。
表4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重要学者
但是国内国际传播研究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较弱,结点之间并无共现关系,作者以孤军奋战为主。中国国际传播领域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
从发表国际传播领域的主要机构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表5 中国国际传播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
排名前28的研究机构共发文1548篇,占全部机构发文量的50.2%。从研究机构的角度来看,国内从事国际传播研究的机构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科强势的新闻传播院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政府机构主要是从事外宣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主要外宣媒体:中国国际传播电台、新华社对外部、央视海外传播中心等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引用最多论文分别是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2002);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2002);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2002);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汤光鸿《论国家形象》(2004);李安山《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等。
(六)中国国际传播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根据CiteSpace II绘制的知识图谱,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和研究方向,也可以发现尚未开始研究的新的可探究的方向。
过去十年中,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关注国家层面的传播:从媒体的对外报道、国家软实力传播到孔子学院文化外交,以及传播策略研究,这些都是从国家层面出发。虽然现阶段国际传播学研究已经逐渐开始向更细致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是对之前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将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细化到城市形象建构;传播策略研究进一步深入,加入受众研究及渠道研究。从国际传播发展研究看来,个体国际传播研究是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国际传播的渠道和平台,个体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平台,草根阶层的国际传播能力不容小觑。比如之前“帝吧”出征Facebook反台独事件,“帝吧”再次出征Facebook,让维珍航空公司向受辱中国女生道歉事件,都表现出我国草根阶层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发声,会带来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仅仅从国家层面研究如何进行国际传播,或者研究传统媒体如何进行对外报道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个体层面出发,研究草根阶层国际传播的模式,比如: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我国网民都在传播什么内容?传播方式是怎样的?影响力如何?传播策略研究也可以从国家层面研究延伸到个人层面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随着个体在传播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些都是未来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可能发展的方向。
1.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
根据对中国国际传播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整体服从国家战略的应用研究,而缺少对国际传播理论的原创研究。新媒体对当下的国际传播实践提出了挑战和颠覆,未来的国际传播研究应更应加强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加强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概念尽管层出不穷,但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却几乎停滞不前。除软实力理论外,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乏善可陈。与如火如荼的中国国际传播实践相比,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缺少突破。加强基于中国本土意识的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为国际传播研究做成理论贡献是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者的重要理论命题。
2.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整合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国际传播研究还局限于新闻传播学领域,仅与国际关系学科稍有打通。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国际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科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实现国际传播的跨学科研究的整合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3.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给当下的国际传播新秩序带来了挑战和颠覆,新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颠覆。在此背景下,加强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范式应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四、 结语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能会影响数据最后的呈现。第一,从CNKI数据库下载的文献格式缺少参考文献一项,从而导致最后的呈现缺少了作者之间的引用情况。第二,本研究只选取了2000-2016年部分文献,共计1000篇,并非该时间段内所有文献,故而难免会遗漏一些数据。第三,知识图谱帮助总结和归纳学科发展状况和网络结构,但不能完全用来归纳研究主题和提炼理论依据。因此,同时采用绘制知识图谱的方法和传统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可以优势互补,更好的理解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发展。
注释:
① 刘毅:《国外舆论学研究的“知识图景”:热点、网络与结构——基于SSCI数据库(1994-2013) 的知识图谱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5期。
② 谭春辉、麻晓杰:《我国图书馆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基于1998-2012 年〈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计量分析》,《情报杂志》,2014年第3期。
③ 唐小松:《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