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智库建设必须重视基础性工程
——基于人民智库探索实践的一点思考
2018-08-27贾立政
文/贾立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重要批示。媒体,因其与生俱来的汇聚信息、联系各界、整合资源等优势和“第三方”色彩,成为除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外,我国智库建设一个重要而活跃的领域。智库是否是媒体转型的根本方向,媒体能否办好智库、怎样办好智库,等等,都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深入回答。
时代需要,是媒体办智库的根本推动力
媒体办智库不是中国独有现象,西方媒体向智库转型更早,探索更深入。目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都已在智库建设上取得重要突破,南方报业、上海报业等地方传媒集团也积极探索智库转型,媒体智库大量涌现、快速发展成为趋势与潮流。质言之,当前我国媒体办智库,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一是现实需要,即经济社会发展对智库服务供给提出的巨大现实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处在快速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特点、重大决策的密集高效出台、协商民主的顺利实施等,都需要作为第三方的智库机构提供必要的咨询参考和智力支撑,从而对智库及其服务供给提出了巨大的现实需要,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是政策推动,即党和国家为智库建设提供了充分顶层设计、广阔施展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开启了智库发展的新时代,迎来了智库建设的新浪潮。
三是内在推动,即传统媒体转型和行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在新技术革命和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播方式、阅读方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传统媒体原有的立身之本——内容与渠道优势几乎已不复存在,众多媒体出现严重困难。挑战面前,不少传统媒体停刊停办了,但更多的媒体在积极寻找新出路、探索新办法。如何走出一条新路?至今可以看到的办法,第一是融合发展,即与网站新媒体融合,依靠互联网技术,创办包括“三微一端”在内的网端新媒体,拓展自己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效能。存在的问题是传统媒体的技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对新媒体的投资投入不可持续。第二是创办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就是利用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物业资产和其他资源,创办其他产业,使产业布局更加多元。省级报业集
团和广电集团多是这样,有的发展选择已偏离主业。第三就是创办智库、开展智库服务。创办传媒智库,是基于传媒自身特点与优势,向媒体的更高级形态转型发展的有效探索,前景是光明的。
媒体能否办好智库,当前各界仍有不同观点
同已经形成共识的融合发展一样,媒体智库及其相关业务服务的探索是媒体转型、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媒体与智库共生是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把握思想动态、引导舆论、塑造舆论的有效方式,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和重要方向。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能办并不等于能办好,媒体办智库,是跨领域竞争、跨行业发展,难度很高,挑战很多,对于媒体能不能办好智库,各界还没有形成普遍共识。
媒体智库没有得到充分信任和尊重。不少人感觉媒体办智库是“客串”“求关注”“炒概念”“不务正业”。各界对媒体智库的成果、数据等公信力评价不高,在需求方选择智库服务提供者时,媒体智库往往不能像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乃至一些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那样获得信任、得到尊重。媒体行业自身也普遍认为,现在媒体智库数量已经不少了,但真正立得住、叫得响的还很缺乏。
一些媒体办智库自身存在误区与局限。毋庸讳言,各界对媒体智库的质疑,固然有“刻板印象”的成份,但根本原因是部分媒体在智库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误区:有的挂个牌子就算成立了智库;有的以刊载和转发学术文章为主,其本质仍是媒体;有的成立了机构、得到了资金扶持,但长期停留在理念和构思阶段,实践上没有突破;有的甚至还以“智库服务”之名,将没什么实质性内容的产品以极高价格售卖,等等。
媒体办智库可能需要比其他机构办智库付出更多努力。媒体智库是智库而不是媒体,媒体智库与媒体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事物或平台。媒体向媒体智库的转型,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用原来办媒体的方式方法办不了智库、办不成智库;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可以胜任媒体的各项职责,但可能无法胜任智库平台和智库研究的更高要求。媒体智库的竞争者不是其他媒体,而是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智库乃至国外知名智库,市场不会因为某个智库是媒体办的而降低要求、降低标准。智库所应有的研究、分析、预判等基本能力,所应当具备的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参考,为需求方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智库服务等基本功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因为挂了智库的牌子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可能需要比其他机构办智库付出更多努力、下更大功夫。
