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8-26王颖
王颖
【摘 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新的教学环境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02-02
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高考考纲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考纲对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体现。
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教育本身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统一观点的培养,及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也有其特殊性。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处理好全面發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讲《生化武器》这一节时,从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开展细菌战引入,以日本731部队为例引出细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要求老师首先做到:精心设计好教案,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其次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等。最后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校园中去观察、调查、给校园内的植物挂上标牌,进行食用菌的栽培等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二、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优化
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引导发现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例如在讲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可以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最近正在流行甲流的事实,把提出的问题改为“洗手前与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哪个多?”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养成及时洗手的良好习惯。另外课本上是把细菌形成芽孢的特点放在细菌的生殖这一部分讲解,但是芽孢却不是细菌的生殖方式,这样反而会误导学生,所以我把细菌形成芽孢单独列为一点“细菌对付不良环境的方法”,这样对教材内容的一些细节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提高学习效率。三、合理地将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有效教学中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等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技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可使这些技术变得直观明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走向常规化。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例如,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相对于得到的,学生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素养构成的训练。合理使用现代的教学媒体应该成为有效教学的助推剂,关键是如何运用,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四、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2)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教师是生物课堂育人资源、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五、加强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实践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例如,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活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生活。为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初中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弢.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12期.
[2]黄阳贵.例谈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之情境创设[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11).