媒体如何办好智库:结合人民智库探索的几点思考
在人民智库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没有研究团队建设、基本定位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强大数据库建立、大型问卷调查网络铺设等多方面多领域长期而扎实的积累,想建成国家高端媒体智库,发挥重要智库功能,实现媒体向更高级形态的转型发展,都是一厢情愿,甚至是天方夜谭。中央和地方媒体,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库机构,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尤其以下几个基础性工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变基本观念。实现由办媒体到办智库理念上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媒体的价值是传播,智库的价值是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由媒体理念到智库理念,由媒体发展理念到智库发展理念,要进行认识上的深刻改变,不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以及行动就转变不过来。通过理念转变,真正认识到媒体智库是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切实增强发展媒体智库的行动自觉。传媒人办媒体智库,必须实现理念、能力、方式方法的革命性变革。
组建研究团队。事业发展,团队是根本。媒体智库在继续加强原采编团队建设的同时,必须新组建两支队伍:外聘专家团队、智库自己的研究团队。外聘专家队伍不可少,但根本还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专职的、随时可以拉出去战斗的研究员队伍。自己的研究员队伍是形成具有本智库优势与特色的更根本、更关键的因素,研究报告的完成要靠这支队伍,可持续发展要靠这支队伍,成果的转化同样也离不开这支队伍。智库研究员不同于编辑记者,它要有更高的站位,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力,强大的分析研判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等,必须选拔培养这样的特殊人才。
明确战略定位。媒体智库不可能通吃,就像转型前的媒体一样,都有一个战略定位问题。定位准确,前景光明,发力顺畅。战略定位的判定并不难,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原媒体的定位及其目前所拥有所能整合的有关资源,二是原媒体所处的社会层次。就是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向,最有能力做好的方面。政治理论类中央媒体办媒体智库,战略定位肯定是政论类智库,关注的重点是事关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专业类媒体办媒体智库,优势肯定在原媒体所在的专业领域。地方类或区域性媒体办媒体智库,未来的市场和服务对象肯定更多是在本地区。
建构评价指标体系。一套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极其重要,它是将智库研究走向科学、深入、系统的体现,会推动所从事的调查研究由一般的定性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跃升,也便于在互联网时代实现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的结合,使重大的研判有了数据支撑。人民智库现在有中国公众指数、思想家指数、中国地方治理能力评价体系等核心指数的研究多项,经过十年来的积累,已经形成一个很大的数据库,对精准研判公众思想动向、重大思潮走向,评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民智库完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科研课题、调查任务100多项,其智库报告、调研成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20余次,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批示40余次,为相关工作决策和有关问题解决提供了重要参考。
推动深度融合。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媒体智库是融合的结果,只有在融合中才能实现其发展。融合发展与智库建设,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进程中的两个最重大的问题,都是必然选择,都是根本趋势。融合是根本路径,智库是重要方向,或者说融合是根本手段,智库是重要载体,都是为了实现媒体本身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我们的媒体是在加速推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又向媒体智库进行探索跃升的。人民论坛的做法是始终坚持“探新路,走正路”。所谓“探新路”,就是探索网络时代政论期刊融合创新发展的之路,就是将期刊、网站新媒体、舆情研判、问卷调查、智库研究、论坛会议、图书出版等,在业态内容、体制机制、人才团队、理想理念,以及在平台和层级之间进行深度融合,以打造“最具阅读价值观点产品为主线”,构筑产品链、传播链、价值链、产业链,彻底打开人民论坛成长发展的空间。所谓“走正路”,就是堂堂正正、正正规规、规规矩矩。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不走歪门邪道,不搞投机取巧,下大力气培养专家型采编团队、智库研究团队和专业化正规化经营管理团队。用制度管人理事,通过过硬的管理,形成干事创业、专心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